《哪吒》靠什么打贏《流浪地球》參評奧斯卡?
1.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終于公布了明年2月份的奧斯卡金像獎報名情況。
我國參評的并非此前盛傳的《流浪地球》,而是燃爆今夏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

回想一下兩年前,也是這個時候,在暑期檔創(chuàng)造了票房神話的《戰(zhàn)狼2》,被送去沖奧。
難道說票房=影片質量=沖奧資格?
網(wǎng)友在微博里炸了。

不過轉念一想,也不是不可以。
《哪吒》從上映前被各大影評人不看好,到之后憑借口碑實現(xiàn)票房逆襲,以近50億票房收官,獲得票房口碑的雙豐收,點燃繼《大圣歸來》之后“國漫崛起”的信心,在內容上,首先是過關的。
光有國內觀眾集體叫好不算什么,畢竟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過于民族主義的文化,在西方世界往往得不到共鳴。
不過《哪吒》似乎沒有水土不服。
8月底在北美上映25天后,票房35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2535萬元。僅次于《流浪地球》位列中國電影在北美的票房亞軍。

如果說票房是市場反映的佐證,那么imdb的評分,更能反映出觀眾對電影的態(tài)度。
《哪吒》豆瓣評分8.6,imdb評分7.8 。

再來看看近年其他沖奧電影imdb的評分。
《邪不壓正》6.4分,《戰(zhàn)狼2》6.1分,《大唐玄奘》5.9分,《金陵十三釵》7.6分。都不及《哪吒》的7.8分。




從imdb的評分至少可以看到,相比中國式黑色幽默的《邪不壓正》、民族主義的《戰(zhàn)狼2 》,外國觀眾對《哪吒》的接受度和喜愛度顯然更高。
這樣一部得到國內外觀眾喜愛的電影,又是影視寒冬中的救市之作,代表我國去參加奧斯卡,也是合情合理。
2.
大家對《哪吒》沖奧感到意外的另一點在于《哪吒》不僅是商業(yè)片,而且是動漫。
畢竟之前幾年,我國的沖奧電影一直是這樣的。

要么是姜文、陳凱歌、張藝謀,這些在國際上知名度頗高,早在上個世紀已經(jīng)征戰(zhàn)各大電影節(jié)的名導們新出的作品。
要么是票房極好的作品,有的是現(xiàn)實主義,有的充滿愛國主義情懷。
今年突然送個動漫出去,好像對沖奧這事不夠重視?
其實不是。
從類型來說,作為漫畫電影和商業(yè)片,《哪吒》似乎與其他國家送上的片子有些不太一樣——
隔壁韓國送上的是剛在戛納出盡風頭的《寄生蟲》,西班牙送上的是《痛苦與榮耀》,法國《悲慘世界》......
《哪吒》在一眾反映現(xiàn)實的藝術片中乍看有些突兀,但也并非異類。
因為早在2001年,動漫《千與千尋》就代表日本電影去征戰(zhàn)奧斯卡,拿下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今年,日本再次送動漫沖奧——新海誠的《天氣之子》。
動漫電影沖奧早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有人覺得,太過商業(yè)化的《哪吒》會不會與奧斯卡畫風不符。
當然不啊,前不久迪士尼還官宣了《復聯(lián)4》沖奧的消息。

