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篇文章,武則天親自召見陳子昂,他究竟寫了什么?
詩人故事-初唐陳子昂06
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因病在東都洛陽去世。
古人向來極其看重往生的儀式,按武后規(guī)劃,她要親送皇帝靈柩西歸。已有出身但還無官職的陳子昂,這個時候果斷出手,他上書《諫靈駕入京書》直陳利弊。
文章寫得真是精彩,若不是篇幅有限,真想全文摘錄。
《諫靈駕入京書》節(jié)選
自河而西,無非赤地;循隴以北,不逢青草,莫不父兄轉(zhuǎn)徒,妻子流離,委家喪業(yè),膏原潤莽:此朝廷之所備知也。賴以宗廟神靈,皇天悔禍,去歲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餓之馀,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謂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蕪,白骨縱橫,阡陌無主,至于蓄積,猶可哀傷。陛下不料其難,貴從先意,遂欲長驅(qū)大駕,按節(jié)秦京,千乘萬騎,何方取給?況山陵初制,穿復(fù)未央,土木工匠,必資徒役。今欲率疲弊之眾。興數(shù)萬之軍,徵發(fā)近畿,鞭樸羸老,鑿山采石,驅(qū)以就功,但恐春作無時,秋成絕望,凋瘵遺噍,再罹饑苦,倘不堪弊,必有埔逃,子來之頌其將何詞以述?此亦宗廟之大機(jī),不可不深圖也。況國無兼歲之儲,家鮮匝時之蓄,一旬不雨,猶可深憂,忽加水旱,人何以濟(jì)?陛下不深察始終,獨(dú)違群議,臣恐三輔之弊,不鑄鄉(xiāng)前日矣。
他說三秦之地向來多災(zāi),前兩年得祖宗庇佑老百姓的生活稍有起色,因而勸阻武后不要將高宗靈柩移往長安,要體恤關(guān)中地區(qū)近幾年的饑荒,免除此番勞民傷財之舉。然后他又說天子當(dāng)以四海為家,包六合為宇,不應(yīng)拘泥于棲身何處之小節(jié),反而傷了民生之大計。
且天子以四海為家,圣人包六合為宇,歷觀邃古,以至于今,何嘗不以三王為仁,五帝為圣?
……
陛下何不鑒諍臣之策,采行路之謠,諮謀太后,平章審輔使蒼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豈不幸甚?昔得平王遷周,光武都洛,山陵寢廟,不在東京;宗社墳塋,并居西土:然而《春秋》美為始王,《漢書》載為代祖,豈其不愿孝哉?何圣賢褒貶,于斯濫矣?實以時有不可,事有必然,蓋欲遺小存大,云禍歸福,圣人所以為貴也。夫“小不忍則亂大謀”,仲尼之至誡,愿陛下察之。
在文中他自稱西蜀野人,本來隱居林藪,得幸天下太平而從游京都。雖然他也知道不在其位者不謀其政,但他還是做不到獨(dú)善其身,因而逆龍鱗而冒死直言。
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藪。幸屬交泰,得游王國,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謀其政,亦欲退身巖谷,滅跡朝廷。竊感婁敬委輅,干非其議,圖漢策于萬全,取鴻名于千古,臣何獨(dú)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觸龍鱗,死而無恨,庶萬有一中,或垂察焉。
真可謂言辭懇切,有理有據(jù),瞬間打動了武則天和李旦母子的心。武則天本就不是恪守規(guī)矩之人,這些禮儀小節(jié)于她而言本就無傷大雅,根本算不得觸逆鱗。
當(dāng)然武則天也不會采納他的諫言,皇帝的靈柩依然西還。但太后起了愛才之心,并親自召見陳子昂于金華殿。關(guān)于這一情節(jié)盧藏用在《陳氏別傳》中描述道“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授,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也就是說陳子昂面圣時落落大方,有此膽略便很難得。
武則天覺得陳子昂有些書生意氣,但還是很欣賞他的才氣,因而親授麟臺正字之職,“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曄,拜麟臺正字“。麟臺是武則天時期秘書省的特殊稱乎,正字為秘書省九品屬官,掌校定典籍、刊正文字之職。
雖然是很清要的低階官職,但太后召見并親授官職這份榮耀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一時之間陳子昂名聲大噪,以致“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zhuǎn)相貨鬻,飛馳遠(yuǎn)邇“,大家爭相傳閱他的文章,甚至還發(fā)展到了買賣的地步,顯然又是“洛陽紙貴”的盛況。
陳子昂沉寂數(shù)年,一朝抓住機(jī)遇,終于得以實現(xiàn)“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答洛陽主人》)的理想。
這一年,陳子昂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