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鍛磨人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以豆腐制作而出名的小村莊,小村不大,約八百來人,做豆腐的工藝傳到現(xiàn)在據(jù)說有上百年時間了,我們村是方圓百里有名的豆腐村。特點是白、細、口感好、純天然無任何添加劑。在30年前,幾乎家家制作,只是這些年隨著人的思想的變化,覺得做豆腐太辛苦,掙錢少,不劃算,于是漸漸的少了。到目前,也就有七八戶年紀稍大的人還在堅守祖?zhèn)鞯氖炙嚒?/p>
在過去的年代,一家人的家當就是一盤石磨,兩口缸和一輛獨輪車,一家人從早忙到晚做一個豆腐,第二天男人推車出去賣,通常也就賺個三五元,這些錢在那時就是高收入了,因為一個勞力一天的工分也就折合人民幣八九毛錢,所以當時的收入可是維系全家生存生活的全部。
說起做豆腐,就不能不說石磨。在過去,如果誰家擁有一盤石磨不亞于現(xiàn)在擁有一輛機動車,因為它是賺錢的機器,是一家人賴以生存的工具。為了讓石磨磨出的豆?jié){又細又白,經常鍛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鍛磨是另一種手藝,一般人是不會的。在我的記憶中,經常來我們村鍛磨的是兗州的父子倆,他們是鍛磨高手,每年在我們村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經他們鍛過的石磨,又快又省力,做出的豆腐又細又白又筋道。
記憶中,父親是一位黑瘦的矮個子,頭發(fā)花白,大約五十多歲,但是長得卻像六十多的樣子,戴著一副花鏡,他的眼睛幾乎一刻不停地盯住石磨,手中的鍛磨工具很有節(jié)奏的敲打,偶爾抬起頭來,眼睛跨過花鏡上面看人。他很敬業(yè),沉默寡言,不偷懶。直到主家把飯上桌,才停下洗手吃飯。兒子穿一身褪色的工作服,也是一天到晚,沉默寡言,只知道低頭干活,因此,他們爺倆的聲譽很好,鄉(xiāng)親們總是排號鍛磨,一日三餐,輪到誰家誰管飯,雖然是粗茶淡飯,但人心是真誠的,兗州鍛磨人也很賣力的一天到晚“叮叮當當”鍛個不停,有時父親停下來似乎不放心,看看兒子的活計,時而輕聲說幾句。當鄉(xiāng)親們贊不絕口時,爺倆的臉上才綻放出滿意的微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農村經濟的突飛猛進,家鄉(xiāng)人已經擺脫了貧困,普遍達到了溫飽,多數(shù)人家開始步入小康,各種惠農政策的出臺,刺激了人們的消費觀念,新房新車,家用電器,一應具全。村里人的分工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年輕人多在外地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打工,在家里的也多是一些搞運輸做小生意的,做豆腐已經成了年齡稍大沒有特長的人的小本生意?,F(xiàn)在做豆腐已經不在用石磨,豆?jié){機代替了石磨,既節(jié)省了勞力又節(jié)省了時間。只是很多上年紀的人說,現(xiàn)在的豆腐已經沒法和過去的石磨磨出的豆腐比了,現(xiàn)在的豆腐口感差多了。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當石磨退出歷史的舞臺時,那位兗州的鍛磨人也失去發(fā)揮特長的空間和市場,石磨已成為一個歷史的符號被遺忘到村院的角角落落,每每看到它們,不僅讓年紀大的人想起兗州鍛磨的爺倆,不知他們現(xiàn)在是否安好?他們在做什么?(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10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