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漫“延”奇妙夜,圖書館解鎖全新打開方式│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9月9日起,國家圖書館部分區(qū)域閉館時間由17時延長至21時,燈火通明的夜館書場里連日來座無虛席,網(wǎng)友笑稱“這是一個讓人悄悄變厲害的地方”。長期“朝九晚五”的圖書館不再“日落而息”,延時服務既化解了上班族“下班即閉館”的尷尬時間差,也給習慣晚上閱讀的書友們撐起了一盞共讀的長明燈。近年來,各地持續(xù)培育夜間閱讀生態(tài),延長開放時間、舉辦讀書會活動等,為手不釋卷的讀者開辟了城市夜讀新空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兒。
深夜圖書館并非新鮮事,不熄的書燈曾見證崢嶸歲月稠。上世紀30年代,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中央圖書館就把閉館時間延遲到晚上11點,方便白天工作繁忙的蘇區(qū)干部群眾讀書學習。夜間沒有電燈,就盡可能找來汽燈、馬燈、油燈照明;閱覽室桌椅不夠用,人們就自帶板凳,三五成群地在圖書館門外、街邊圍坐燈前閱讀。在物質(zhì)條件極其匱乏的年代,人們從夜讀中掘取精神富礦。星光不負趕路人,從紅都瑞金這座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國家圖書館,到首都北京這座以4000多萬冊館藏文獻位居亞洲第一的國家圖書館,跨越90多年的夜讀書燈薪火相傳,以文明之光引領民族復興之路。
一盞盞夜讀燈,照見了歷史,照亮了未來。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西南聯(lián)大在炮火硝煙中誕生,彼時電力極其短缺,學生在寢室中只能點煤油燈,西南聯(lián)大圖書館則“裝有四盞碩大的煤氣燈,吸引了一大批學生”,被譽為“聯(lián)大唯一真正明亮的地方”。有人記錄下當時的夜讀場景:開館前學生們“提前一個小時站在門外等候”,開館不一會兒“所有十英尺長的凳子都擠了六個學生”。楊振寧、沈從文、汪曾祺等西南聯(lián)大走出的學者,晚年回憶起圖書館里的通宵經(jīng)歷時都記憶猶新,夜讀時的點點火光是他們璀璨閃耀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源網(wǎng)絡)
全民閱讀蔚然成風的今天,夜讀書燈照亮了新時代的追夢人。過去20余年,北京大學保安大隊超過500名保安考學深造,這群白天工作的年輕人通常晚上才有閑暇時間看書復習。北大不僅為他們開通了校圖書館閱覽權限,還把離校學生不用的書籍、筆記搜集歸置于專門的保安大隊圖書館,深夜里的盞盞書燈記錄了奮斗者的拼搏姿態(tài)、見證了逆襲者的華麗轉(zhuǎn)身。
夜讀不僅是一條進階路徑,也是一處與心靈對話的空間。2020年6月,農(nóng)民工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的留言簿上寫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等惜別感言,令無數(shù)網(wǎng)友動容淚目。東莞自2005年起就推出了無人值守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被確定為“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工程”扶持項目。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夜讀,還不僅僅是靜態(tài)閱讀。從川劇唱本演繹到沉浸式閱讀場景體驗,自去年6月啟動延時服務以來,逾40萬市民在夜晚走進成都圖書館及相關主題分館。湖南長沙、安徽和縣等地今年夏天探索推出夜宿圖書館活動,圖書館奇妙夜為孩子們種下了閱讀的種子。種種閱讀新“夜”態(tài)激活經(jīng)濟新業(yè)態(tài),深夜書房日漸成為活躍地方經(jīng)濟的品質(zhì)載體,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務半徑,拓展了全民閱讀體驗空間,彌補了夜間文化供給不足,使人們有了多一種夜生活的打開方式。
常言道,“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若把好書比作佳肴,晚上仍在開放的圖書館、書店就是讀者們的“深夜食堂”,奉上豐盛的精神大餐。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一盞燈,我們在書中汲取養(yǎng)分,也從越來越多、越來越久亮起的書燈中讀懂,快速變革的時代仍需一種內(nèi)在的定力和沉靜的品格。
這正是:
長夜漫漫有書相伴,不熄的燈為你而明。
大家晚安!
(文 | 戴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