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感

今天在圈里看到一句話:心中找意義,腦中找方法,做中找答案。突然心有所感,隨心而發(fā)。
一、對“心中找意義”的思考
1.人生本沒有意義,但活著就是意義,更確切地說是內心平靜地活著就是意義。
2.不論是腐爛地活著,還是綻放地活著,都是活著。如果你在腐爛/綻放能夠內心平靜,那腐爛就有腐爛的意義,綻放就有綻放的意義。
3.腐爛或綻放,只是你活著的狀態(tài)。在不同的狀態(tài)中你會做對應的不同的事情,但只要你內心的平靜不會因為所做的事情而改變,自然就擁有了意義。只是多數人好像沒有“閑暇”來感知這份意義。好像連慢下來都是奢侈的。
4.內心平靜比意義更重要。就如你擁有一片肥沃健康的土壤,不論你種什么果子都能收獲滿滿。
5.不必去苦苦找尋意義或使命,它一直就在你的內心。如果你還沒發(fā)現它,不妨慢下來或停下來,不必思考什么,也不必評判什么,只是去感受,去體會就好。
二、對“腦中找方法”的思考
1.《當下的力量》中提到,人類的思維能力是一種有待正確運用的工具。
2.多數時候我們浪費了自己的思維能力,要么被各種外物牽引,要么被陷入不知足的欲望之中,要么缺乏正確的運用方法。
3.何謂正確運用思維的方法?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更值得思考的是“誰來主導思維,并正確運用思維?”
4.如果是你追名逐利的心來主導思維,或許你會在外在的世俗之中有所成就,但你的內心卻深陷貪婪,只會不停地索求下去。
5.如果是你平靜的內心來主導思維,那么無論你任何事情,與任何人溝通,都應該有一種“品質感”在其中。與你共事和交談的人,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你平靜的內心,及所做事情的良好品質。
6.至于具體的方法論,多如牛毛細雨。
三、對“做中找答案”的思考
1.方法論只是方法論,它不是真理,也不是答案。它有待實踐驗證,有待提高改進。
2.只要你以平靜的內心來駕馭思維能力,你就能永保動力,這股動力會讓你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論,也會讓你不斷跌倒再爬起。
3.在世俗的眼光看來,跌倒就是失敗,但你內心知道并不是這樣。跌倒只是試錯,這個不行就再試下一個。
4.在不斷的試錯中,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做某件事的答案,還有所謂的意義。但你不會被意義綁架,因為你擁有平靜的內心。
5.王陽明心學中有提到“心上學,事上練”,或許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