《復聯(lián)4》可是標準的商業(yè)片+粉絲電影。
各大國際電影節(jié)早都不是很多年前人們刻板印象中的那種,只歡迎曲高和寡的藝術片的樣子了。
今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中《小丑》拔得頭籌,就能說明變化。
因為,電影是商業(yè)和藝術兼具的,二者看似獨立,其實相依相存。
所以,文化本身多元,藝術更無國界,電影節(jié)歡迎的不只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片,還有更多類型電影。
用固有思維和既定形式去下意識評判沖奧影片的好壞,未免武斷。
《哪吒》講的是打破偏見的故事,那么,也該讓一些對電影和電影節(jié)認識片面的人,打破固有偏見了。
此外,從題材來看,《哪吒》繼承了我國送片的一貫傳統(tǒng)——即中國特色。
作為一個脫胎于中國多年文明的人物形象,哪吒全世界獨一份。
但這種獨特,又不會格格不入。
《哪吒》電影對這個形象的再塑造,拓寬了這個文化形象的邊界。
如果說《哪吒鬧?!分械哪倪父鄠鬟_了對父權的強烈反抗,帶有強烈的中國本土文化色彩,那么新的《哪吒》,是屬于全世界的。
它討論的是命運、自由、意志。
這些命題,不止能讓中國觀眾熱淚盈眶,也與崇尚自由平等的西方價值觀不謀而合。
相比2013年《金陵十三釵》因“妓女救國”這一命題,在西方社會引起的“人權”爭議,《哪吒》自然不會有這種水土不服。
再相比同樣票房奇高的《戰(zhàn)狼2》中爆棚的愛國主義情懷,《哪吒》的價值觀更普世,受眾面積更廣。
所以說,送《哪吒》去沖奧,合情合理啊。
3.
在微博的評論區(qū),關于《哪吒》沖奧拿獎這件事,也引起不少爭議。
有網(wǎng)友覺得《哪吒》走出國門還是算了吧。另一部分網(wǎng)友認為那些不看好《哪吒》的人,沒有民族自信。

那么問題來了,沖奧就是為了拿獎嗎?
未必。
經(jīng)過這么多年,大家對奧斯卡的態(tài)度有所轉變,對拿獎這件事,也不再如以前那么看重。
網(wǎng)友們對《哪吒》沖奧,也大都抱著樂觀態(tài)度,拿不拿獎是其次,能讓國人認可的國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被更多人認識和關注,本身也是參賽的另一重意義。

今年前半年電影市場極度低迷的狀況下,《哪吒》能平地起驚雷,以口碑逆轉排片和票房,讓觀眾再次相信“國漫崛起”并非口號。
這對于寒冬中的中國電影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加上《哪吒》在劇情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讓觀眾看到中國古典神話與現(xiàn)代價值觀結合產(chǎn)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憧憬起古神話漫改的各種可能性,對之后將要上映的《姜子牙》也無限期待。
前文所述《哪吒》在國外的表現(xiàn)并沒有水土不服,說明這種文化傳送是成功的。
每到國際電影節(jié),總會有觀眾說中外文化差異巨大,西方人不了解我們的文化底蘊,所以get不到東方電影中的神韻。
的確,許多中外沖突其實都來自于我們對大洋彼岸的彼此不太了解。
事實上,在更能刺激情緒的好萊塢式大片的浸潤下,這些年我們對外國的了解遠勝于外國人對我們的了解。
反觀我國的文化輸出上努力多多——世界各地興建的孔子學院、各個高校成立的對外漢語專業(yè)......時間精力和錢財都沒少投入,成效卻不大。
究其原因,是每個時代都有適合自己輸出文化的方式。
就現(xiàn)在而言,比起更加直白的文化說教,文化輸出更需要包裝成產(chǎn)品才行。
美國把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包裝成了漫威電影。日本把他們的武士忍者的文化通過動漫的形式往全世界輸出。
這些都是已經(jīng)非常成功的文化輸出案例。
所以我覺得哪吒這次是非常好的一個嘗試,它用現(xiàn)代人會喜歡的方式,講了一個中國古典的故事。
不但適合和外國人溝通,也適合和現(xiàn)在的年輕人溝通。
近幾年票房口碑雙豐收的電影不少,但能在國內外、行業(yè)內外均獲得好評的電影,其實并不多。
渲染愛國主義,主打燃情的電影不少,票房均可。
然不論是《戰(zhàn)狼2》,還是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幻片元年的《流浪地球》,在高票房之下,隱藏的是國內外類型片成熟度的巨大差異。
網(wǎng)上說這些電影拿到好萊塢屬于及格水平的言論屢見不鮮。
反觀《哪吒》,這個以中國文化形象為依托,用舊瓶裝新酒,顛覆傳統(tǒng)神話形象的動漫,卻得到業(yè)內業(yè)外一致好評。
因此,拿不拿獎是其次,能讓外國人看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些年的與時俱進,看看我們國家在動漫上的突破,提升一下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就已足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