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橘耽耽郢都情 江水滔滔汨羅魂
初讀屈原,先是走進他的《橘頌》。
弱冠之年,屈原即以一首《橘頌》大氣磅礴的喻明了他“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的高尚情操與高遠志向。
17歲,初入郢都,千姿百態(tài)的都市風(fēng)景如萬花筒般,從這個翩翩儒雅的秭歸少年眼前掠過。市井的繁榮、文化氣氛的濃郁以及郊外田間農(nóng)民耕種勞作的艱辛,無一不深深讓他感動并牢記,同時也更加激發(fā)了他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
再入郢都城,屈原便以蘭臺之宮文學(xué)侍臣的身份,決定性的邁出了開始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一展宏圖抱負的一步。有才須有惜才愛才之士,屈原有幸得到楚懷王的賞識,并多次排除讒言委其以左徒之重任。也正是有了楚懷王的信任,博文強令、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的屈原在輔君治國中才得以大放光芒。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了輔佐楚懷王實現(xiàn)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屈原可謂殫盡竭慮,可是關(guān)鍵時刻,被讒臣小人蠱惑的楚懷王卻在熊熊爐火面前將屈原的心血付之一炬。一顆滾燙的心瞬間墜入冰窖并被無情凍結(jié),譏笑與嘲諷像利爪一樣撕扯著他的心靈,屈原陷入了無休止的隱痛,而鄭袖、子椒等奸佞卻躲在懷王身后得意的笑了。
離開郢都,屈原不可能跳出七國紛爭和楚國傾軋的漩渦,來到鄢陵,依然摧毀不了他那顆忠君愛國之心。只是,剛愎自用昏招迭出的楚懷王卻在親小人遠賢臣的路上越走越遠,終于,屈原被流放到荒蠻之地鳥獸之間。站在楚國邊遠的漢北,面對清凜的河水,再也看不見郢都東郊原野上緩緩升起的上弦月,再也看不見穿過稀薄云層和疏瘦樹梢灑落在草坪上的淡淡月光,報國無門屈原欲哭無淚。凄涼寂寞冷夜,屈原將對故土魂牽夢縈的熱愛帶進自己深沉的情感王國,“魂一夕而九逝”卻也只能讓他在夢中去親近郢都觸摸郢都;屈原將對舊貴族的貪婪歹毒陰險宣泄在字里行間,將自己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和磊落品質(zhì)淺近而直白的表露出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憂慮、失望、傷心、憤怒,卻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看著強秦的金戈鐵馬一步步逼近楚國國都、逼近章華臺,直至郢都淪陷。
汨羅江江水浪滔天,兩岸風(fēng)景皆不見。他問天問地問世間,一生求索竟落得只看到整個世界一片渾濁。三閭大夫一臉憔悴,滿目哀思,他亂發(fā)蓬面失魂落魄,站在汨羅江岸對天狂嘯,以血向天盟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顆璀璨的明星隕落。江水嗚咽,風(fēng)雨同悲,長堤上,再也沒了屈原流連、駐足、痛心、激憤的身影。
從此,汨羅江上再無故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3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