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匡威SHIFT,實戰(zhàn)鞋開始流行起「無位置」| 武林視點



“中庸之道”也是道,你說呢?
籃球場上如果你敢說可以打任何位置,那一定是有兩把刷子的。通常而言這類球員我們會稱為“All-round players”或者“Positionless”,即“無位置”。
今年一雙匡威籃球鞋悄然被掛上了“Positionless”,并成為產(chǎn)品推廣的關(guān)鍵詞,“無位置”的籃球鞋?意味著無論哪個位置的球員都可以穿它?如果真是這樣,這雙鞋沒兩把刷子怎么行?
——Converse All Star BB Shift。一雙“無位置”的籃球鞋。

去年圣誕大戰(zhàn),“追夢”格林穿上All Star BB Shift是這雙鞋是官方首次亮相,當時不知情者誤以為這是匡威給格林推出的簽名鞋。由于鞋面過于花哨,以黑白圓形的圖案覆蓋,好似藝術(shù)品,以致于難以判斷鞋子的外形設計。從輪廓上看這是一雙低幫鞋,但卻充滿了力量感。
后來我們知道了,這是All Star BB Shift,又一雙All Star BB系列的匡威實戰(zhàn)鞋,在去年All Star BB的Jet籃球鞋給予了我們深刻印象,甚至比最初的Converse G4與All Star BB Evo評價還要高。如今All Star BB Shift承載著更多期待登場。

事實上我們并不陌生無位置的籃球鞋,就以匡威本身而言,他們在80年代在推廣Converse Weapon時,請出了當時NBA幾乎所有的一線明星,包括“魔術(shù)師”約翰遜,“大鳥”伯德,麥克海爾,“微笑刺客”托馬斯,伯納德·金等,你看看,這套陣容是否涵蓋了所有位置?這也是否可以理解Converse默認Weapon可以任何位置的球員都能穿?

這是我們站在如今的視野去給產(chǎn)品貼上了標簽,其實在80年代,籃球鞋并沒有按照位置分得那么細,內(nèi)外線球員是可以混穿的。但隨著球鞋制造工藝的精進以及品牌的宣發(fā),“分位置”的概念逐漸成型。
始作俑者就是Nike了,他們在1989年提出了Force和Flight的概念,等同于將內(nèi)線和外線區(qū)分了,后來Reebok,Converse等品牌也開始推出厚實的甚至超高幫的籃球鞋,使得大家逐漸有了清晰的概念。加上球員自身也開始注重雙腳的保護,球場上涌現(xiàn)了不同位置不同鞋的情況。

2003年Converse簽約了“03黃金一代”中的韋德,波什,辛里奇等人,品牌給他們提供是一款叫Converse Weapon Icon的球鞋,當時在國內(nèi)被大家稱之為“魔球”,一雙中低幫鞋,醒目的側(cè)面星箭logo。大個子波什,小個子韋德也都穿它。

所以這種涵蓋所有1至5號位的球鞋并不少見,像是后來Nike推出的2K4,2K5或者Hyperdunk系列,也都獲得了球員們的歡迎。
那么All Star BB Shift又憑什么能掛上“無位置”的標簽呢?讓我們來看看它的性能吧。鞋面采用的是“Leno-WEAVE”的織物鞋面,這種編織材質(zhì)在Air Jordan XXX6上就運用了,這一點足可見Converse對All Star BB Shift的重視。這種編織技術(shù)能鞋面堅固,輕便且適應各種形狀,沿著中足和前足的外側(cè)可以看到“紗羅編織”的織物面板。

中底其實很有意思,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前掌是看不出EVA發(fā)泡材質(zhì)的,都被織物包圍了,而在織物外層則加入了一圈TPU,保證了前掌在跑動時不易變形,能鎖定雙腳。而在后跟則能清晰地看到一塊EVA。至于緩震配置,前掌的一塊Zoom Air氣墊保證了性能指數(shù)。
其它細節(jié)上,鞋底以波浪幾何圖案呈現(xiàn),后跟有一個拉環(huán)。All Star BB Shift的定義是——控制、輕質(zhì)和鎖定,當它集結(jié)了這些特點時,無論是硬木地板還是柏油地,這雙鞋都可以勝任。

最后一個疑問是,隨著如今籃球場位置愈加模糊,許多內(nèi)線球員擁有外線技術(shù),反之亦然。是不是可以說那些輕體重的大個子會需要像All Star BB Shift這樣的籃球鞋呢?而體重大的球員,哪怕他是一個后衛(wèi),或許還是需要更大保護呢?
總之一雙鞋想要面面俱到實在太難了,而All Star BB Shift是籃球鞋中的“平均先生”,它正印證了中庸之道吧。
部分配圖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