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會初探
群里要定題討論,這次定了共濟會,噗。。我看了一個多小時資料吧,盡量挑選比較可靠的信息,但還是虛得很。主持人建議不要長篇大論,以聊天形式一點一點發(fā)。現(xiàn)在我把發(fā)言整理一下。
我會講三點,大致可以給一個群像側寫,吧?
首先,有大量社會名流甚至是歷史名人都是共濟會的成員。據(jù)說有孟德斯鳩、歌德 、海頓、薩德侯爵、莫扎特、貝多芬、腓特烈大帝、喬治·華盛頓、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約翰·埃德加·胡佛、馬克·吐溫、柯南道爾、丘吉爾、本杰明·富蘭克林、亨利·福特、托馬斯·愛迪生、愛因斯坦、艾薩克·牛頓等等,這些名字是臨時復制粘貼的,就不湊字數(shù)了0.0哪怕其中一半是真的,也足夠驚人。這是比較確定的信息,大量“有革新思想的舊貴族”(或者干脆說成是“叛逆富家子弟”)、也確實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名人都是共濟會成員。共濟會內(nèi)部維持著“大師傅”的叫法,其實就是封建殘余嘛——這時候說封建確實不冤枉他們——也能印證這一點。
然后,我們關注一下“共濟會”這個名稱?!肮矟鷷钡挠⑽氖莊ree and accepted masons或者Masonic lodge,怎么都不該翻譯成“共濟會”啊,誰干的。。“共濟會”給人一種無害化的青幫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有一定兄弟會的性質(zhì),成員互相幫助等等。根據(jù)共濟會的英文名稱,追著這個“石匠”、“泥瓦匠”的線索,再配合“大量社會名流加入”這個點,我感覺有點“羽扇綸巾”的那個味兒了。就是,古代隱士扮樵夫???,或者現(xiàn)在的小朋友穿破洞的牛仔褲,一種行為藝術:借助某種低賤的、底層的外在形象來體現(xiàn)自己的清高、非主流。(群友舉例,《紅樓夢》中李紈自號“稻香老農(nóng)”)那么,對這些人的身份地位、志趣取向就有一個大體的認知了。(主持人表示,因為共濟會長期受到教會的打壓,這種形式也是被迫的。)
第三點,共濟會的符號,“分規(guī)、曲尺、法典”。(一個信息,1250年,德國石匠總會成立,以圓規(guī)和矩尺為符號。)再說得明白點,就是“沒有規(guī)矩就沒有方圓”這句話的本意,圓規(guī)和矩尺是為萬事萬物設立標準的。這又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了這個自命清高的組織的野心,他們是試圖為這個世界重新設立標準的,呃,符合人設。這個人設果然是特別中二的,他們對這三神器的解釋是“突破三重黑暗,重現(xiàn)理性之光”的“三重偉大之光”。關鍵詞“黑暗”、“理性”一出來,至少這個解釋顯然與文藝復興有非常深的淵源的。
所以,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名流交際的圈子,而且有著設立標準的權力,那么也必然成為試圖攀附權貴的人的進身途徑,以及坊間的八卦新聞的對象。后期那些自負盈虧也要辦共濟會報刊雜志的家伙,多少有點林子聰版斧頭幫老大的意思,這樣水就徹底被攪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