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原浙商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新科技首席陳杭已于4月20日前后辭職。對此,浙商證券回應稱,“陳杭所涉事件均與本公司無關(guān)。陳杭于2022年11月入職浙商證券,還在試用期。陳杭因個人原因,已于近日向公司提出離職,目前已批準其離職申請。若有相關(guān)不實報道損害公司聲譽,我司保留依法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的權(quán)利?!?br>
浙商證券所提“陳杭所涉事件”,指的是今年4月7日,網(wǎng)絡(luò)流傳著一則關(guān)于陳杭的爆料信息,而爆料者則是去年6月喊出4000點的方正證券分析師譚珺。譚珺的爆料很猛,共陳列了陳杭12件“丑聞”,包括推接盤票、無基本面研究吹票、讓實習生代寫研報、桃色事件等。不僅如此,譚珺還在爆料中稱,(陳杭)嫉妒我干的比他好,派點比他高,比他有研究天賦,看我火了故意黑我讓我失業(yè)一年多,社保都斷了。對自己的爆料,譚珺還對媒體表示,一切屬實。

對譚珺的爆料和指控,作為當事人的陳杭,當然不認,認為全是誣告,且已經(jīng)報警。問題來了,兩位曾經(jīng)的同事,一個指控,一個否認,到底是指控無實呢還是否認有名,如果不能有一個相對正確的結(jié)論,兩人的名譽、影響都會遭到很大損害,譚珺贏不了,陳杭輸不起,甚至兩人都會淡出券商界。只要注重聲望和名譽的券商,包括其他證券分析機構(gòu)、研究機構(gòu),包括基金等,就都不會聘用有“劣跡”的人。
證券界堪稱娛樂界,各類丑事、奇葩事不斷。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理由很簡單,賺錢太容易,特別是分析師,只要一次投資操作成功,并成為“明星”,就會被機構(gòu)爭搶,并給出令外界瞠目結(jié)舌的薪酬。于是,“有志”于證券界的人,就都把“造名”當作首要任務,而不是扎扎實實地提高業(yè)務水平,造成證券界的浮夸之風十分嚴重。年輕的分析師們,完全成為了金錢的奴隸,為了有名,為了成為明星,可以不擇手段、不惜代價。

譚珺和陳杭的矛盾到底源自何處,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或者與他們很接近的人才知道。但是,從譚珺的爆料中不難看出,兩人之間已經(jīng)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比起戀人之間大打出手的分手,還要兇險很多。只是,都從事相同的工作,都在一個單位當過同事,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高薪工作,為什么要以如此方式殘殺呢?殘殺的結(jié)果,對誰有好處呢?只能這樣分析,兩人都不是很有能力,都不是肚子里有真才實學。不然,完全不需要相互詆毀。詆毀的結(jié)果,必然是兩敗俱傷,誰也賺不到便宜。能夠賺便宜的,是他們相殺之后被聘用到他們所在位置的人。
近年來,有關(guān)分析師之間相互殘殺的事件并不少見。如中信建投電新行業(yè)分析師張亦弛和莫尼塔先進制造首席陳兵,就于2022年7月圍繞光伏發(fā)生過一次互掐,甚至發(fā)展到人身攻擊。而兩人也是前同事關(guān)系,共事時間長達3年。又如天風證券電子行業(yè)首席分析師潘暕和民生證券計算機首席呂偉,于2022年10月圍繞電子行業(yè)行情預測進行過一場互掐,甚至在評論區(qū)留言中出現(xiàn)諸如“Sb”這樣的字眼。而潘呂兩人都曾供職于安信證券,且同時歸屬于時任首席胡又文團隊。

也許,正是源于那句“同行是冤家”的老話,明明是前同事,理應關(guān)系更好??墒?,從他們的表現(xiàn)和行為來看,顯然沒有同事之情、朋友之愛,而只有利益之爭,什么聲譽、名聲、影響,在利益面前一錢不值。就像譚珺與陳杭一樣,不管最終結(jié)果如何,都只會是雙輸局面,而不可能是雙贏。就算最終結(jié)果是一方說的是實話,另一方說的是假話,也只有更壞、更差,而沒有更好、更優(yōu)。贏的一方也會落下“不是好東西”的評價,而沒有“不錯”的肯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的專業(yè)也好,從事的工作也行,都是為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為什么要互掐互殺呢?為什么不能好好合作、共同提高呢?說到底,就是自身不強大、業(yè)務不熟練、分析沒實力,自身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沒有自信,自然就想通過詆毀別人來抬高自己,最終的結(jié)果,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差。真正有實力的分析師,是會用行動讓別人仰視仰慕,而不會與他人爭一時之利。凡是爭一時之利的,都不是真正有實力的分析師,更多的是濫竽充數(shù)。所以,無論是陳杭還是譚珺,都要好好反思一下,都要好自為之,而不要再相互攻擊、相互詆毀、相互殘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