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權(quán)力意志》-尼采[5.1886年夏至1887年秋]

2023-08-07 18:31 作者:夢林Cyan  | 我要投稿

[5.1886年夏至1887年秋] [1]

5[1]

齊格勒 [2] 的書

《倫理學(xué)史》

5[2]

《曙光》

《快樂的科學(xué)》

5[3]

在我們的無知開始之處,——在我們再也看不到什么的地方,我們

就投放一個詞語,例如“我”這個詞、“行為”這個詞、“遭受”這個詞:這

些也許就是我們的認(rèn)識的地平線,但決不是“真理”。

5[4]

康德批判哲學(xué)的可疑污點也漸漸為粗笨之人看見了:康德再也無權(quán)

區(qū)分“現(xiàn)象”與“自在之物”——他自己剝奪了自己的這種權(quán)利,再也不能

以這種常見的舊方式來區(qū)分兩者了,因為他拒斥了那種從現(xiàn)象推出現(xiàn)象

之原因的推論,認(rèn)為這是不允許的——按照他對因果性概念及其在純粹

現(xiàn)象內(nèi)的有效性的理解:而另一方面,這種理解又已經(jīng)預(yù)示著那種區(qū)

分,就仿佛“自在之物”不只是被推導(dǎo)出來的,而是被給予的。

5[5] [3]

保羅·瑞 [4] 博士的《道德感的起源》:一本聰明從容的小書,沒有

狂熱態(tài)度和德性姿態(tài),一般而言,它以一種適意的方式不具有青年的特

性。在這里我力圖把它年輕的置身事外的作者逐入科學(xué)領(lǐng)域里;我為此

講的一些話——強烈的措辭,人們甚至用這些話來指責(zé)我——也許真的

屬于我自己的愚拙;至少,以前通常是不講這些話的……(正如人們注

意到的那樣,我懊惱地想起一種已成泡影的希望,關(guān)于那種希望,正如

它多次徑直激起了我的猶太人天賦,——后者作為一種人,在今天的歐

洲大大地單獨繼承了第一位的教養(yǎng),但同時也獲得了一種極快地推向成

熟的發(fā)展速度(并且令人遺憾地,也超越了這種成熟……))

5[6]

而你們真的想擺脫“這個彼岸”嗎:我擔(dān)心,沒有任何其他手段,你

們必須首先對我的“此岸”作出決定。

5[7]

為謙遜者所信的幸福,它在人間的恰當(dāng)名字是“好吧!好吧!”

誰若是某種易碎的東西,他就會害怕兒童的雙手,以及一切不能熱

愛的東西,又不會摧毀之。

誰在荊棘叢中抓取,他就比操劍之人更不能保護自己的手指。

長角的瓦格納信徒

5[8]

這年頭的心理學(xué)絕招是,越過一個可怕的深淵,而沒有向下深入觀

察;相反地,是輕松地一步一步做來,仿佛關(guān)鍵問題在于跨越一片多彩

的草坪,而在這片草坪的土地上也許有一大危險等著我們:簡言之,就

是懷著要直面一個危險的信仰,大膽地越過一個危險。

5[9]

非秘傳的——秘傳的

1.——一切都是違背意志的意志

2.根本就沒有什么意志

1.因果論

2.沒有諸如原因—結(jié)果之類的東西。

1.

一切因果性在心理上都歸于對意圖的信仰:

恰恰某種意圖的作用是不可證明的。

(Causa efficiens[效果因]與causa finalis[目的因]是同義反復(fù))

從心理學(xué)上看——

5[10]

什么是“認(rèn)識”?把某種陌生的東西歸結(jié)為某種已知的、熟悉的東

西。第一原理: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的東西就不再被我們視為謎團、問題。對

新鮮、令人詫異之物的感受的麻木化:一切依照規(guī)律發(fā)生的事情在我們

看來就不再是可疑的了。因此,尋找規(guī)則乃是認(rèn)識者的第一本能:而自

然地,借助于對規(guī)則的確定根本就沒有什么得到“認(rèn)識”!——于是就有

了物理學(xué)家的迷信:凡在他們能堅持的地方,也就是說,凡在現(xiàn)象的規(guī)

則性允許應(yīng)用簡約的公式之處,他們就以為,那就是得到了認(rèn)識。他們

感受到“可靠性”:但在這種理智的可靠性背后,卻隱藏著對一種恐懼的

安撫:他們想要規(guī)則,因為他們解除了世界的恐懼性。對不可計算之物

的恐懼乃是科學(xué)的隱含本能。

規(guī)則性對疑問性的(亦即恐懼性的)本能具有麻痹作用:“說明”,

也就是指明一個發(fā)生事件的規(guī)則。對“規(guī)律”的信仰乃是對任意之物的危

害性的信仰。信仰規(guī)律的善良意志促使科學(xué)取得勝利(特別是在民主時

代里)

5[11]

理智不能批判自身,恰恰是因為它不能與別種理智相比較,是因為

它的認(rèn)識能力只有面對“真實的現(xiàn)實”時才顯露出來,也就是說,是因為

我們?yōu)榱伺欣碇?,就必須是一種具有“絕對認(rèn)識”的更高級的生物。而

這一點的前提就是:撇開一切透視性的考察方式和感性的—精神的獲得

方式,有某物存在,有一種“自在”(Ansich)——然而,對事物之信仰

的心理學(xué)推導(dǎo)使我們不能談?wù)摗白栽谥铩薄?/p>

5[12]

基本問題:透視是否屬于本質(zhì)?而且不光是一種觀察方式,不同本

質(zhì)之間的一種聯(lián)系?是不是不同的力處于聯(lián)系中,以至于這種聯(lián)系維系

于感知之透鏡?倘若一切存在本質(zhì)上都是某種感知之物,那么這就是可

能的。

5[13]

形式相似性指示著親緣關(guān)系,起源于共同的形式,——詞語的語音

相似性指示著詞語的親緣關(guān)系,這乃是一種推斷方式,inertia[惰性]

就是以這種方式提示出來的:仿佛更有可能的是,一種形式是一次形成

的,而非幾次形成的……

現(xiàn)象的演替,更準(zhǔn)確地來描述,是不能給出過程的本質(zhì)的——但至

少,具有偽造作用的媒介(我們的“自我”——)的恒定性是在此存在

的。這就仿佛詩韻在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翻譯過程中消失了:但卻

引發(fā)了一種信仰,即在原始語言(Ursprache)中一首詩原是有韻律的。

因此演替序列就喚起一種信仰,即對一種超越我們所見的變化的“聯(lián)

系”的信仰。

5[14]

科學(xué)的發(fā)展越來越把“已知之物”消解于某個未知之物中:但它所意

愿的恰恰是相反的東西,而且是從那種要把未知之物歸結(jié)于已知之物的

本能出發(fā)的。

總而言之,科學(xué)準(zhǔn)備了一種自主的無知,一種感覺,即:“認(rèn)識”根

本不會發(fā)生,夢想“認(rèn)識”發(fā)生乃是一種傲慢自大,更有甚者,我們絲毫

沒有留下什么概念,哪怕只是把“認(rèn)識”當(dāng)作一種可能性來承認(rèn)——“認(rèn)

識”本身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觀念。我們把人類古老的神話和虛榮轉(zhuǎn)渡為

一個冷酷的事實:自在之物是沒有的,“自在的認(rèn)識”同樣也不允許成為

概念?!皵?shù)字和邏輯”(Zahl und Logik)造成的誘惑

“規(guī)律”造成的—瑹—

“智慧”作為擺脫透視性估價(亦即“權(quán)力意志”)的嘗試,乃是一個

敵視生命的和消解性的原則、征兆,就像在印度人那里,等等。占有力

量之弱化。

5[15]

人們越是做出努力,把一切都轉(zhuǎn)渡為我們感官中僵死而無生命的東

西(例如把一切都消解于運動等等之中),〈那〉就越是可以把我們的

感官所提供的一切所見所聞都消解于我們生命的機能中,也就是作為欲

求、感知、情感等等。

5[16]

在最表面的現(xiàn)象中,也就是在能夠計數(shù)、計算、觸摸、觀看的地

方,能夠查明數(shù)量的地方,是最早能獲得科學(xué)的準(zhǔn)確性的。于是,最貧

乏可憐的此在(Dasein)領(lǐng)域首先得到了擴建,碩果累累。一切都必須

得到機械論上的說明,這個要求乃是一種本能,仿佛最富有價值和最基

本的認(rèn)識恰恰是在那里最早得以成就的:這是一種幼稚。事實上,對我

們來說,能夠計數(shù)和把捉的一切東西是鮮有價值的:人們用“把

握”(Begreifen)對付不了的地方,才被我們視為“更高的”。邏輯學(xué)和

機械學(xué)只能應(yīng)用于最表面的東西:真正說來,只是一種圖式化技巧和縮

略化技巧,一種通過表達技巧對雜多的掌握,——不是“理

解”(Verstehen),而是一種以告知(Verst?ndigung)為目的的標(biāo)示。

把世界還原到表面來進行思考,這意思就是首先使世界變成“可以把握

的”。

邏輯學(xué)與機械學(xué)決沒有觸及因果關(guān)系—瑹—

5[17]

