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特輯】為何說《千與千尋》是吉卜力的巔峰之作?

原文來自篝火營地合作媒體:Polygon
【文中包含部分《千與千尋》劇情,建議觀看動畫后閱讀】
在我們策劃「吉卜力周」的早期,我們在 Polygon 員工間做了一次調查,請他們選出自己最為鐘愛的吉卜力電影 —— 「不爭長論短、不三心二意、只能選擇一部」。很快,一個名字脫穎而出。幾乎半數 Polygon 員工都將《千與千尋》視為吉卜力工作室的巔峰之作,也是最令他們印象深刻,深有感觸的一部。這似乎已成為一個共識:吉卜力旗下的電影經常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但最終只有《千與千尋》摘得了這一桂冠。除了已成為吉卜力商標形象的《龍貓》,《千與千尋》可謂是該工作室在美國最具辨識度的一部電影。
但為何《千與千尋》會如此廣受喜愛?Polygon 內部的三名死忠粉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勝在劇情?
Tasha Robinson(電影/TV 編輯):至少對我而言,《千與千尋》是吉卜力最能容易理解的一部電影。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其他的電影很稀奇古怪或晦澀難懂,但《千與千尋》開篇時那羞怯、悶悶不樂的小女孩,闖入了一個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神隱世界,瞬間就引人入勝。我們已經得知荻野千尋是個不樂意生活改變,容易被新事物嚇到的女孩,卻突然間不得不面對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一切如此新奇、費解、同時也危險重重。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抗拒的故事引子。
Susana Polo(漫畫編輯):諷刺的是,相比吉卜力改編自英國作家同名奇幻小說的《哈爾的移動城堡》或《記憶中的瑪妮》,以日本為背景《千與千尋》反而擁有更多標志性的西方元素:與魔女簽訂靈魂契約、識得某物真名所蘊含的巨大威力、被剝奪真名所帶來的威脅、以及不同領域中的不同時間流速。如果千尋的爸媽讀過足夠多童話寓言的話,他們就會知道永遠別亂吃來歷不明的食物!

Karen Han(娛樂記者):其實,這些故事橋段不限于西方媒體,它們在許多東方作品中也有出現(xiàn)。在日本有很多民俗傳說,其主題就是不要妄碰不屬于你的東西。
Susana:很有道理!
Karen:我也認同 Tasha 關于「劇情最好理解」的觀點。作為觀眾,我們最初與千尋一樣對這個神隱世界的規(guī)則一無所知,后來千尋到了湯屋工作,我們才跟她一起漸漸了解這個地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規(guī)則,因此它給人的感覺是更加包容開放的。這一切都非常迷人,更何況它還往里面融入了一個愛情故事。

Tasha:這點真的很棒!吉卜力的電影往往圍繞如孤獨或絕望等沉重情緒,但由于主角大多十分年少,他們之間很少會產生浪漫的交集。而《千與千尋》卻是一個非常適合粉絲腦補的角度:一對來自異世界的少年人,冥冥中隱藏著一種情感上的聯(lián)系,為此女主角甘愿去冒任何危險。正是這類宏大又焦灼的情節(jié)吸引了一小部分動情的粉絲,比如蕾洛(Reylo,《星球大戰(zhàn)》電影蕾伊和凱洛倫的名稱縮寫)和《暮光之城》的CP粉。
好吧,我剛才有點太忘我了,但有什么比禁忌之戀更扣人心弦的戀情呢?!在《千與千尋》里,出于對彼此的需要、尊重與打氣,兩名主角發(fā)展出一段若有若無的潛在戀情,期間充滿了各種危險駭人的挺身對抗,最后以吉卜力式的經典重聚推向高潮。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勝在角色?
Karen:我覺得《千與千尋》中的所有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但角色無疑是它如此動人的一大原因。跟許多吉卜力電影一樣,動畫中并沒有一個罪大惡極的反派。即使那些最開始看起來很像壞人的角色,比如湯婆婆和無臉男,等你更了解他們之后,也變得不那么嚇人了,反而能夠體諒他們。
動畫中還呈現(xiàn)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千尋最開始與同齡人一樣,是個莽撞無禮的小姑娘。盡管她后來有所成長,并拯救了她的親人與朋友,但她的起點是跟其他人相同的。在吉卜力電影中,主角并不需要超人般的偉力或壯舉,這是一則在當代極為少見的訊息,也很少有媒介能像《千與千尋》一樣將其很好地傳達出來。

