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味多一些儀式感

? ?又快過年了,“現(xiàn)在過年越來越?jīng)]有以前過年有味道了”之感慨卻是越來越多。 是吃的穿的住的玩的不如以前嗎?當然不是。這方面的東西不是比以前少了,而是要比以前多多了。仔細一想,忽然明白了,年味之所以沒有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變得更有味道,而是不如以前,是因為我們在忙忙碌碌里太偏重于物質(zhì)的追求而沖淡了我們的精神審美,丟失或淡化了過年的儀式感。

? ? 因為忙,生活節(jié)奏加快,很多時候我們已經(jīng)不太注意花點時間耕耘精神家園而委身于“湊合”。湊合的工作,湊合的婚姻,湊合的朋友,湊合著過日子……就在我們被“湊合”包圍的時候,生活當然也是湊合,活得越來越不精彩。
? ? 想活得美,就要懂得審美,就要制造儀式感。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在于:它能喚醒我們對內(nèi)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缺少了儀式感,生活將是既無聊又無趣。過年是生活的大節(jié)點,尤其需要儀式感,否則,年味就會乏味。以前過年的年味比現(xiàn)在有味,也是因為以前過年的儀式感比現(xiàn)在隆重之故。
以前過年,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讓多種滋養(yǎng)人的文化因素在過年的儀式中集中體現(xiàn),賦予和激發(fā)人的生活審美和年味。

