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千年補腎方,補陰又補陽,腎陰虛、腎陽虛,陰陽兩虛都能用
補腎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一說到補身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補腎,確實,腎臟啊,屬于是人體的重中之重。但是有人會發(fā)現,自己想吃點藥補補腎吧,不是吃一段兒上火了,就是補著補著感覺嗓子開始有痰了,補腎究竟應該怎么補呢?

要說腎呢,中醫(yī)稱它為先天之本,腎里面藏有腎精,腎精能化生腎氣,腎氣又分為腎陰和腎陽,中醫(yī)認為啊,腎是主一身之陰陽的,陰和陽的概念啊,大家可能都聽過,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他們具體是咋回事。
陰和陽一個主動、一個主靜,一個主溫煦、一個主滋潤,為什么會有人補腎,補著補著上火了,或者是出現有痰的情況了呢?就是因為你沒有判斷清楚,你到底缺的是腎陽、還是腎陰?

其實也很好判斷,一般來說啊,腎陽虧虛的人是一派寒象,平時比較怕冷,手腳經常都是冰涼的,自己很難暖熱,小便頻繁,晚上總要一趟趟的起夜;臉色呢,也是發(fā)白的。

而腎陰虛的人呢,不能制約陽熱之氣,就會呈現出熱象,比如總是感覺口干舌燥的想喝水,一到晚上就心煩、睡不著覺,手腳心也發(fā)熱,舌頭伸出來一看,舌質很紅,舌苔比較少。

這是比較簡單、直接的判斷方法,還有的人呢,是既怕冷又怕熱,那多屬于是陰陽兩虛了。你如果補不對,反而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那么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方子啊,就是張仲景的腎氣丸,又叫八味腎氣丸,方中附子和桂枝一個溫陽,一個通陽,干地黃、山藥和山茱萸是三補,滋補肝脾腎之陰,澤瀉、茯苓和丹皮是三泄,防止滋陰太過,產生滋膩。這個方子啊,現在很多人認為補的是腎陽,其實這里面寓意的啊,有“少火生氣”之意,升發(fā)的是腎氣,既補陽、又滋陰。

但是要注意,每個人具體情況不同,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啊,要注意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去辨證加減用藥,而不是照抄原方,如果你有需要,一定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