Tasha:《千與千尋》還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去呈現(xiàn)重要角色,畫面總是顯得滿滿當當。在我們見過的許多故事中,主角通常都有副手或者盟友,以此彰顯友情和關懷他人的意義,但在最后關頭,主角總是只會跟標志性的反派單打獨斗,將其簡化成一種宿命的對決。《千與千尋》則充滿了各種令人難忘的角色 —— 不論是主角、反派、生物,從不顧此失彼。除了主角之外,誰最讓你印象深刻?我一直很喜歡動畫中的鍋爐爺爺,他是鍋爐房的主管,還有數不清的手臂。這種在外人面前顯得嚴厲但其實很心軟的角色總是很打動我,只有獨處的時候你才知道他們內心有多么溫柔。
Susana:確實如此,我們之中誰又不想和《千與千尋》里的養(yǎng)蠶神(Radish Spirit)做朋友呢?

Tasha:還有那盞會蹦來跳去,發(fā)出橡皮玩具般聲響的引路燈。
Susana:簡直是皮克斯那盞臺燈的始祖。
Karen:鍋爐爺爺絕對是我個人的最愛,而且他還看管著一大群超級可愛、喜歡吃糖的灰塵精靈。我也很喜歡被錢婆婆變形后的坊寶寶和烏鴉 —— 他們變成了一只圓滾滾的小老鼠和小鳥,看起來真是有愛極了,以至于他們變回原形的時候我都有點遺憾。

Tasha:還有無臉男,他代表了我們心中渴盼認同、卻又無比孤僻的一面。我很喜歡他的古怪,但更觸動的是,他是如何將這種內在情感傳神地表達出來。他渴望著某個人的關注,卻又求而不得,因為那個人也有自己的心事。
還有魔女湯婆婆,雖然最后她讓人感覺是無害的,但起初她可是吉卜力電影中最嚇人的角色之一 —— 她咆哮時的嘴巴有龍貓那么大,還有玻璃球般的巨大眼睛,腦袋鼓脹,與矮小的身體顯得毫不相稱,容貌似人而非人,而且欺負弱小??梢哉f她就是噩夢的化身,那種看似尋常,卻又細思恐極的噩夢。但與此同時,她又是一個女商人的形象,還用紙筆來記賬。我真是很喜歡她的多面性。

勝在動畫效果?
Karen:在宮崎駿的所有電影中,動畫效果都極其費時費力,而類似《千與千尋》等佳作的存在,也是對手繪動畫為何值得延續(xù)的一種鐵證。動畫中的角色設計都顯得十分討喜,因為宮崎駿從日本觀眾所耳熟能詳的妖怪、湯屋與書法中取材,卻又通過夸大它們的部分特征來賦予新鮮感。
Tasha:《千與千尋》的細節(jié)實在太用心了。我一直有重溫吉卜力早期電影的習慣,而讓我驚訝的一點是,《龍貓》和《天空之城》等影片中的角色是如此簡潔,卻又保留著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工作室風格。與這些電影相比,湯婆婆的細節(jié)非常多,不論是蕾絲袖口、繁復的耳環(huán)、還有那細致的睫毛!《千與千尋》的動畫效果著實鮮明奪目。

Karen:談起動畫效果,就總會讓我想起河神。《千與千尋》在一些鏡頭中摻入了一小部分計算機動畫,而效果非常驚人,當河神身上的水開始汩動,你可以預感到某種重要的變化正在發(fā)生。河神的龍形態(tài)是傳統(tǒng)手繪,但仍顯十分新奇,因為它原本是一團奇形怪狀的東西。此外還有個細節(jié),那就是盡管河神已經擺脫了淤泥,但你還是可以在它身上看到幾處殘留的細微泥漬,這點也讓我很喜歡。
Tasha:白龍那傷痕累累的形態(tài)也讓人印象深刻。這幾幕包括他試圖逃脫一群飛舞的白紙片,以及咳出從錢婆婆處盜走的印章,見到他移動得如此迅速狼狽,否則就是死亡的下場,實在是既嚇人又心疼。這個場景的視覺設計格外精彩,而他以龍型在空氣中「游動」的動作也帶有一種視覺沖擊力。