忍受不可靠性之苦的懷疑時代怎樣轉(zhuǎn)向一種一成不變的信仰:另一

方面,隨著一種對昔日教條和束縛的憎惡,人類只能遲緩地迫使自己接

受一種總體信仰(因為他們并沒有忍受不可靠性之苦,倒是樂此不

疲)。后面這種被迫的總體信仰和總體化具有決定性的價值:雖然有相

反傾向,它們還是成長起來了。關(guān)于系統(tǒng)構(gòu)想的起源:a)來自圖式化

的木瓜腦袋;b)來自對不確定性的忍受;c)比較稀罕的情形,是在那

些不喜歡千篇一律的圖式化并且〈是〉incerti amici[喜歡不確定性]的

人們那里。

5[18]

“凡可證明的東西就是真實的”。這是一種對“真實”概念的任意規(guī)

定,這種規(guī)定是不可證明的!這是一種簡單的“這應(yīng)當(dāng)被視為真實的,

應(yīng)當(dāng)被叫做‘真實的’”!背地里隱含著對“真實”概念的這樣一種效用的利

用:因為可證明的東西訴諸頭腦里最普遍的東西(訴諸邏輯):為什么

它當(dāng)然地不再作為大多數(shù)人在利益方面的一個有用性標(biāo)尺?!罢鎸?/p>

的”、“被證明了的”,亦即根據(jù)推理得出的,前提是,被用作推理的判

斷已經(jīng)是“真實的”(也就是得到普遍承認(rèn)的)。因此,根據(jù)一種得到普

遍承認(rèn)的推理方式而被歸結(jié)于普遍得到承認(rèn)的真理的東西,就是“真實

的”。這意思也就是:所謂“凡可證明的東西就是真實的”已經(jīng)預(yù)先設(shè)定

了給定的真理—瑹—瑹—

5[19]

與我們有某種相關(guān)性的世界只是虛假的,是不現(xiàn)實的?!?/p>

謂“現(xiàn)實的、真正現(xiàn)存的”這個概念,只是我們從“與我們相關(guān)”中抽取出

來的;我們在我們的興趣方面越多地受到觸動,我們就越多地相信一個

事物或者本質(zhì)的“實在性”。所謂“它實存”(es existirt)意味著:我感到

自己在它那里是實存的。——自相矛盾。

生命越是來自那種感覺,我們就越是把意義置入被我們當(dāng)作這種激

發(fā)的原因來相信的東西之中。所以,“存在者”就被我們把握為對我們起

作用的東西、通過其作用證明自己的東西?!^“不現(xiàn)實的”、“假

象的”,或許是那種不能產(chǎn)生作用,但表面看起來產(chǎn)生作用的東西。

——

不過,假如我們把某些價值置入事物之中,那么,這些價值就會在

我們忘了我們是施與者之后,反過來對我們產(chǎn)生作用。

假如我把某人看作我的父親,那么,對于他針對我的每一個表示,

都會得出多種多樣的結(jié)論:他的表示會得到不同的闡釋?!梢?,我

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解說,我們所作的對事物的闡釋,是這樣進行的,

即:這些事物對我們的所有“現(xiàn)實”影響因此是不同地顯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過

了重新闡釋,簡言之就是不同地發(fā)揮作用的。

現(xiàn)在,如果對事物的所有理解都是錯誤的,那就可以得出,事物對

我們的所有影響都是根據(jù)一種錯誤的因果關(guān)系而被感覺和解釋的:質(zhì)言

之,我們是根據(jù)謬誤來測量價值與非價值、利與害的,與我們有某種相

關(guān)性的世界是虛假的。

5[20] [5]

微風(fēng)清冷而純粹地吹拂

——我想要

白晝泛著悲傷

傍晚,你勇敢的心疑惑而疲憊地觀望。

火焰帶著蒼白的肚皮,它的脖子貪婪地伸向純凈的高空 [6]

5[21]

在我看來,我所面臨的難題具有極其根本的重要性,以至于我竟然

差不多每年都有幾次想象,設(shè)想那些有才智的人——我把這些個難題對

他們作了說明——必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一邊,才能在這當(dāng)兒完全投身

于我的事務(wù)中。這時候每次發(fā)生的相反的事情,如此滑稽而可怕地成了

我所期待的東西的反面,以至于我這個識人老手也學(xué)會了為自己感到害

臊,〈而且〉總是不得不重新改學(xué)新手指南——人們把自己的習(xí)慣看得

比自己重要千百倍——他們的優(yōu)勢……

5[22]

基本答案:

我們相信理性:但理性乃是蒼白概念的哲學(xué),語言乃是根據(jù)最幼稚

的偏見構(gòu)造起來的

現(xiàn)在我們把不和諧和問題穿鑿附會地加入事物之中,因為我們唯以

語言形式進行思維——因此相信“理性”的“永恒真理”(例如主詞、謂詞

等等。

如果我們不愿意在語言的強制下進行思維,那我們就會停止思維,

我們恰恰還會達到那種懷疑,即在這里把一種界限看作界限。

理性思維乃是一種根據(jù)我們不能擺脫的模式進行的闡釋。

5[23]

自愿離棄、沉著冷靜、對事物與偶然事件親切隨和,對細微至極的

健康陽光感恩不盡,承受痛苦如同承受一個規(guī)則、一種條件,如同承受

某種自我意愿之物,并且隨著狡詐的強制性、為了我們的目的而加以利

用、進行探問——

5[24]

在人的身體里,內(nèi)在的牲畜不斷地嘟噥和咕嚕

5[25]

不僅經(jīng)歷著作為偏見的道德,而且要超越受到高度尊敬的以往的道

德性類型

以一種嘲諷式的無所不知,高蹈于以往整個vita contemplativa[沉

思的生活]之上

以一種十分惡劣的意志,待在以往某一個世界觀角度,盡管好奇心

已經(jīng)一度把我卷入任何一個世界觀角度之中:以一種越來越嚴(yán)厲的意

志,親自去體驗一下那種狀態(tài),即所有這些個別的被人們稱為哲學(xué)或

者“宗教”的世界透視角度賴以〈形成〉的那種狀態(tài)

5[26]

關(guān)于某種聽由我們?nèi)フ鞣臒o限之物的有所體驗的暗示

5[27] [7]

為了理解這本書,人們必須同意我的一些前提

5[28]

每個人本身都能夠把道德看作偏見,然后甚至還能在這種懷疑論的

勝利中享受到一種霞光般的幸?!?/p>

5[29]

人們一定要以身體和心靈去體驗?zāi)切﹤ゴ蟮膯栴}

5[30]

關(guān)于離自己最遠的狀態(tài)、關(guān)于智慧,民眾合理地具有極其錯誤的概

5[31]

每個偉大的問題都是一種征兆:一個人憑著一定的力量、精細、棘

手之感,以這樣一種危險,以這樣一種預(yù)感,把它從自身中驅(qū)趕出來了

5[32]

民眾需要那些給他們做出好榜樣的人:而且又根據(jù)自身以及他們必

須靠自己來克服的一切(它被解釋為有關(guān)一個勝利的克服者的理想),

他們?yōu)樽约旱淖罡呒壍娜说姆N類贏得了一種標(biāo)準(zhǔn)。這其中隱藏著一大危

險。人們確實要真誠,要承認(rèn)何以基督(舉例說來)只不過是“普通

人”的一個理想。

5[33]

民眾往往帶著有失天真的嚴(yán)肅性問一位哲學(xué)家,他是不是真的就像

他所傳授的學(xué)說那樣生活:民眾在心里作出判斷說,道德說教是輕松

的,是少有意義的,而有點意思的是過道德生活,過無論哪一種道德生

活。這乃是一種幼稚?。阂驗椋绻橙藳]有在他談?wù)摰耐恋厣仙?/p>

過,他又怎能知道個中原委!

假如一位哲學(xué)家—瑹—瑹—

民眾要求一位哲學(xué)家不撒謊:因為民眾相信,唯有真誠者才能認(rèn)識

真理。同樣地,哲學(xué)家得毫無肉欲地生活,斷了俗念

5[34]

才智卓越的人能感覺到感性事物的魅力和魔力,這是其他人,那些

具有“肉制心腸”的人,根本不能設(shè)想的——也是不可以設(shè)想的:——他

們乃是最真誠的感覺論者,因為他們承認(rèn)感官具有一種更為基本的價

值,勝于那種細密的篩子,那種細薄化的裝置,或者就可以說,勝過人

們用大眾語言所講的“精神”。感官的力量和強力——這是一個發(fā)育良好

的、完整的人身上最本質(zhì)性的東西:首先必須有杰出的“動物”——要不

然,一切“人化”有何意思呢!

