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們是最幸福的
吳曉東
春節(jié)回鄉(xiāng)下老家過團圓年,這是一年中一家老小難得團聚的機會,父母為了迎接我和弟弟兩家人的到來,從一入臘月就開始忙活了起來,什么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早早就準備齊了。尤其是給小孫子和孫女的禮物,那簡直就叫一個豐盛。光吃的就擺了滿滿一桌子,可小孩子們卻不領情,看到感興趣的就吃上幾口,不感興趣的連碰都不碰一下,這讓忙得滿頭大汗的爸媽很是為難,搞不懂是做的不好吃、不對味,還是孩子根本就不大餓。倒是兒子和小侄女卻好像沒事一般,在掙脫大人的拉扯和擺脫老人的嘮叨之后一溜煙跑到一邊玩去了…
兒子和小侄女在院子里無拘無束地追逐嬉戲著,稚嫩的歡笑聲一下子把我和爸爸的話題帶到我的兒時和爸爸的兒時年代中去了。
“現(xiàn)在的孩子可真是幸福?。∫裁从惺裁??!卑职指锌哉Z道。其實爸爸的的童年是很苦澀的,那時候別說玩的,就是連吃的都沒有,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還沒有相關的計劃生育政策,家中姊妹很多,六個孩子穿的全是打滿補丁的衣服不說,而且還得成天餓著肚子。長期地吃不飽,穿不暖,面黃肌瘦得如同非洲難民一般。三年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爸爸剛到上學年齡,成天忙著找吃的,書就沒法念了,快到年關時家中早就揭不開鍋了,所以那年的春節(jié)也就不得不在饑餓中度過。到了第二年春天,為了填肚充饑,不被餓死,沒辦法,爸爸就和奶奶一起到東山里去要飯。當時到處都是窮得要命的乞討者,最后連要飯都成了問題,二姑餓的連臉都腫了,無奈之下奶奶就讓爸爸到山里去挖冬天未及時收起而凍爛了的地瓜,然后背回來曬干,再用石碾壓成粉末來充饑,這種凍腐變質的地瓜粉,味苦得讓人難以下咽,但在極度饑餓感的驅使下,這種聽著就叫人作嘔的東西,卻成為當時一般家庭難得的“美味”食物。在青黃不接的日子里,爛地瓜粉也就顯得愈加彌足珍貴了,大人害怕孩子們偷吃,就用筐子盛著吊掛在屋梁上。有一次爸爸、叔叔和姑姑們餓得實在是撐不住了,就背地里躲著大人相互扶著站在摞起小板凳上,偷吃筐子里的爛地瓜粉,由于餓得厲害,加上緊張,一把粉子填進嘴里,反倒被嗆得背過氣去。在那些日子里,白面是奢侈品,肉類就只能是夢里奢望了。爸爸每每聊到這里總是感慨萬千,淚濕眼眶。所以每次看到老人們拾起掉在地上的飯粒放在嘴里咀嚼和痛斥現(xiàn)在孩子不懂節(jié)約時,我總是能理解他們的對糧食的珍惜高于對衛(wèi)生重視的原因。
到了我的童年時,就已經(jīng)是七十年代中后期了,正好趕到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剛剛開始付諸實施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年代,各家的孩子明顯少多了,日子也慢慢過的得寬裕了起來。至少在這個時期出生的孩子就不用再挨餓受凍了,只是衣服還是要經(jīng)常穿打補丁的。只有到了過關,爸爸媽媽才會給我和弟弟每人準備一套新衣服,同色同款的,弟兄兩個誰也不用扯什么不公平。不過平時的穿著還是比較緊張,衣服破了不能扔,而是要打上補丁再穿。當時有句俗語叫什么: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一次,弟弟出遠門走親戚,媽媽就和我商量讓我把新做的白襯衣讓給弟弟,我好不容易才答應了。等到很長一段時間后,弟弟終于回來了,看著他把我的白襯衣穿成了灰襯衣,顏色被污,洗不過來了,我難受的哭了起來,為此傷心了好一陣子。要知道那時候擁有一件新衣服可不是隨時就能擁有的。
再講的就是兒子的童年了,也就是現(xiàn)在。自八二年國家把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以來,年輕家庭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獨生子女,一家人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吃什么,給什么;要什么,買什么。連玩具都多得用專門的箱子盛。衣服全是新的,真是幸福死了。倒是老人每次給孩子講到吃槐花餅和穿補丁衣服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總是讓老人們哭笑不得,說那叫無污染的野味餐和趕時髦的乞丐服?,F(xiàn)在的孩子們是不會理解從那個缺衣少食年代走過來的人的刻骨情節(jié)的。(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如果要用顏色來形容一家三代人童年生活的話,我想爸爸的童年是無色的,我和弟弟的童年是黑白的,而兒子和小侄女的童年則是五彩繽紛的。沿著三代人的成長足跡,我們看到了在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穩(wěn)步實施和黨的富民政策的惠及下,大家的生活不斷跨越發(fā)展的歷程。正是這些方針政策的有效落實才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才有了今天孩子們花兒般幸福和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
看著玩得正起勁的兒子和小侄女,此刻爸爸和我是知足和幸福的。我情不自禁地把嘴巴貼近兒子的小耳朵,輕輕地對著他說:兒子??!你們才是最幸福的。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572073/
兒子,你們是最幸福的的評論 (共 10 條)
- 著墨 審核通過并說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幸福是需要用心感受的,俗話說“知足常樂”,多去想事情好的方面,就會感受到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