但跟吉卜力后期的許多電影一樣,這部動畫的高明還著重體現(xiàn)在色彩的運用上 —— 從湯婆婆巢穴中富有層次感的黑沉、明亮澄澈的天空、到水上列車劃過的淡藍漣漪。這是一部看上去就非常賞心悅目的電影,不論是讓人幽閉恐懼癥發(fā)作的陰暗空間,還是粉筆畫式的開放場景,永遠不乏對比感。
勝在動情?
Susana:每當我想到《千與千尋》,腦海中浮現(xiàn)的第一件事既不是角色,也并非情節(jié),而是水上列車組成的蒙太奇。它跟影片的其他部分有著鮮明的分割感,從一個充滿奇幻的世界,驟然轉入到一個被浸沒的廣闊平原,往來著一些形如陰影,現(xiàn)代打扮的乘客。這個場景像是電影中的微電影,頗具實驗性,卻仍與其他部分相和諧。

用做作的互聯(lián)網語言來開玩笑的話,可以說這一幕給了我一個巨大的情感沖擊,當然這其實并不是在說笑。無論我看了多少次這部電影,這一幕還是會讓我產生一種強烈而難言的情愫。是似曾相識?悵然若失?還是渴盼向往?無論如何,它真是巧奪天工。
Tasha:我贊同你對列車場景的看法,但電影中最讓我心有感觸的一幕,當屬千尋和白龍從天空中墜落的場景,而她喜極而泣 —— 那些簌簌滾落的吉卜力風格的大顆淚珠,相比起常見而得體的默然垂淚,更加充滿了一種原始的感染力。這一幕包含了如此多的情感:喜悅、解脫、宣泄、興奮、還有愛,都從那些大顆大顆的淚珠中流露出來了。就像是千尋一時間百感交集,不自覺地淚水漣漣。

Karen:這里不得不提一下久石讓的功勞,尤其是他無與倫比的配樂。他的所有音樂都是如此浪漫,但《千與千尋》中這些背景樂更是格外動情,令人落淚,你幾乎不可能不被感動。我尤其喜歡 Tasha 所描述的那一幕場景,當千尋與白龍從空中落下,旋律適時響起,頓時感染力倍增,極為催淚。
勝在其他方面?
Tasha:《千與千尋》的離奇深深吸引了我。影片最開始,千尋的父母被魔法變成了豬,不僅嚇人,還非?;恼Q、丑陋、離奇。湯婆婆那大得出奇的腦袋也是同理。而且為什么她會養(yǎng)了一群蹦蹦跳跳的人頭寵物?她到底對這些人做了些什么?

這個故事中的童話元素也讓人非常熟悉 —— 一個普通的人類小孩誤入仙境,而這里有著它自身的魔法規(guī)則。與此同時,童話中常見的對于禮貌和無私等品質的青睞也同樣適用:當千尋出于善良天性,幫助那團爛泥狀的生物擺脫重負,她也就無意中幫助了河神,并得到了他的饋贈。但整個過程仍然是離奇而出人意料的。千尋對于無臉男的善意和體貼,卻讓他變成了一頭吃人的惡獸,而這頭臃腫、液體四濺、肢節(jié)橫生的蜘蛛狀生物也同樣丑得令人愉悅。無論整個故事架構如何熟悉,它仍是一部超現(xiàn)實的電影,而我由衷喜歡這兩者的結合。
Susana:哈,不過我要指出一點,無臉男可不是因為善意才變成怪獸的!而是因為那些貪求他的金子,滿足他暴食之欲的人。當千尋謹慎拒絕他的交易誘惑時,他就失去了力量,不得不去學習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來討人喜歡。

《千與千尋》的一大出彩之處在于,它是如何將普世的童話主題 —— 種善得善,互惠待人 —— 與該題材的衍生子類,少年成長煩惱的問題,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千尋在故事開始時顯得很嬌慣無禮,抗拒家里搬去另一座城市的決定。但隨著她辛苦勞動,做出無私之舉后,她逐漸有了成長。而且電影里還真有一個字面意義上的「巨嬰」需要她去安撫和取悅。
Karen:我認為人們對這部電影的主觀感受也是不容忽視的元素 —— 它不僅僅是客觀的好,更在于人們往其中代入了什么?!洱堌垺肥俏铱吹牡谝徊考妨﹄娪?,不過當我在大約千尋的年紀看了《千與千尋》,這個與我相似的小女孩的故事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底。我們剛才所探討的種種元素無不成就了它的美妙 —— 我熱愛它的故事、角色、動畫效果、動情、以及音樂 —— 這讓它在我心中占據著特殊的意義。每次聽到《那個夏天》的配樂,我都會忍不住落淚。它是一部完美的電影,我也恰在最完美的時機與它相遇。

翻譯:張靜? 編輯:枚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