5[35]

請注意!歐〈洲〉的整個道德有利于群盲,原因是:所有較高級

的、稀罕的人們,他們的悲傷就在于,使他們別具一格的一切東西都是

伴隨著縮減和詆毀的感覺而為他們所意識的。今人的強壯乃是悲觀主義

的陰暗化過程的原因:平庸者就像群盲一樣是喜悅的,沒有多少問題和

良知。關(guān)于強者的陰暗化:叔本華、帕斯卡爾

請注意!群盲的某個特性表現(xiàn)得越危險,就越徹底地受到排斥。

5[36] [8]

我們的“認(rèn)識”局限于對量的確定,也就是說

但我們不可能用什么來阻止把這種量的差異當(dāng)作質(zhì)來感覺。質(zhì)是一

種對我們而言的透視性真理;并不是一種“自在”。

我們的感官是以某個特定的份額為中心的,它們就在其中發(fā)揮作

用,也即說,我們感覺到與我們的生存條件相關(guān)的大和小。倘若我們使

我們的感官的敏銳性增加或者減小十倍,那我們就會完蛋。這就是說,

我們也把與我們的生存可能性相關(guān)涉的大小關(guān)系當(dāng)作質(zhì)來感覺。

5[37]

描寫一下認(rèn)識論思維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在生理學(xué)上。原始的,

——如何?

5[38] [9]

我的生存的自相矛盾之處在于:我作為徹底的哲學(xué)家更徹底地必需

的一切自由——擺脫職業(yè)、女人、小孩、朋友、社會、祖國、家鄉(xiāng)、信

仰,差不多也要擺脫愛和恨——,我把它們感受為同樣多的匱乏,因為

我總算還是一個活物,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抽象機械。我必須補充說,在

任何情況下我都沒有堅實的健康狀態(tài)——而且,我只有在健康的時機才

能更容易地感受那些匱乏的重負(fù)。我始終也還不懂得把那五個條件歸結(jié)

在一起,我動搖不定的健康狀態(tài)的一種差強人意的中等狀態(tài)正是以這五

個條件為基礎(chǔ)的。盡管如此,倘若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這五個條件,我就剝

奪了自己那八種自由 [10] ,那就會是一個后果嚴(yán)重的錯誤:這是對我自

己的處境的一個客觀看法?!?/p>

這件事復(fù)雜化了,因為我此外還是一位詩人呢,盡管是多么蹩腳,

不過還是帶有所有詩人的種種需要:其中包括同情感、出色的家務(wù)、榮

耀以及諸如此類(有鑒于這些需要,除了“狗窩活法”,我沒有其他名稱

來表示我自己的生活了)。再有,這件事更趨于復(fù)雜化了,因為我此外

還是一位音樂家呢:以至于真正說來,在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瑹—瑹

5[39]

——我講的是民眾道德家們和“圣人們”的語言,而且毫無拘束地,

原本地,既興奮又快樂地講著這種語言,但同時在這方面也有一種雜耍

演員的享受,后者離嘲諷不太遠了——也就是關(guān)于下面這一點,即:現(xiàn)

代思想最精巧的形式在這里不斷被回譯成這種幼稚的語言——也就是

說,伴隨著一種隱秘的勝利,對于被克服的困難以及這樣一種冒險行為

的表面不可能性的勝利

5[40] [11]

論道德的譜系。

第一篇論文

弗里德里?!つ岵芍?。

2.禁欲理想

3.責(zé)任。

4.“我”與“他”。

5[41] [12]

帕〈西法爾〉 [13] 序幕,對我而言久已得到了證明的最大善行。情

感的權(quán)力和嚴(yán)厲,無法形容,我不知道基督教如此深邃地取得、并且如

此鮮明地帶向同感的任何東西。完全提升了并且把捉住了——沒有一個

畫家像瓦格納這樣畫出如此無比傷感和溫柔的目光

在把握一種可怕的確信方面的偉大,諸如同情之類的東西就是從這

種確信中涌出來的:

我所知道的崇高感的最偉大杰作,在把握一種可怕的確信方面的權(quán)

力和嚴(yán)厲,在有關(guān)這方面的同情中的一種無法形容的偉大性之表達;沒

有一個畫家像瓦格納在序幕最后一部分中那樣,畫出這樣一種幽暗的、

傷感的目光。但丁也沒有,列奧那多 [14] 也沒有。

仿佛多年以來,終于有人跟我講了一下這些我關(guān)心的問題,當(dāng)然并

沒有我正好在為此準(zhǔn)備的答案,而是以基督教的答案——那說到底就是

比我們前二個世紀(jì)產(chǎn)生出來的心靈更為強大的心靈的答案。不過,在傾

聽這種音樂時,人們把新教教徒如同一種誤解一般撇在一邊:情形就像

瓦格納在蒙特卡羅 [15] 的音樂促使我——正如我不想否認(rèn)的那樣——也

把通常聽到的十分優(yōu)秀的音樂(海頓、柏遼茲、勃拉姆斯、賴爾的《西

古德序曲》 [16] )同樣地撇在一邊,如同一種對音樂的誤解。真是怪

了!稚氣未脫時我曾賦予自己一個使命,把這種神秘搬上舞臺;—瑹—

瑹—

5[42]

基督教理想批判

貧困,

貞潔,

恭順。

歐洲人的苦行(Fakirthum)志氣。

5[43] [17]

“這個年輕的猶太人,既溫柔又可怕,既敏感又專橫,既幼稚又深

刻,充滿了一種崇高道德的無私熱忱和一種高尚人格的熾烈”。 [18]

(《福音書》)勒南。

產(chǎn)生九月恐怖大屠殺的自私、貪婪、暴力和兇殘,是來自封建制度

而非其失敗。 [19]

馮·濟貝爾 [20] ??!

5[44]

讓我們就這樣向盲者、信任者、簡單者、平和者、驢子表示敬意,

讓我們保護和捍衛(wèi)所有這些毫無惡意的、毫無疑問的、剛擠出的牛奶一

般溫暖的熱心腸,使它們免受我們自身的傷害,除了生活最棘手的標(biāo)

志,即我們不認(rèn)識自己,它們在生活中一無所有……讓我們用這種迅速

地對我們自己的壞日子默不作聲的技巧來挽救它們——因為連我們有時

也需要一片綠洲,一片人的綠洲,在那里人們會遺忘,會信賴,會安然

入睡,會重新夢想,會重新熱愛,會重新成就“人性”……

5[45] [21]

在此期間,一位十分怪異的先生,名叫泰奧多·弗里契,萊比錫

人,他和我有通信往來:因為他糾纏不休,我不得不踢了他幾腳。今天

這種“德國人”總是越來越令我惡心。

5[46] [22]

我們北極樂土居民 [23] 。

既不能通過水面,也不能通過地面

發(fā)現(xiàn)通往北極樂土的道路

——品達 [24]

超越北方、冰凍、冷酷、死亡——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幸福!

5[47]

這些道德論者,他們?nèi)绾文艹洚?dāng)我們合適的auditorium[聽眾]

呢,他們有一種無恥的糾纏勁,只會聽對他們來說有結(jié)果的東西,以及

一般地,某物是否對他們有結(jié)果。關(guān)于前言。

“我對此具有什么?

我在此顯出什么樣子?

“我在此擅自做什么?”

——非法的精神。

5[48] [25]

請注意!“德國青年”和其他狂熱的長角牲畜——剛擠出的牛奶一樣

的熱心腸

5[49]

道德作為人類的最大危險

德性,例如作為誠實,作為我們的高貴而危險的奢侈;我們未必要

拒絕它帶來的害處。

5[50] [26]

1)那種典型的變化,法國人中的G.?!礃前荨岛偷聡酥械腞.

瓦〈格納〉為之給出了最清楚的例子:在1830至1850年之間,對愛情和

未來的浪漫主義信仰轉(zhuǎn)變?yōu)閷μ摕o的要求。

2)歐洲的悲劇時代:受對虛無主義的斗爭制約。

也許可為第十條的標(biāo)題。

3)法國人對色彩的感覺意味著什么,德國人對音調(diào)(特別是“和

諧”)的感覺意味著什么?部分地是為一種比較粗糙的人而備的興奮

劑,部分地是為一種比較驕傲自大的人而備的興奮劑。

4)悲觀主義與美〈學(xué)〉理論

5)蘇格拉底以降的希臘哲學(xué),作為病態(tài)的征兆,因而也是基督教

的準(zhǔn)備。

6)無政府主義

7)反對因果論。一個原因的諸條件。

8)教育的謊言。柏拉圖。也包括所有“理想”。但教育何為呢?把

經(jīng)久不變的產(chǎn)物創(chuàng)造出來,使某種長久之物能夠在其中生長。

9)一種道德品質(zhì)的榮譽是如何形成的?

