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古今文曲教程 禮樂詩教
蓼莪 古今文曲
古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一)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二)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三)
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谷,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谷,我獨不卒!(四)
今文
高高的莪草,出自土根的懷抱。餵養(yǎng)子女的嘴巴,那可真是用盡心思。
美美的莪草,長成舒服的樣貌。吞下吶喊的聲音,那可真是用盡力氣。
小小的瓶子聲音響,大大的瓶子空蕩蕩。
張開眼睛的盲目,不如閉上眼睛的安祥。
沒有父親哪里可依靠,沒有母親哪里會停留。
出了門找不到方向,回了家聞不到芳香。
父親啊給我精神,母親呀給我全身,
撫愛我、飽足我、提高我、教育我、關心我、貼緊我、
出出入入懷抱著我。給予施恩,關愛投入,層層加疊,沒有界限。
南山高聳巖石壯麗,風云呼嘯疾風烈火,
所有人都受過父母的給予,而我怎么能忘記。
南山茂密泉水清清,風云環(huán)繞好似樂音,
所有人都敬愛父母的恩德,而我能夠怎么樣。
? ?中國以農立國,農夫生產靠天吃飯,天時準確了,才有民情的歡樂。春節(jié)過后,馬上就有元宵。而元宵節(jié),事實上,是古代公開的相親大會。那么元宵之后是清明節(jié)。怎么說有清明節(jié)呢?算一算時間,春來了,萬物萌動。相親成了,要娶過門,媳婦是要見公婆,拜家廟祭祖先的。仔細的看,就會發(fā)現,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國學的學習,春天是要學禮的。地域,時節(jié),人倫,社會活動等等,都是成熟的,是設計完整的。屆時還有寒食,焚草等等風俗,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又如端午,要劃龍舟。因為那時節(jié),容易有大水,有預備舟船,不亦宜乎?現在學詩的人,弄不清何所意的?很多。教詩的,大言不慚的?不少。
在個人的學習經驗當中,這是中學生必唱的一個歌曲,到現在寶島,還是非常多的學校在使用。要說詩歌和雅樂,當然是遵照論語的教導。文義內容的解讀,可以先看一個版本,有個基礎。化成歌曲的發(fā)揮,則有些不同。
以下例子須逐一學習。
蓼莪 的古今文曲 (南風版)。
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u2196309?type=1
#稍嫌單薄。
蓼莪的古今文曲(一)釋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v41187sh
幼童學言:蓼莪(二)童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b4y1Q7pb
?#父母有意識的教成,有動作與天真,此階段以口語清晰為要求。
@二程遺書:
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能不忘。故善養(yǎng)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使得所養(yǎng),全其和氣,乃至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常。至如養(yǎng)犬者,不欲其升堂,則時其升堂而撲之。若既撲其升堂,又復食之于堂,則使孰從?雖日撻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養(yǎng)異類且爾,況人乎?故養(yǎng)正者,圣人也。
童子兒歌:蓼莪(三)學堂樂歌 童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U4y1a7pF
#可以上口,但內容感染是不明顯的,此階段以學文深入為要求。
@二程遺書: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xiāng)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jié),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上例中的,安全過馬路,便是。
或某團:蓼莪(四)殤吟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y1G7dS
#中段有木魚,死氣枯寂,有葬儀社的俗套味道。
@二程遺書:古之言鬼神,不過著于祭祀,亦只是言如聞歎息之聲,亦不曾道聞如何言語,亦不曾道見如何形狀。嘗問好談鬼神者,皆所未曾聞見,皆是見說。燭理不明,便傳以為信也。假使實所聞見,亦未足信,或是心病,或是目病。如孔子言人之所信者目,目亦有不足信者耶。此言極善。今日雜信鬼怪異說者,只是不先燭理。若于事上一一理會,則有甚盡期,須只于學上理會。
文化社團:蓼莪(五)社團合唱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B4y1P73r
#在撫我畜我,長我育我的一段,(02:45)處加速激盪,與殤吟版類似。又以鼓聲伴奏,鼓聲意涵躍發(fā),很明顯的錯亂了。整文是幽懷父母,思親之働,如此躍發(fā),是何用意?又此段結尾處,裝飾一聲吶喊?尤顯突兀。破壞整體之后,(03:30)之后整個前言不搭后語,彷彿兩曲。整曲尾段,有重唱紛紛疊疊,引人幽思,有親情念想不止之意。
#有人會說千人千調,這不是種好建議,也不準確,是一種學的不深的借口。成文的過程有一定的取向,指東又指西,那就明顯語意不清,不順理不成章,更難為樂音。不會有人浪費時間,敷衍成歌曲的。再說,樂音與文情是要和諧的。持千人千調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大約是半路出家,才會這樣。
#文字,樂音,旋律,演唱者,和教育用意,是有層次之分的,有場合之用的。釋義跟用途,喪歌,學歌,還原等等都不如詩社版本。
蓼莪 的古今文曲(六) 梅川詩社 河洛話。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u2196313?type=1
#不如死之久以,一句不著調,不甚清晰。由第三段,來作開始,慧眼獨具!
蓼莪 伴奏 梅川詩社。
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u2196429?type=1
#語種不同規(guī)律便不同,反切之法,只剩佐助,多不可用。套調低俗,不能深入,文情不符,有何用處。王道速退,使人蒙昧??偠灾?,日新親民,經世濟用。人云亦云的不清明,財利立場的矯俗干名?或主觀過剩的自我包裝?皆非儒仕。
@二程遺書:今之學者,歧而為三:能文者謂之文士,談經者泥為講師,惟知道者乃儒學也。
詳加說明,以廓正儒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