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三代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貴族?
為什么要三代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貴族?

主筆 / 偉凡? ?責編 / 蘭婷
這是 老周潤偉志?第67篇原創(chuàng)文章
?
我們的家庭教育當中,如何正確的去引導孩子,培養(yǎng)孩子。
俗話說一個家族要三代才出一個貴族。
那么第一代的人艱苦奮斗,培養(yǎng)下一代,我們中間這一代發(fā)揚父輩的拼博的精神,在父輩的積累之上,再進一步的去發(fā)揚光大,積累更多的財富、學識、智慧,從而傳給我們的下一代,到第三代的時候,才有機會從事教育、藝術、文化、科技等等。
?
歐洲傳統(tǒng)說法是三代出一個貴族?,F(xiàn)在我們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已經(jīng)到了第三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些父輩們,他們經(jīng)過了自己的努力,給我們這個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多的財富,同時他們的后代、下一代也成為了社會上的中流砥柱。
那么目前到了這個第三代的時候,如果你的家族一直保持這種積極的、向上的生長的這種力量,那么你的子孫,在你的下一代就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更有作為的人。
?
在社會上有一種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要不是你爹在為你努力,要不就是你在努力在拼搏,要不就是你的子孫后代在拼搏在努力,三代當中總有一代人要努力拼搏,這個家才有希望。
那么我們現(xiàn)在都有了家庭子女,人到了中年之后,俗說進入了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是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不管是小升初還是中考,高考,他這個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凸顯的就是一種焦慮,對教育的焦慮,對子女的焦慮。
這種焦慮的根本原因反饋是在,父母本身的能力和學識的匱乏,他沒有可以既對后輩進行指點,沒有告訴他們指明人生方向的這種能力,沒有辦法去給家里的下一代去給他們規(guī)劃人生的道路,在他們遇到人生重大的選擇和這岔路口的時候,能夠提出合理的、中肯的并且有前瞻性的意見。
這就需要我們父母不停的保持進取心,保持對新知識、新文化的渴求,以及保持我們對未來的這種遠大的憧憬,對現(xiàn)在的永不滿足和追求。
?
是的,現(xiàn)在我們很多孩子,只是他們發(fā)育的比較早,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他們懂得遠遠比我們小時候多,他們對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社會現(xiàn)象,包括心理、學識、學習都比我們那時候強的太多,這時候就需要我們作為父母,作為家長,要跟上孩子的腳步,能夠正確的引導他。
比如說一個小事情,昨天我的妻子告訴在學校。他的小伙伴,他的同學排隊的時候沒有排好隊,然后女兒就嚴厲的制止他,叫他排好隊,遵守規(guī)矩,不要打打鬧鬧。他的同學就很不服氣,很生氣,他說你又不是班長,你為什么要管我?
妻子就回來跟孩子說不要去指教別人,我聽了之后也不能發(fā)表什么看法。
我個人有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強者從來不在乎弱者是怎么想的,優(yōu)等生從來不在乎差生是怎么想的?
你想一想,馬云會在乎你怎么想嗎?馬化騰會在乎你怎么想嗎?
哪怕他在普世,再有價值觀,再有大愛的精神,包括劉強東天天說兄弟,兄弟,他也不會在乎你怎么想的,他要干掉你的時候,就是要裁掉你。
所以說強者永遠是不會在乎弱者的,你不要在乎那些不比你優(yōu)秀的人,你要在乎他們的感受干什么?他們的感受對你不重要,你重要的是你自己,你要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是你要維護自己的規(guī)矩。
你要別人喜歡的,OK,我不能喜歡,我給他,但是我喜歡的東西,我要求的東西,你誰都不能跟我搶。這就是古代的帝王馭人之術。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尺度,告訴孩子要從小有一種去引導別人,指揮別人,去能夠吸引別人圍繞到自己中間來,形成一個圈子的這種能力,這就是領導力,讓孩子有這種凝聚力,他才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不管是做生意創(chuàng)業(yè)也好,還是從政經(jīng)商也好,都是會有一番了不起的作為。
從小告訴孩子要去為別人做貢獻,去分享,去制定規(guī)則,讓別人學會聽他的話,這樣他才會更有責任心,才能會社會做出有價值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所啟發(f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