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天堂是江西
李文旺
1949年4月,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直取江南,可是,誰能想到,不知道是白居易的一句“江南好”起了作用,還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古話在冥冥中產(chǎn)生效應(yīng),當江南特別是江西的一窮二白被偉大的共產(chǎn)黨按下去了,江北的貧困卻在慢慢浮起來,以至于大軍南下二十年后的1969年,大量的安微人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另一個堡壘進攻,一如解放軍南下時要為自己爭取政權(quán)一樣,走向江西的逃荒者南下是為自己爭取生存的權(quán)利。一個是二十年前為了獨立和權(quán)力,一個是二十年后為了肚子,歷史好像是在開著玩笑,好像不是前進而是倒退,至少是徘徊不前。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也不能責怪偉大的共產(chǎn)黨,當時,多少客觀的條件擺在面前:抗美援朝、三年自然災(zāi)害、大量的人口繁殖、萬戶蕭疏鬼唱歌的血吸蟲病、中蘇交惡以后還外債、制造高精尖的國防武器、文革開始時的動蕩,哪一樣不是制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啊。所以,對于文化大革命也要實事求是,正如需要客觀地評價改革開放以后極少數(shù)負面影響一樣,完全把困難歸罪于文化大革命同樣是不對的。
于是,當年拿著槍桿子追擊窮寇的道路上走來了無數(shù)拿著打狗棍趕走饑荒的人們。從解放到逃荒,對于江西人是個助人為樂的機會,也許對于江西局部地區(qū)是個負擔,然而對于安徽人卻是十分尷尬的事。
歷史上的小小迂回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哲學上說,前進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會遇上挫折。要制造原子彈、氫彈、火箭、衛(wèi)星的新中國也不例外。
然而,人們對于毛主席的崇拜與日俱增。也不能責怪那些粉絲們啊,因為他們自有他們的價值取向。(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在困難的時候,毛主席吃的是什么?穿的又是什么?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再說,小塊自留地在中國是長期保存著的啊,所以,毛澤東在那時候還是有他的開明之處的。
最應(yīng)該感嘆的是尊敬的科學家鄧稼先,他在為新中國制造高端武器,他的老鄉(xiāng)們卻飽受饑餓。
于是,一大批的江西人認識了一大批的安徽人,雖然心理上有些落差,但是,畢竟還是能夠和睦相處,那時候,同樣呈現(xiàn)出“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共度災(zāi)荒圖。
斗轉(zhuǎn)星移,改革開放以后,江西人和安徽人并肩攜手,奔走在打工的道路上,是安徽人進步了?還是江西人落后了?不是,都不是,只能是江西那時候算是個天堂,老一輩的人心中,天堂的概念揮之不去,所以,對于打工總有些疙疙瘩瘩的。
曾經(jīng)的天堂,曾經(jīng)吸引過蘇杭地區(qū)的人們的江西,在新的形勢面前,是不是應(yīng)該更加廉政高效呢?但至少,江西可千萬別再出一個胡長清啊,老百姓在看著呢!不但如此,江西也千萬不可小腳女人走路啊,不然,反差太大受不了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6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