10)道德通向平庸化、水準(zhǔn)的降低。何以在這里有一種保存本能在

說話。

10)在偉人身上,生命的特殊性質(zhì)、不公、謊言、剝削也最大。但

只要他們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的本質(zhì)就被最佳地誤解了,就被闡釋

為善了。典型如卡萊爾就是闡釋者。

11)強化與改善之間的對抗。

12)反對原子論。

13)對自我的信仰。

14)設(shè)想出一種新的完滿性,使得我們?nèi)说娜考逼壤Ь澈头谴_信

感不至于造反。

15)強大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參看—瑹—瑹—

16)陶醉的種類?

17)對于高山、荒漠、campagna Romana[羅馬競技場]、民族主

義,我們的感官意味著什么呢?

18)哥白尼以來人類的縮小。

19)價值評估作為原因和作為結(jié)果

20)連續(xù)性也只不過是描寫。

21)不可知論者

22)論精神的放蕩——

什么是理智的墮落?

23)音樂的支配地位意味著什么?

24)熱衷于人物,作為道德的緩和。

(父親、祖宗、王侯、教士、上帝)

25)秘密的宗教儀式(“戲劇”)。

26)懲罰:對一種高等類型的維護。

27)科學(xué)的“假象”。關(guān)于演戲。

28)論權(quán)力生理學(xué)

29)我們的歐洲文化——與亞洲佛教的解救方案相對立,它要求什

么呢?

30)解釋,而非說明。

31)論邏輯:求相同性的意志之為強力意志。

32)“自在之物”

33)反對機械學(xué)

34)對辯證法的信仰中的道〈德〉偏見

35)理想的誹謗性質(zhì)。

36)關(guān)于科學(xué)需要的心理學(xué)。

37)現(xiàn)代的陰暗化過程

38)演戲

39)藝術(shù)中的蠱惑因素

40)今日基督教中的享樂主義。

41)無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還是叔本華,都是受道〈德的〉基本判

斷規(guī)定的。柏拉圖、斯賓諾〈莎〉亦然。

42)對喜悅、反諷的誤解。

43)“良心的譴責(zé)”

44)道〈德〉判斷的翻轉(zhuǎn)

45)環(huán)境學(xué)說

46)大眾化理想,阿西西的方濟各。

47)“我們非道德論者”。

48)自由感。

49)什么是高貴的?(紅色大理石花紋的書)

50)所有偉人皆惡人

51)科學(xué)性之偽善

52)正如笛卡爾根據(jù)上帝的本性來論證感官知覺的真理性一樣,人

們也可以拒絕康德關(guān)于創(chuàng)造出幻想的理性的學(xué)說。就此而言,甚至認(rèn)識

理論也取決于一種對此在之道德特征的先行決定。

英國人以為,人們將僅僅聽從一位道德的上帝?!獰o神論者恰恰

在道德問題上最具偏見。

53)快感乃是在輕微的阻力上引發(fā)的權(quán)力感:因為在全部有機體中

都持續(xù)地存在著對無數(shù)阻礙的克服——這種勝利感作為總體感而得到意

識,作為快樂、“自由”

相反:如果有嚴(yán)重的阻礙,權(quán)力感也就發(fā)動不起來了。

請注意!可見不快感根本不同于快感,后者乃是權(quán)力感,這種權(quán)力

感必須以小小的阻礙和不快感為自己的前提,才能被激發(fā)出來。

5[51]

等級

報復(fù)。

真理與真實性。

正義、懲罰等。

同情

5[52] [27]

座右銘:決不與參加虛偽的種族欺騙的人打交道。

(為了在今天的大雜燴歐〈洲〉挑起種族問題,需要多少謊言和泥

坑?。。?/p>

5[53]

這個世紀(jì)之為上個世紀(jì)的遺產(chǎn)

1)感覺主義的,享樂主義的

(或者悲觀主義的)

2)狂熱的——道德的

自由、認(rèn)識、幸福

聯(lián)合起來

3)—瑹—瑹—

5[54]

能量守恒定律要求永恒輪回。

5[55]

心理學(xué)家的主要謬誤:他們把模糊的表象視為一個低級的觀念種

類,與清晰的表象相對立:但疏離于我們的意識、并且因而變得模糊的

東西,可能因此本身是完全清晰的。變得模糊乃是意識之透視角度的事

情。

“模糊性”乃是意識觀點的一個結(jié)果,未必是某種為“模糊之物”所固

有的東西。

5[56]

作為“統(tǒng)一性”進入意識之中的一切東西,都已經(jīng)是無比復(fù)雜的了:

我們始終只具有一種統(tǒng)一性的假象。

愛的現(xiàn)象乃是更豐富、更清晰、更可理解的現(xiàn)象:在方法上置于前

面,而不對它的最終意義作出某種決定。

請注意!即使“意識”中心并不與生理中心相合,生理中心仍有可能

是心理中心。

情感(快樂與痛苦)的理智性,亦即說,它是受那個中心控制的。

5[57]

虛無主義問題(反對悲觀主義等等)

針對它的斗爭使它變得強壯。

這個世紀(jì)的一切積極力量似乎都只是為它作準(zhǔn)備的。

例如自然科學(xué)

說明:一種對事物的估價的沒落,這種估價給人一個印象,仿佛任

何其他估價都是不可能的。

5[58]

道德作為種屬的幻想,為的是驅(qū)使個體為未來犧牲自己:表面上承

認(rèn)他本身具有一種無限的價值,使得他以這種自身意識去壓制、遏制自

己的天性的其他方面,難以對自身感到滿足。

對道德迄今為止所完成的東西的深深感恩:然而現(xiàn)在只還有一種壓

力,或許會變成災(zāi)難!這種感恩本身作為誠實性迫使人們?nèi)シ穸ǖ赖隆?/p>

5[59]

科學(xué)工作的前提:一種對科學(xué)工作的聯(lián)合和持續(xù)的信仰,以至于個

體只能從事每一個還是那么渺小的部分,又相信自己的工作不是徒然

的。這種—瑹—瑹—

存在著一種巨大的麻痹:徒勞地工作,徒勞地奮斗。—瑹—

積累性時期,這時候力量、權(quán)力手段已經(jīng)找到,可供將來使用:科

學(xué)作為中間站,那些平庸的、更多樣、更復(fù)雜的人們就在那里獲得他們

極其自然的發(fā)泄和滿足:對所有這些人來說,行為(That)都是不可取

的。

5[60]

康德的教條精神

5[61]

一個時刻,人有充裕的力量為自己效勞的時刻:科學(xué)旨在引發(fā)這種

自然奴隸制。

于是人就能獲得閑情逸致:造就自身,成為某種新的更高級的東

西。新的貴族統(tǒng)治

于是就有大量德性存活下來,它們現(xiàn)在成了生存條件。

不再需要特性,因而就失去它們。

我們不再需要德性:因而我們就失去它們。無論是關(guān)于“統(tǒng)一必不

可少”的道德,關(guān)于靈魂得救的道德,還是關(guān)于不朽的道德:都是一種

手段,一種使人有可能達到巨大的自我抑制的手段(通過一種巨大的恐

懼情緒::: [28]

形形色色的困厄,人是通過它們的培育而成形的:困厄教人勞動、

思考、克制自己

生理凈化和強化

新的貴族統(tǒng)治需要一個對立面,需要斗爭對手:它必須具有一種可

怕的緊迫性,自我保存的緊迫性。

人類的兩種未來:

1)平庸化的結(jié)果

2)有意識的突出、自我塑造

一種制造鴻溝的學(xué)說:它保存最高等的和最低等的種類(它摧毀中

等種類)

以往的貴族統(tǒng)治,宗教的和世俗的,都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對一種新貴

族統(tǒng)治的必然性的反對。

關(guān)于支配性構(gòu)成物的理論,代替:社會學(xué)

5[62]

人們可以一直把真理給予自己,直到人們已經(jīng)充分地提高,不再需

要謬誤的強制教育了。

如果人們對此在(Dasein)進行道德審判,那它就令人厭惡了。

5[63]

人們不應(yīng)該虛構(gòu)虛假的人物,例如,不該說“自然是殘酷無情的”。

要徑直認(rèn)識到:并不存在這樣一種負(fù)有責(zé)任的中心人物,放輕松些吧!

