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艾葉香
端午時節(jié),又見粽葉香。
對于粽子,我是情有獨鐘的,對于它的記憶也是深遠的。
現(xiàn)在只要到超市了,什么餡的粽子都可以買到的。但我還是喜歡享受包粽子的過程。山坡土坎,籬笆院角,勃勃著一蓬蓬青翠的艾葉。提著一個竹籃,還遠遠的望見艾葉,鼻子就聞到了淡淡的清香,嘴里就饞著流出了口水。就像聞到了似曾相識的氣味,想起曾經(jīng)熟識的一個人,心里飄起淺淺的一絲想念。這感覺很奇妙,又是如此的溫馨,就短短的一愣神,就回味了千年。這也是我喜歡艾葉清香的緣故吧。
采摘艾葉,要選些肥長碧翠的。艾葉的翠,誘惑著眼睛,感覺綠色的汁水在眼里滾動。肥長的腰身,像是唐朝豐腴的仕女,輕搖小扇,薄籠綠紗,正在顧盼生輝呢。看著些惹人的艾葉,那采摘的手兒都靈巧如飛,雙手都沾滿了淡色的清香。
摘回的艾葉,用清涼的井水,浸泡在大木盆里。盈盈的,一盆的滿綠,很招惹人憐愛。一片片地仔細清洗,一雙束手都是因為這香,這綠,而溫柔輕盈。
把香糯的糯米沖洗干凈,準備好草線,湯匙,筷子,就可以動手包了。揀一片艾葉,隨手一卷,畫了一個美麗的弧線。在斗形的綠斗里,填入糯米,壓實,又隨手一卷,用草線一束。一個小巧,秀氣的小姑娘正害羞在你的掌心。那感覺是甜美的,是欣喜的。詩人元稹對這種小如初生綠菱的小巧粽子情有獨鐘,脫口而出:“綠粽新菱實”,很形象地描寫出了粽子的俏美形狀。而包粽子的女人們,巧手翻飛,嘴角挑笑,不知是艾葉香染了女人,還是女人香染了艾葉。滿屋子清香飄逸,要持續(xù)好幾天呢。南宋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告訴我們遠時已有以艾葉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清代查慎行筆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風,又傳節(jié)物近天中。靈符舊系千絲縷,玉粒新頌五彩筒。青箬香分菖葉綠,銀盤光射石榴紅。云帆不卻三韓貢,拜賜還教紀祖功?!眲t描繪了當時用高麗米制作粽子的情景。由此看來,包食粽子的久遠和文化的深厚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最后的工序是煮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更濃。先是淡淡的一縷一縷地飄出鍋,后來是一陣一陣地鉆入鼻子,香得一個人都酥醉了,然后肚子就開始“咕嚕咕嚕”地叫喚了。這香味要飄很遠,留很久。有時家家戶戶做,整個村子都被香浸透了。
粽子餡有各式的,根據(jù)個人的喜好,有臘肉的,有蜜餞的,有綠豆的,還有各色干果的……北宋文豪蘇東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餞為餡的粽子,留下了“時于粽里得楊梅”的詩句,盛贊美味可口的果脯粽子,而詩句“冰團水浸砂糖裹”,則描寫詩人吃冰鎮(zhèn)粽子的情形。對于各味的粽子,我都是愛吃的。那個粽子不急于吃,拿著使勁地聞聞香,就像煙癮犯了而又不能抽煙的人聞煙一樣,讓香鉆到了胃里,先感知了香氣。輕輕地剝開一層層綠衣,滿嘴生津,恍然看到了晶瑩發(fā)亮的粽肉,忍不住了……輕咬一口,滿嘴生香,香膩到心里去了,好是享受。
愛吃著粽子,也每年動手包著粽子??上в薇康脽o法救藥,每年包的粽子,還沒下鍋,就有米?!疤优堋背隽恕熬G紗帳”。放鍋一煮,好的時候可以撈到幾個像模像樣的粽子,不好的時候,慘不忍睹一鍋粥。常別鄰居笑罵,卻仍樂此不彼。
再說起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把它與愛國詩人屈原聯(lián)系起來。相傳在2300年前,愛國詩人屈原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又因自己懷才不遇,在憂時傷國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當?shù)匕傩张陆械聂~蝦傷害屈原,便從四面八方劃來船只,紛紛將粽子投入河里,以轉(zhuǎn)移魚蝦的目標。后來,民間便演變成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以此紀念屈原。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边@首詩表達作者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同情及對昏君奸臣的鞭撻之情。
然后我們再說到端午插艾葉菖蒲,賽龍舟,喝雄黃酒,熱鬧喧嘩的場面以及淵源的文化底蘊。韓國把端午節(jié)“申遺”成功,讓我們很感不自在,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怎么成了他們的文化遺產(chǎn)?
又到了端午節(jié),又見了艾葉香。
像古樸的風,風化不了深厚的記憶。
在一縷香里,在一派熱鬧聲勢里,我們更應該愛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