? ?以前一到接近過年,家家戶戶操辦年貨,而且在年貨的籌備過程中也充滿儀式感。
? ? 比如殺年豬。那是要祭年神、祭天地、祭祖宗的。祭祀的內(nèi)容主要是感恩過去,祈禱新年。一家殺年豬,大家都來看,戶主家不但很熱鬧,還很光榮。戶主的祭詞也朗朗爽爽,情真意切,聲聲入耳:“天地神明,澤被生靈;列祖列宗,后昆為榮;仰天地之恩澤,惠祖先之蔭芘,國泰民安,家和業(yè)興,五谷豐盈。茲逢大年之禧,XXX家謹以牲醴,仰祈昭格,俎豆斯土,來年風調(diào)雨順,謝天謝地謝祖隆恩。尚饗!”每個人都聽到了。祭祀完畢,在場的每一個人也都跟戶主一起,與神明完成了一次對話,心里立即多了一份莊重和憧憬。殺年豬的屠夫也有祭詞:“畜牲畜牲你莫怪,你是凡間一碗菜,今日用你祭大年,脫掉毛衣?lián)Q紫衣……”不但把自己的“殘忍”化解為無形,還把自己的“殘忍”說成了對被宰年豬的光明修渡。屠夫邊高聲念叨邊手起刀落。這時,豬的嚎叫聲和屠夫的高聲禱告交織在一起,仿佛是告別舊年,唱響新年的樂章,聽得人眉開眼笑,激情飛揚。殺一頭年豬,便已給予了主人家和左鄰右舍眾里鄉(xiāng)親無限豐富的精神享受、啟迪和向往。
? ? 以前過年,不但辦年貨過程中充滿儀式感,迎新年的活動也充滿儀式感。各家各戶一定都會搞好衛(wèi)生過小年。房子的天上地下,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要清掃,弄得一塵不染。家里的鋪蓋也會在小年前全部清洗一次,弄得干干凈凈。這種儀式感的生活,不僅是辭舊迎新的需要,還有一層神秘的虔誠。因為過小年的這一天灶神要到天上去向玉帝述職,搞好家庭衛(wèi)生也是為灶神餞行的儀式。小年這天晚上還要饗以供果和燒紙錢紙衣燃神香點神燭為灶神餞行,請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打動玉帝賜福。這一儀式,還暗示人的一舉一動,都有雙看不見的眼睛盯著,間接地培養(yǎng)和促成著人慎獨的品質(zhì)。
? ? 一到過年,貼春聯(lián)自不必說,全家人還要穿最好的新衣衫,新鞋子的,家家戶戶,村里村外,大街小巷,一派萬象更新的氣象,特別使人提神。臨近過年的時候,大人還會特別告誡小孩子,過年的時候要講吉祥話,哪些話不能講。小孩子會把大人講的話牢牢記在心里,在熱望過年的同時,也有了過年嚴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生活態(tài)度。
? ? 年飯一定要在家里吃,全家人一起吃。兄弟分家了,吃年飯的時候也要一起吃。具體在哪家吃,由長者定,也可以兄弟間事先商量好后告知長輩。出嫁的女兒可以不回娘家吃年飯,但大年初二這一天一定要回娘家。一頓年飯,便把分散一年的親情重新收攏了。
? ? 過年的這一天,小孩子們一般都興奮得睡不著,大人也沒有睡多久就要起來做年飯。佳肴的香氣飄來,孩子們怎么也睡不著了,爬起來看父母親做年飯。這時,父母親會把做年飯的一些講究告訴孩子,孩子長大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做年飯了。吃年飯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要選在吃著吃著天就亮了的時間點上開始。預示著新年來了,天亮堂了,所有的歹運都走了,所有的好運都來了。
? ? 吃年飯的過程也是充滿儀式感的。年飯做好上桌后,首先是祭祖和敬年飯菩薩。點燃香燭、鳴炮,請神請祖宗吃年飯。把對天地的敬畏和慎思追遠的情懷寓于辭舊迎新環(huán)節(jié)。 過年的這封鞭炮一定是一年中所有鞭炮中最長最響的。家家戶戶的年飯基本上都在這個時間點進行的。這時,大地立即沸騰了,到處都是響徹云霄的鞭炮聲。就在這鞭炮聲中,全家人對著年飯桌上的祖宗菩薩焚冥幣磕頭許愿,祈求新年風調(diào)雨順萬事如意。祭祀完畢后一家人便正式吃年飯了。年飯如何吃,也是有儀式感的。家里最年長的長者首先動筷子,然后按年齡輩份秩序逐一動筷子。這一程序走完之后,才可以自由吃喝。吃年飯可不能跟平常吃飯一樣吃,要吃得很慢,邊吃邊聊,飲酒吃菜,盡說好話。吃飽喝足時天大亮了,這時人的心情也好極了。離開飯桌時也跟平時吃飯是不同的。平常不能剩飯剩菜,年飯則不一樣,飯碗里要剩點飯菜,預示新年有吃有剩。一頓年飯,通過這種神圣而又平凡的儀式,便把格調(diào)、感恩、人倫、孝道、規(guī)矩、敬畏、期許等等大善大美完美概括和表達并植入到了人的心田并培養(yǎng)了人的審美。
? ? 年三十晚,一家人都要沐浴,搞好個人衛(wèi)生辭舊迎新。沐浴完畢,便是迎灶神回家。因為這一天灶神已經(jīng)向玉帝述職完畢,要回到本職崗位履職了。這一儀式,又給人以生活步入正軌常態(tài)的暗示。迎完灶神,就是守歲。年前準備好的這個曬干了的大樹蔸或者耐燒的柴火就是為今天晚上派上用場的,可以燒一個晚上。守歲的這個晚上,吃的東西很多,大人邊吃邊聊,孩子們時不時到外面放放鞭炮,然后又拿塊糍粑來烤,或者交由大人烤,氣氛特別溫馨。守歲一般要守到子時,聽到雞叫才可上床入睡。雞一叫就是子時,這時才算完成守歲,辭舊迎新收官。守歲還有另一層含義,大人守歲守是為新年奮發(fā)有為,孩子們守歲則是為長輩健康長壽。生命的盼望和未來的神往就這樣從心底里成長起來,守一夜的歲,收獲的美和善則是豐富和伴人一生。
? ? 以前過年的儀式感,它讓人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和沐浴靈魂的審美,豐富著人的精神家園。雖然那時的物質(zhì)生活遠不如當下,而當下的年味卻要比以前的年味差了十萬八千里。原因就在當下年味的儀式感比以前淡了很多很多。
? ? 年味的儀式感不是單一地吃好喝好玩好,物質(zhì)的豐富是無法替代精神的快樂的。當人們到飯店里定制年飯的時候;當人們把遠走他鄉(xiāng)異國的旅游作為過年主要內(nèi)容的時候;當人們用手機短信微信敷衍親情友情的時候;當大人失去對年節(jié)的敬重,孩子們不知過年的熱鬧背后的神圣的時候;當社會禁止燃放煙花炮竹的時候……等等等等,年味的儀式感便已經(jīng)成了遙遠的絕響,它那沁人心脾的養(yǎng)人育人的神秘的音符我們就只能偶爾聽見甚至聽不見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焉能不貧乏?年味焉能不差于以前?

? ? 我們真的應該找回年味的儀式感了。它是一種通過程式、場景和心靈營造的文化。這文化是讓人進入狀態(tài)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是實現(xiàn)人的心靈與客觀世界呼應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幫人認識個體與群體建立立體豐富的審美情趣的重要而有效的法門。它既是人的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人不斷發(fā)現(xiàn)美,懂得如何取舍,在大千世界是找到滋養(yǎng)生命的東西,舍棄和批判阻擋在幸福通道上的障礙,獲得生命的大快樂大安詳?shù)木褚I。
? ? 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延續(xù)至今的文明,也跟中華民族特別注重儀式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將士出征時會舉行儀式鼓舞士氣打勝仗;男女成婚要舉辦儀式,讓婚姻幸福白頭到老;逢年過節(jié)有儀式,重大活動有儀式……生活中到處都有儀式。是儀式文化增進和鞏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永遠是一個民族團結進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既賦予人幸福,也賦予人力量和方向。
? ? 讓年味多一些儀式感,“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臻化自身,喚醒內(nèi)心的愉悅,活出生命的格調(diào)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