人性的發(fā)展。A.贏獲凌駕于自然的權(quán)力,而且為此也要贏獲凌駕于

自身的某種權(quán)力。為了在與自然和“野獸”的斗爭中使人得以實現(xiàn),道德

是必需的。

B.如果已經(jīng)爭得了凌駕于自然的權(quán)力,那么人們就能利用這種權(quán)

力,以便自由地進一步培養(yǎng)自己:強力意志作為自我提高和強化。

5[64]

什么是“被動的”?抵抗和反應(yīng)。在前進運動中受到阻礙:也就是一

種抵抗和反應(yīng)行動

什么是“主動的”?向權(quán)力伸展

“營養(yǎng)”只是衍生的,原始的東西乃是:意愿把一切包括于自身中

“生育”只是衍生的:原始地,在一種意志不足以把整個被占有之物

組織起來的地方,就有一種反意志開始生效,后者開始著手一種釋放,

一個新的組織中心,在一種與原始意志的斗爭之后

快樂作為權(quán)力感(以不快為前提)

5[65]

一切思想、判斷、感知作為比較,都是以一種“設(shè)為相同”為前提

的,更早地,還以一種“搞成相同”為前提。搞成相同就等于把所占有的

材料吞食到阿米巴(Amoebe)中。

后來就是記憶了,因為在這里,搞成相同的欲望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受抑制

的了:差異被保存下來。記憶乃是一種分類和裝箱,是主動活躍的——

誰?

5[66]

非理性傾向的價值

例如:母愛、對“作品”的愛,等等

并不是“利他主義的”!

5[67]

必需的并不是對人類的“道德教育”,而是關(guān)于謬誤的強制訓(xùn)練,因

為“真理”令人厭惡,生命令人掃興,假如人還沒有無可逃地被推入自己

的軌道之中,并且以一種悲劇性的驕傲承擔(dān)起他誠實可靠的見識。

5[68]

生理學(xué)家就如同哲學(xué)家一樣相信,意識,隨著它在明晰性方面的增

加,在價值上也一道增長了:最明晰的意識、最邏輯、最冷靜的思想是

屬于第一等級的。不過——這種價值取決于什么呢?從意志的發(fā)動來

看,最膚淺、最簡化的思想乃是最有用的(因為它只剩下少數(shù)動因了)

——事情因此可能就是如此,等等。請注意!

行動的準(zhǔn)確性就在于與那種有遠見的、并且常常不確定地下判斷的

預(yù)防心理的對抗:后者是受更深的本能引導(dǎo)的。

請注意!價值是根據(jù)有用性的廣度來測量的。

5[69]

我們的激情和愛好意愿獲得自己的滿足,此外也意愿達到對理智的

主宰

5[70]

1.歷史哲學(xué)。

2.心理學(xué)。

3.希臘文化。

4.道德哲學(xué)。

5.希臘哲學(xué)史。

虛無主義:一種總體估價的沒落

(即道德的總體估價)新的闡釋力量付諸闕如。

論價值史。

權(quán)力意志及其變形。

(以往的道德意志是什么:一座學(xué)校)

作為錘子的永恒輪回。

5[71] [29]

歐洲虛無主義。

倫策海德 [30]

1887年6月10日

基督教的道德假設(shè)提供了何種優(yōu)勢?

1)它賦予人一種絕對的價值,與他在生成和消逝之流中的渺小和

偶然相對立

2)它效力于上帝的律師,因為它留給這個世界(盡管有痛苦和禍

害)完滿性的特征,——包括那種“自由”——禍害顯現(xiàn)為完全的意義。

3)它確定一種關(guān)于人身上的絕對價值的知識,并且因此賦予他恰

恰對最重要之物來說適當(dāng)?shù)恼J(rèn)識

它防止人把自己當(dāng)作人來鄙棄,防止人袒護生命,防止人懷疑認(rèn)

識:它是一種保存手段;——總而言之:道德乃是反對實踐的和理論的

虛無主義的一大手段。

可是,在把道德培養(yǎng)起來的各種力量中,有一種叫真誠性:這種真

誠性最終會反對道德,揭示道德的目的論,道德的利害觀——人們對這

種長期的根深蒂固的欺騙感到絕望,懷疑自己能否擺脫之;而現(xiàn)在,對

這種欺騙的認(rèn)識正在起著興奮劑的作用。有關(guān)虛無主義。眼下我們要查

明我們身上的需求,它們是由長期的道德解釋培植起來的,現(xiàn)在作為對

非真實性的需求向我們表現(xiàn)出來。而另一方面,它們似乎正是維系價值

的東西,我們就是為了它們而經(jīng)受生活的。這樣一種對抗性,即對我們

認(rèn)識的東西不能估價和重視,而對我們想要欺騙自己的東西再也不允許

估價和重視:——得出一個消解過程。

事實上,我們不再多么需要反對第一種虛無主義的手段了:在我們

歐洲,生命不再是那樣不確定、偶然、荒唐。這樣一種對人的價值、對

禍害的價值等等的巨大增擴,現(xiàn)在不是多么需要了,我們?nèi)淌苤鴮@種

價值的巨大減低,我們可以承認(rèn)大量荒唐和偶然:人已經(jīng)取得的權(quán)力現(xiàn)

在允許一種對培育手段的削減,而這其中,道德的闡釋曾是最強大的培

育手段?!吧系邸笔且粋€太過極端的假說。

不過,極端的立場并沒有被緩和的立場所取代,而倒是又被極端

的、但顛倒了的立場取而代之了。而且這樣一來,如果我們不再能堅持

對上帝的以及一種本質(zhì)上道德性的秩序的信仰,那么,對自然的絕對非

道德性的信仰、對無目的狀態(tài)和無意義狀態(tài)的信仰,就成了心理學(xué)上必

然的情緒。虛無主義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因為此在的痛苦比以前更大

了,而是因為人們根本上對包含在禍端中、實即在此在中的一種“意

義”采取了不信任的態(tài)度。一種闡釋崩潰了;但因為它被視為這樣一種

闡釋,所以看起來,仿佛此在中根本就沒有什么意義,仿佛一切都是徒

勞的。

說這種“徒勞!”乃是我們當(dāng)代虛無主義的特征,這一點還有待證

明。對我們早先的價值評估的懷疑一直上升到這樣一個問題:“難道所

有‘價值’不是一個誘餌,一個使喜劇得以拖延下去、而又根本接近不了

答案的誘餌嗎”?這種延續(xù),帶有一種“徒勞”、沒有目標(biāo)和目的的延

續(xù),乃是最令人麻痹的想法,尤其是當(dāng)人們理解下面這一點,即:人們

受到愚弄,但又沒有力量不讓自己受愚弄。

讓我們來思量一下這個想法的最可怕形式:此在,如其所是的此

在,沒有意義和目標(biāo),但無可避免地輪回著,沒有一個直抵虛無的結(jié)

局:“永恒輪回?!?/p>

此乃虛無主義的最極端形式:虛無(“無意義”)永恒!

佛教的歐洲形式:知識和力量的能量迫使人們達到這樣一種信仰。

這是一切可能假設(shè)中最科學(xué)的假設(shè)。我們否定最終目標(biāo):倘若此在有一

個最終目標(biāo),則它必定是已經(jīng)達到了的。

于是人們就理解了,這里所追求的是一個泛神論的對立面:因為

說“一切都是完美的、神性的、永恒的”,這同樣也會迫使人們達到一種

對“永恒輪回”的信仰。問題是:隨著道德的出現(xiàn),連這樣一種對萬物的

泛神論的肯定態(tài)度是不是也變得不可能了?從根本上講,確實只有道德

的上帝被克服了。設(shè)想一個“超越善惡的”上帝,這有意義嗎?這種意義

上的泛神論是可能的嗎?莫非我們?nèi)∠诉^程中的目的觀念,而仍然對

這個過程作了肯定?——倘若在那個過程的每個因素中都取得了某個東

西,而且始終是相同的東西,那么就會是這樣的情形。

斯賓諾莎贏獲了這樣一種肯定態(tài)度,因為每個因素都具有一種邏輯

的必然性:而且,他以自己的邏輯基本本能戰(zhàn)勝了這樣一種世界性質(zhì)。

但他的情況只是一個個案。每一種基本特征,作為一切事件之基

礎(chǔ)、在任何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的每一種基本特征,倘若它被某個個體當(dāng)作

