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秋之味
賞秋在尋其滋味。若以秋為菜題,各方土地老爺做廚子,端出的珍饈美味必是南腔北調(diào),東西異趣,拿手的多是北方土地公,精致的是江南土地公,而南方的土地公則只能拿出小菜碟。秋多安身在北緯30度到60度,往兩頭則走動的少,無怪兩廣、福建、海南都不知秋,而在兩湖地區(qū)秋也是尾巴短。
西方的秋是大漠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在甘肅,胡楊千里金燦燦是在新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在西安。吃糧種地的漢人比騎馬狩獵的胡人嬌氣,到了胡人草肥馬壯季,卻是漢人蕭瑟肅殺時。
北方的秋是原野味,“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薄昂且贿h眺,平楚正蒼然”,無怪郁達夫說北方的秋“來的特別清,來的靜,來得悲涼”。蒼茫天地間,孤影獨遠行,更來得強烈。明清死刑犯多在秋后處斬,歷史讓嘴角有點血腥味。
江南的秋多雨泡味,“滿地黃花堆積”、“秋陰不散晚霜飛,留得枯荷聽雨聲”、“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連,波上寒煙翠”,這些景境原來只在白紙黑字上想象,到去了深秋的蘇州虎丘,青桐黃杏殘荷小巷,更兼細雨,才真得味道,江南文人多惆悵乃居移體養(yǎng)移氣之功。
楚湘的秋是山野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里的秋落脫個清朗干凈,山野間一年生的灌木,多枯槁深褐色,多年生的喬木,藏綠落黃,行走其間,黃葉悉悉索索聲應耳。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寫秋的詩句,此話可用,每次看完去家里近郊的鄉(xiāng)野應證,多疑惑而回。湘南的秋來的并不蕭瑟,并不肅殺,往河畔田畦一走,珠璣般大的粉紅小花,滿頭絳紅的野玫瑰果,黃白的蘆葦穗,下邊都是綠挺挺的莖葉,就是參天如廬的香樟也是綠意沉沉。而旅居廣西三年,更不知秋在何處,街邊綠蔭濃濃,頭頂日頭白熱,枝頭芒果初黃,黃皮果、蒲桃壓枝。就是在北方、江南,也是麥浪旖旎,稻香襲人,真欺農(nóng)民不會舞文弄句,而到老饕食客這里,藕白蟹肥,正是生炊煙,酣酒熱之時。尤其煮著鍋里白氣撲騰的滾水,下著時蔬,就醬汁入喉,還巴不得秋風起大些。(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文人之秋,可信,但不可全信。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571609/
食秋之味的評論 (共 10 條)
- 著墨 審核通過并說 秋天是什么樣子?看完作者的文章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共鳴,我家在北方,北方的秋大都是稍顯蒼涼,但也能夠凸顯出豐收的景象,不論自古文人對秋季如何談論,自己總有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