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相聲為什么要逗樂

前兩年,一檔名為《相聲有新人》的綜藝節(jié)目引起了關注。節(jié)目吸引人之處就在于把競技的項目指定為了一種曲藝形式——相聲,這讓許多人重新燃起了對這門傳統(tǒng)藝術的興趣。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導師郭德綱在點評時,反復強調(diào)相聲要“逗樂”,如果不“逗樂”光講“情懷、意義”之類的,那不算是好作品。
這種觀點引起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相聲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也有人覺得相聲只講逗樂似乎有些片面。但在我這個相聲愛好者看來,這兩種說法并非截然對立,相聲需要“逗樂”,也并不止于“逗樂”。
按照評書大家連闊如的說法,相聲的產(chǎn)生和八角鼓著密切關系。八角鼓本是脫胎于清朝軍中的一種曲藝形式,有詞有曲,后來逐漸發(fā)展普及。在八角鼓的班子里,有生、旦、凈、末、丑之角色,尤其丑角更是以抓哏逗樂為主要表演內(nèi)容的。彼時八角鼓有個有名的丑角叫張三祿,頗受時人歡迎。他以說、學、逗、唱四大技能作藝(也就是后來的相聲四門基本功課),自稱其藝為相聲,張三祿也被看成是相聲的創(chuàng)始藝人之一。既然主要脫胎于八角鼓的丑角表演,可以說相聲起初就有著逗樂的基因。
另一方面,最開始的相聲藝人大多是在露天演出(行話叫“撂地”)的。既然是露天演出,那么收入完全看天吃飯,怎么吸引觀眾(行話叫“圓粘子”)就成了藝人表演的重中之重。藝人們專門有一套話術和特別的表演方式,像諸如“白沙撒字”、“太平歌詞”等都是圓粘子的方法。逗樂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道理很簡單,大家樂了才愿意掏錢。由此可見,相聲要逗樂主要是為了吸引觀眾。
但這不代表為了吸引觀眾就能不擇手段地逗樂。舊時有藝人為了吸引觀眾,專說些有傷風化、關乎倫理的段子(行話叫“臭春”),現(xiàn)代相聲中有時出現(xiàn)“我是你爸爸”、“我和你媳婦”之類的倫理哏,就和此不無關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經(jīng)過幾輩相聲工作者的努力,逐漸得到了進化和改變,讓現(xiàn)代相聲在引發(fā)笑聲的同時,更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風貌。
當今觀眾們所吐槽的并不是相聲本身,而是過于嚴肅、不痛不癢的相聲表演,并不如逗樂更能吸引人。如果讓人失去了聽相聲的興趣,那么,其中蘊涵著再大的道理和教育意義也是無從發(fā)揮的。
所以說,逗樂不是相聲單純的目的,而主要是一種手段。逗樂能貼近生活,吸引觀眾,讓人們得到放松,當然無可厚非,這也是相聲的基本作用;而用這種手段還能達到針砭時弊、諷刺教育的效果,那就是相聲作為一種曲藝形式,所達到的“寓教于樂”的更高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