自己的基本特征來接受,那就一定會促使這個個體歡欣鼓舞地去贊同普

遍此在(Dasein)的每一個瞬間。關(guān)鍵或許就在于:人們要帶著歡悅把

自身的這種基本特征當(dāng)作好的、富有價值的。

現(xiàn)在,道德保護了生命,使之免于在這些被人強制和壓迫的人們和

階層那里陷入絕望,躍入虛無:因為對人的昏聵無能——而不是對自然

的昏聵無能——會產(chǎn)生出對生命的最絕望的憤世嫉俗。道德把掌權(quán)者、

殘暴者、一般而言的“主人”當(dāng)作敵人來對待,普通〈人〉必須得到保護

而免受這些敵人的侵犯,也就是說,普通人必須首先得到激勵和強化。

因此,道德已經(jīng)教人最深刻地仇恨和蔑視統(tǒng)治者的基本特征,即:他們

的權(quán)力意志。要廢除、否定、瓦解這種道德:這或許就是給最令人痛恨

的本能配備了一種相反的感覺和估價。倘若受苦受難者、受壓迫者失去

了信仰,即相信自己具有一種蔑視權(quán)力意志的權(quán)利,那么,他們就會進

入毫無希望的絕望階段。倘若這個特征對生命來說是本質(zhì)性的,倘若即

便在那種“求道德的意志”中也只有這種“權(quán)力意志”偽裝起來了,甚至那

種仇恨和蔑視也還是一種權(quán)力意志,那就會是上面所講的情形了。受壓

迫者或許已經(jīng)看到,他們與壓迫者是站在同一個地面上的,壓迫者在受

壓迫者面前并沒有任何特權(quán),并沒有任何更高的地位。

倒是相反!生命中沒有什么東西是有價值的,除了權(quán)力等級——假

定生命本身就是權(quán)力意志的話。道德保護了失敗者,使之免于虛無主

義,因為道德賦予每個人一種無限的價值,一種形而上學(xué)的價值,并且

把它列入一種與世俗權(quán)力和等級制度不相配的秩序之中:道德教人順

從、謙恭等等。假如對于這種道德的信仰趨于毀滅了,那么,失敗者就

再也不會有自己的慰藉了——而且就會歸于毀滅。

十一

這種歸于毀滅表現(xiàn)為一種自取滅亡,一種對必須摧毀的東西的本能

選擇。失敗者的這樣一種自我摧毀的征兆就是:自我解剖、中毒、迷

醉、浪漫主義,尤其是本能性的強制行動,人們正是以這種行動把強大

者變成死敵(——仿佛要把自己培育為自己的劊子手),求摧毀的意

志,后者乃是一種更深刻的本能的意志,自我摧毀的本能的意志,力求

進入虛無之中的意志。

十二

虛無主義,乃是失敗者不再有任何慰藉的征兆:他們?yōu)榱吮淮輾Ф?/p>

去摧毀,他們在解除道德之后,就不再有什么理由“屈從聽命”了——他

們把自身置于對立原則的地基上,并且也在自己的角度意愿取得權(quán)力,

因為他們迫使強大者成為自己的劊子手。既然一切此在都已經(jīng)喪失

了“意義”,那么,這就是佛教的歐洲形式了,即無為。

十三

這種“困厄”決沒有變得更大些:相反!“上帝、道德、屈從”成了救

藥,處于可怕的、深度的困苦層面上:積極的虛無主義出現(xiàn)在相對來講

十分有利地構(gòu)成的情況中。感到道德已經(jīng)被克服了,這一點已然是以一

種相當(dāng)程度的精神文化為前提的;而這種精神文化又是一種相當(dāng)?shù)母蛔?/p>

生活。通過哲學(xué)見解的長期爭執(zhí),直到對哲學(xué)的無望懷疑,造成了某種

精神上的困乏,而這同樣也表明那些虛無主義者在等級上決不是更為低

下的。人們可以想想佛陀出世時的處境。永恒輪回的學(xué)說或許有著高深

莫測的前提(正如佛陀〈的〉學(xué)說具有此類前提,例如因果概念等

等)。

十四

現(xiàn)在,什么叫“失敗”呢?主要在生理上,而不再在政治上。在歐洲

(在所有階層中),最不健康的人的種類就是這種虛無主義的基礎(chǔ):他

們會把對永恒輪回的信仰感受為一種詛咒,受了這種詛咒,人們就不再

對什么行為畏畏縮縮了:不是被動地消除,而是要把在此程度上無意義

和無目標(biāo)的一切東西都消除掉,盡管這只是一種痙攣,一種盲目的暴

怒,因為人們已經(jīng)認(rèn)識到,一切都永恒地存在了——也包括這種虛無主

義和摧毀欲的要素?!@樣一種危機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凈化,它能

把相近的元素集中在一起,并且使它們相互腐敗,它能把共同的使命分

派給思維方式相互對立的人們——也把這些人中間比較虛弱、比較不可

靠的人們揭露出來,因而從健康的觀點出發(fā),發(fā)起一種力量等級制:把

命令者認(rèn)作命令者,把服從者認(rèn)作服從者。當(dāng)然啰,撇開了一切現(xiàn)存的

社會制度。

十五

誰將證明自己是其中的最強大者?是最平凡的人,是這樣一些人,

他們不需要任何極端的信條,他們不僅承認(rèn)、而且也熱愛相當(dāng)一部分偶

然、荒唐,他們可能大大降低人類的價值,以此來設(shè)想人類,而并沒有

因此變得渺小和虛弱:健康方面的最富有者,足以對付大多數(shù)倒霉事,

因此并不怎么怕倒霉——這些人,他們確信自己的權(quán)力,并且以有意識

的驕傲來表現(xiàn)人類已經(jīng)獲得的力量。

十六

這樣一種人怎么會想到永恒輪回呢?——

5[72]

道德的自身揚棄

正直

公正、懲罰、同情等等。

5[73] [31]

善與惡的彼岸

17個印張,后半部分

5[74] [32]

論道德的譜系

一部論戰(zhàn)之作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冷漠、嘲諷、殘暴——

智慧就是這樣要求我們的:

它是一位女性,永遠只愛武士。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萊比錫,

C.G.瑙曼出版社。

5[75] [33]

強力意志。

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1.論真理的價值。

2.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

3.論歐洲虛無主義的歷史。

4.永恒輪回。

5[76]

作為意志的道德

5[77] [34]

箴言與飛矢。

弗里德里?!つ岵芍?。

由作者根據(jù)本人著作匯編而成

5[78] [35]

一個非道德論者的箴言。

5[79]

這個褊狹平庸的時代,現(xiàn)在我不得不以某種方式勉強忍受之。真正

說來,對這個時代做出一種檢驗,試試具有偉大風(fēng)格的心理學(xué)是什么,

那是毫無意義的;——為了能夠理解人們是怎樣獲得對此種陌生的關(guān)鍵

事物的認(rèn)識的,或許有誰哪怕僅僅以千分之一的熱情和痛苦對待我

呢?……

還有,為了能以25歲的年紀(jì)構(gòu)想出《悲劇的誕生》,一個人必須已

經(jīng)對自身中的一切作多少體驗??!

我從未抱怨我無法形容的匱乏:決不聽一種類似的聲音,決不受相

同的痛苦和意愿。

我自己知道,在任何文獻中都沒有具有此種豐富心靈經(jīng)驗的圖書,

而且從最偉大的直到最細微和最精巧的東西都是如此。除了我,沒有人

能認(rèn)識和弄懂這一點,原因在于以下事實,即:我注定要在一個蠢材發(fā)

達的時代里生活,而且還是在一個民族中間,這個民族在一般心理事物

方面還缺乏任何預(yù)備性訓(xùn)練(那是席勒和費希特嚴(yán)肅對待過的一個民

族?。。?。要是我來想一想,像羅〈德〉 [36] 這種〈人〉根本上如同蠢

牛一樣對待我:到底應(yīng)當(dāng)—瑹—瑹—

5[80]

最后,我至少要用一句話來指明一個巨大的還完全沒有被揭示出來

的事實,它只是慢慢地、慢慢地被確定下來的,那就是:迄今為止,沒

有比道德問題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了。在迄今為止的價值序列中,所有偉

大的構(gòu)想正是從它們的 [37] 推動力中獲得其起源的(——例如,通常被

稱為“哲學(xué)”的一切東西;而且,這甚至上升到最終的認(rèn)識論前提上

了)。但還有比道德問題更為根本的問題:只有當(dāng)人們拋棄了道德

〈的〉偏見時,人們才能看到這些問題……

5[81]

a)偉大的風(fēng)格

赤裸之物:對趣味的心理學(xué)凈化。

b)綜合之人不可能從“螞蟻”中生長出來。

我們的社會僅僅代表教化

“被教化者”缺失。

c)日本的切腹自殺

d)為認(rèn)識者重新贏獲對情緒的權(quán)利

5[82]

唯在有契約處才會有法律;但為了能讓契約存在,必須有某種權(quán)力

平衡狀態(tài)。如果沒有這種權(quán)力平衡,如果兩個太過不同的權(quán)力量相互沖

突起來,那么,強者就會侵犯弱者,使后者不斷弱化,直到最后出現(xiàn)屈

服、適應(yīng)、順從、吞并:也就是說,到最后,兩者合而為一了。為了使

兩者保持為兩者,如前所述,就必須有一種平衡狀態(tài):而且因此所有的

法律都要歸結(jié)于一種先行的權(quán)衡。所以,如果人們用手上一把稱來表示

公正(正確的比喻或許是,把公正放在一把秤上面,從而公正就使兩個

秤盤保持著平衡狀態(tài)),那就不是什么好想法了——因為這會讓人誤入

歧途的??墒牵藗儏s錯誤地表達了公〈正〉:人們也對公正說了錯

話。公正并不表示:“各得其所”,而始終只是說“你怎樣對我,我亦怎

樣對你”。兩個相互發(fā)生關(guān)系的權(quán)力為毫無顧忌的權(quán)力意志配上一副籠

頭,不僅相互成為相同的,而且也意愿成為相同的,這就是世間一

切“善良意志”的開端。因為一個契約不僅包含著對于一個持存的權(quán)力量

的單純肯定,而且同時也包含著一種意志,要把這樣一種兩個方面的量

作為某種持續(xù)的東西肯定下來,因而也在某個程度上維護自身:——如

前所述,這其中就隱含著所有“善良意志”的萌芽。

5[83]

在這里,我們暫時還沒有從藝術(shù)家出發(fā)來看審視審美狀態(tài)的問題,

而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的。這時候,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這并不是“沉

思狀態(tài)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可能?”的問題。迄今為止,從哲學(xué)〈家〉方

面,人們都把沉思狀態(tài)與審美狀態(tài)混為一談了,并且都把兩者看作一體

的;但實際上,前者只是后者的一個前提而已,而不是后者本身:只不

過,正如我們必須立即補充的,所謂后者的條件也不是在下面這種意義

上來講的,就仿佛前者是后者的真正原因和生成基礎(chǔ)似的?;蛟S這是完

全錯誤的斷言了:這種唯一的“必要性”(Muβ),這種使人們變得“具

有審美感”的“必要性”,根本不同于那種以沉思狀態(tài)為結(jié)果的“必要

性”,盡管如前所述,后者是前者的一個前提,而且為了使審美狀態(tài)能

夠出現(xiàn),這個前提是必須滿足的。然而,一旦地面得到了廓清,同樣就

可以—瑹—瑹—

5[84]

盡可能多的國際權(quán)力——為的是熟練世界透視。

5[85] [38]

每年五章。

5[86]

而正如貝都英人 [39] 所言:“連煙霧也對某物有好處”——因為煙霧

告知行人,接近一個好客的人家了。

5[87]

為了讓一個人超越于人類之上,對于所有其他人而言則代價太大

了。 [40]

——孟德斯鳩。

5[88] [41]

猶太人的歷史對于“理想主義者”的形成來說是典型的?!吧系叟c以

色列”結(jié)盟。首先是精致化:公正的上帝始終只與公正的以色列結(jié)盟。

其次,最終上帝卻是愛以色列的,哪怕它受苦受難,甚至為它的罪責(zé)之

故受苦受難,如此等等。

古老的以色列與塔西佗 [42] 筆下的德國人相類:貝都英的阿拉伯人

與科西嘉人亦然。德布羅斯院長 [43] 訪問時的熱那亞人與今天的熱那亞

人。

5[89]

反對那個大錯誤,仿佛我們的時代(歐洲)表現(xiàn)出人類的最高類型

似的。而毋寧說: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人類是更高級的,希臘人亦然;確

實,也許我們處于相當(dāng)深的部位:“理解”(Verstehen)并不是最高力量

的標(biāo)志,而是一種極度疲乏的標(biāo)志;道德化本身乃是一種“頹廢”。

5[90]

拿破侖的一句話(1809年2月2日對勒德雷爾 [44] 講的話):

“我愛權(quán)力;不過我愛的是藝術(shù)家身上的權(quán)力……我愛它,猶如一

個音樂家愛他的小提琴;我愛它,為的是從中拉出聲音、和弦、樂

聲”。 [45]

5[91]

(《兩個世界雜志》 [46] ,1887年2月15日。泰納)

“主人能力突然發(fā)揮出來:被包括在政治家當(dāng)中的藝術(shù)家劍已出鞘

(de sa gaine);他在理想之物與不可能之物中進行創(chuàng)造。 [47] 人們重又

把他認(rèn)作他本身所是:但丁和米開朗琪羅的死后弟兄,而且實際上,就

他的幻想的堅實輪廓,他的夢想的強度、連貫性和內(nèi)在邏輯,他的沉思

的深邃,他的構(gòu)想的超人般偉大來看,他就可以與他們相提并論:其天

才具有同樣的標(biāo)準(zhǔn)和同樣的結(jié)構(gòu);他是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三大思想家

之一”。 [48]

請注意—瑹—瑹—

但丁、米開朗琪羅、拿破侖—瑹—

5[92]

論更高級的人。

或者:

查拉圖斯特拉的誘惑。

弗里德里?!つ岵芍?。

5[93]

狄奧尼索斯哲學(xué)。

一種梅尼普諷刺文體 [49] 。

弗里德里?!つ岵芍?。

5[94]

對抗問題,它們的解決最終取決于意志(取決于力量——)

1.在人〈類〉的強大與種族的延續(xù)之間

2.在創(chuàng)造力與“人性”之間

3.—瑹—瑹—

5[95]

在這樣一種發(fā)自最內(nèi)在心靈的呼喚之后聽不到回答的聲音,這是一

種可怕的體驗,最堅強的人都可能毀于這種體驗:它把我從所有與活生

生的人的聯(lián)系中提了出來。

5[96] [50]

關(guān)于希臘人的思考。

附一篇致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前言。

弗里德里?!つ岵芍?/p>

5[97]

1.歐洲虛無主義。

2.迄今為止敵視生命的道德。

3.迄今為止的道德本身是“非道德的”

5[98] [51]

如何才能把人類提升到他最偉大的壯麗和強大境界呢?思考這個問

題的人首先要理解,他必須置身于道德之外——因為道德本質(zhì)上是與此

背道而馳的,凡在那種壯麗的發(fā)展出現(xiàn)之處,道德就要阻礙或者毀滅

之。原因在于,這樣一種發(fā)展實際上要利用和消耗數(shù)量巨大的人群,以

至于一種相反的運動實在是太過自然了:相對虛弱、柔嫩、平庸的人們

不得不結(jié)成同黨,反對那種生命和力量的光輝,而且,他們?yōu)榇司捅仨?/p>

對自身取得一種新的估價,藉著這樣一種估價,他們便能譴責(zé)這種極為

豐盈的生命,甚至可能摧毀這種生命。因此,就道德意在征服生命類型

而言,它具有一種與生命為敵的傾向。

5[99]

請注意!

1)通過消除非利己主義倫理學(xué)的“自我”來接近美學(xué)的嘗試(作為

這種倫理學(xué)的準(zhǔn)備)

2)使認(rèn)識接近美學(xué)的嘗試(純粹主體,“客體的純粹鏡子”)

——相反:在美學(xué)考察中,客體完完全全被偽造了

“純粹的、無意志的、無痛苦的、無時間的認(rèn)識主體”

——根本不是“認(rèn)識”!

——意志,它強調(diào)所有這一切(并且消除其余的),就是在某個客

體身上有助于意志達到自我滿足和和諧的一切

虛構(gòu)和臆想一個世界,我們寓于這個世界而以我們最內(nèi)在的需要來

肯定自己

顏色、聲音、形態(tài)、運動——無意識的回憶在活動,其中還保存著

這些性質(zhì)(或者組合)的有用特性

一種極其有趣的和過度有趣的對事物的臆想

一種根本的偽造,一種對一味起確定和認(rèn)識作用的客觀意義的徑直

排除

對典型的簡化、強調(diào)——享受那種通過插入一種意義而造成的征服

在思想上去除被直觀者(例如一片風(fēng)景、一場暴風(fēng)雨)身上一切危

害性的和懷有敵意的因素

審美觀眾允許一種征服,并且做與他通常對外來之物所做的相反的

事情——他公布自己的懷疑,沒有絲毫防御——一種特殊狀態(tài):信賴

的、敬畏的、可愛的接受

意志

?對原因和典型(主導(dǎo)者)感興趣

5[100]

關(guān)于對理想的批判:這種批判是這樣開始的,即人們干脆取消

了“理想”一詞:對愿望(Wünschbarkeiten)的批判。

5[101] [52]

傾聽一個可憐的無政府主義者尖叫鬼,他用自己仇恨的毒汁濺污了

整個歷史,想以此說服我們,去做一個歷史學(xué)家。

5[102]

蠢牛堆中的一種生命!

5[103]

為了能夠在26歲時寫出《悲劇的誕生》 [53] ,人們必須已經(jīng)體驗到

什么?。?/p>

5[104] [54]

但不能沖著一位教授喝倒彩:這太不禮貌

5[105]

良知所肯定的行動就是善的!仿佛一件作品之所以是美的,僅僅是

因為它完全使藝術(shù)家感到滿意!“價值”信賴于行為者的伴隨性快感!

(——在這里誰能算清楚傳統(tǒng)要素中的虛榮、寧靜等等?。?/p>

另一方面,所有決定性的和富有價值的行動,都是在沒有那種可靠

性的情況下完成的……

人們必須注意按照客觀價值進行判斷。共同體的“好處”是這樣一種

好處嗎?是的:只不過它通常又與共同體的“快感”混為一談了。一

種“糟糕的行動”對共同體起興奮劑的作用,并且首先會激起十分不舒服

的感覺,就此而言,它或許是一種富有價值的行動。

5[106]

反對群盲道德。一次宣戰(zhàn)。

5[107]

批判“正義”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底由此要取締什么呢?緊張

關(guān)系、敵對關(guān)系、仇恨之心,——但一種錯誤看法在于:如此一來“幸

?!本驮黾恿耍嚎莆骷稳吮却箨懭讼碛懈嗟男腋?/p>

5[108]

基本錯誤:把目標(biāo)投向群盲而不是投向個體!群盲是手段,僅此而

已!然而現(xiàn)在,人們試圖把群盲當(dāng)作個體來理解,而且賦予他們一種比

個人更高的地位,——其深無比的誤解?。。?!把造就群盲的同情刻畫

為我們本性中更有價值的方面,也是如此!

5[109]

今天這些巴黎詩人和小說家,靈敏獵奇的狗仔,它們以興奮的雙目

跟蹤著“女人”,直抵其奇臭無比的隱秘部位

5[110]

居里 [55] :《雨〈堡〉的道德神學(xué)概論》,1862年

施泰因 [56] :《靜修士 [57] 研究》,1874年

布雷德 [58] :《催眠術(shù)》,普賴爾德文翻譯,1882年

克雷默 [59] :《東方文化史》

克雷默:《伊斯蘭主流觀念史》,1868年

克雷默:《伊斯蘭地區(qū)歷史概述》,1873年

[1] 相應(yīng)的手稿編號為:NVII 3?!g注

[2] 齊格勒(Th.Ziegler,1846—1918):德國哲學(xué)家。受朗格影

響,主張社會問題本質(zhì)上就是倫理問題。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紀(jì)的精

神、社會思潮》、《倫理學(xué)史》等?!g注

[3] 參看保羅·瑞:《道德感的起源》,克姆尼茨,1877年,尼采藏

書。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37節(jié)中引用了他這位朋友的著作,

參看《論道德的譜系》序言,第4—7節(jié)?!幾?/p>

[4] 保羅·瑞(Paul Rée,1849—1901):德國哲學(xué)家、心理學(xué)家,

出身于西普魯士,是尼采最親密的朋友之一,對尼采思想產(chǎn)生了極大的

影響。在尼采、瑞與莎樂美三者之間,曾構(gòu)成一段著名的“三角關(guān)系”。

——譯注

[5] 一首詩的開頭?——編注

[6] 參看《狄奧尼索斯頌歌》,“火的信號”。——編注

[7] 參看尼采手稿編號W I 8(第二組)前言。——編注

[8] 參看6[8]。——編注

[9] 這個殘篇曾被篡改為尼采致其妹伊麗莎白·福斯特-尼采的書信。

——編注

[10] 指前文“擺脫職業(yè)、女人……”的“自由”?!g注

[11] 參看5[74]。——編注

[12] 這個殘篇曾被篡改為尼采致其妹伊麗莎白·福斯特—尼采的書

信?!幾?/p>

[13] 瓦格納的作品,首演于1882年,三幕舞臺節(jié)日祭祀劇?!g

[14] 列奧那多(Lionardo):指達·芬奇?!g注

[15] 蒙特卡羅(Montecarlo):摩洛哥地名?!g注

[16] 賴爾(Ernest Reyer,1823—1909):一譯“雷耶”,法國歌劇作

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作于1884年的《西古德序曲》(Sigurd-Quvertüre)

是其代表作。——譯注

[17] 參看尼采1887年2月23日致弗蘭茨·奧維貝克的信。——編注

[18] 原文為法文?!g注

[19] 原文為法文?!g注

[20] 馮·濟貝爾(Heinrich von Sybel,1817—1895):德國歷史學(xué)

家,曾被選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75年起任普魯士檔案館館長,支持俾

斯麥的鐵血政策。著有《德意志國王》、《1789—1795年大革命時代歷

史》等。——譯注

[21] 參看7[67]以及注釋。——編注

[22] 參看《敵基督者》,第1節(jié)?!幾?/p>

[23] 北極樂土居民(Hyperboreer),又音譯為許佩博雷人,希臘神

話和傳說中的一個居住在雪地、長生永福的民族?!g注

[24] 品達]《勝利頌歌第十首》(Pyth.X),第29—30行?!?/p>

編注

[25] 參看5[7];KSA,第13卷,11[40]。——編注

[26] 對撰寫《善惡的彼岸》、1886—1887年序言、《快樂的科學(xué)》

第5卷之后尚未利用的殘篇的分類?!幾?/p>

[27] 參看7[67]以及注釋?!幾?/p>

[28] 原文即有三個冒號。——譯注

[29] 這個重要的殘篇在《權(quán)力意志》第二版中被分解了(而且是以

第4,5,55,114條的序列)?!稒?quán)力意志》第一版則將之完整發(fā)表,

雖然未標(biāo)出日期?!幾?/p>

[30] 倫策海德(Lenzer Heide):瑞士地名。——譯注

[31] 參看2[82],2[138],6[2]?!幾?/p>

[32] 參看5[40]?!幾?/p>

[33] 參看1[35]以及注釋。——編注

[34] 后來《偶像的黃昏》之一章即以此命名?!幾?/p>

[35] 參看5[77]的異文。——編注

[36] 羅德(Erwin Rohde):德國古典學(xué)者,尼采友人,兩人之間

多有書信交流?!g注

[37] 指道德問題?!g注

[38] 可能關(guān)于《權(quán)力意志》?!幾?/p>

[39] 貝都英人(Beduine):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游牧和半游牧的

阿拉伯人?!g注

[40] 原文為法文。語見孟德斯鳩:《蘇拉與歐克拉底的談話》,

1722年?!g注

[41] 可能是在閱讀J.韋爾豪森之著作時寫的,參看KSA,第13

卷,11[377]?!幾?/p>

[42] 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約55—約120):古羅馬歷

史學(xué)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主要著作有《編年史》、《歷史》、《日耳

曼尼亞志》等?!g注

[43] 德布羅斯(de Brosses,1709—1777):法國法官和作家。第

戎法院第一院長?!g注

[44] 勒德雷爾(Pierre-Louis R?derer,1754—1835):法國政治家

和經(jīng)濟學(xué)家,拿破侖執(zhí)政時期的親密同伴。著有《革命精神》等?!?/p>

譯注

[45] 原文為法文?!g注

[46] 原文為法文?!g注

[47] 此句原文為德、法文混用?!g注

[48] 末句原文為法文?!g注

[49] 梅尼普諷刺文體(Satura Menippea):一種源自希臘犬儒派哲

學(xué)家梅尼普(Menippos)的文類(文體)?!g注

[50] 參看2[73]?!幾?/p>

[51] 也許關(guān)于5[96]。——編注

[52] 對歐根·杜林的影射,參看《論道德的譜系》,第3卷,第26

節(jié)?!幾?/p>

[53] 尼采《悲劇的誕生》撰于1870—1871年,時26歲(尼采生于

1844年)?!g注

[54] 意大利文——也許是在尼斯聽來的?——編注

[55] 居里(Jean Pierre Gury,1801—1866):法國道德神學(xué)家。

——譯注

[56] 施泰因(Heinrich von Stein,1857—1887):英年早逝的德國

哲學(xué)家,尼采友人?!g注

[57] 靜修士(Hesychasten):十四世紀(jì)時希臘正教神秘主義者,主

張通過靜坐、冥想、祈禱、禁欲、苦行可形成超感官能力而與神對話。

——譯注

[58] 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英國外科醫(yī)生,對催眠

的生理機制多有研究。——譯注

[59] 克雷默(Cremer):指東方學(xué)者、維也納大學(xué)教授阿爾弗雷德

·克雷默(Alfred Kremer,1828—1889)?!g注


《權(quán)力意志》-尼采[5.1886年夏至1887年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安宁市| 涟源市| 精河县| 遂平县| 宁国市| 康马县| 麻江县| 大悟县| 嘉义县| 岑溪市| 安福县| 兴安盟| 海门市| 吐鲁番市| 邯郸县| 丹棱县| 武隆县| 兴仁县| 宜宾市| 安庆市| 金塔县| 余庆县| 万盛区| 隆尧县| 乃东县| 怀化市| 文成县| 宣武区| 久治县| 铜梁县| 北川| 若尔盖县| 汤原县| 宣汉县| 福海县| 吕梁市| 浦县| 鄂托克前旗| 正宁县| 博乐市|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