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中國散文網(wǎng)的“宋詞體”散文
“想于塵寰,無非就是一季煙雨,淡淡而來,淡淡而去。唐風宋雨侵襲的繡樓在時光的流轉中,氤氳成紅塵三千青絲,為誰而留,為誰而挽?又為誰在歲月的流逝中青絲染霜,她拈花一笑的嬌媚?”
這是寒煙冷月的文字。非常典雅,帶有許多唐風宋雨。我說,中國散文網(wǎng)的“宋詞體”散文,便屬這種格調的文字?!八卧~體”,當然是我個人的提法,指充分吸納古典詩詞中的用語、意境,來表達今天的寫作者的情懷與思緒。
也許所謂“宋詞體”散文中所蘊含的美,所蘊含的詩意,很打動人的心靈,因而這樣的文章總會被散文網(wǎng)編輯們推薦到首頁,作為一種引導;同時又有許多喜愛古典文風的人們因激賞而追捧,于是能有這樣文風的文章,好像也被高看了一眼似的,被廣泛贊譽,也不時被一些人跟風、模仿。
我就不善此道,因而對于若干能寫出這類美文的人,我很欽佩,也很贊賞,其中尤其是寒煙冷月、怡帆,她倆的這類文章我感覺可以列為散文網(wǎng)的上品。當然,肯定還有其他高手,只因我未廣泛拜讀,所以不免有遺珠,未在此列名,并不意味散文網(wǎng)只有這二人能寫這類美文。比如不羈的風、葉落蕭蕭、落葉泊冰,還有一曲紅綃,等等,其文亦多古意,其所謂“彈一曲秋歌,清韻悠長,蒼涼之音從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路繚繞至塞北的黃沙大漠”,便很能讓人慨嘆,他們的文字亦頗有可圈點處。
不過,散文網(wǎng)的“宋詞體”散文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此略示一二如下。
其一,文章內容多局限于個人愁緒的抒發(fā),較少看到李清照類的瀟灑,更不見蘇東坡式的豪放。既吸納古風入文,卻局限于寒蟬凄切、秦樓夢斷,則說明寫作者文辭雖高而胸襟不遠。故而難以瞥見“八千里路云和月”、“四面邊聲連角起”一類的壯懷激烈。(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其二,文辭雖美,卻往往流于平鋪直敘的描摹,很少有令人回味無窮的點睛之筆和出人意料之語,更勿論關于哲學的思考、人生的追問。何謂點睛之筆?《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是也;何謂出人意表之語?《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是也;何謂哲理與人生?《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也。由此又可看出“宋詞體”散文寫作者思想深度的不夠。好文章不只是華麗的文字排列,更重要的是思想底蘊的豐厚。也正因如此,我在怡帆的“樹樹秋聲,山山寒色,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文之外,偶見下面的述及事物消長的文字,便擊節(jié)稱嘆:“此一時,彼一時,興衰自是有天定。繁盛一時,終是不敵歲月催,難舍棄,奈何,流水東逝驚鴻去……”
其三,既稱“宋詞體”,就應有宋詞體風格,而不應夾雜白話文的表達語句。如有一位作者的文章很曉暢,言辭很簡潔,意韻很悠遠。像“極目遠眺,千里煙波,湖色瀲滟,一彎冷月孤懸在湖中央,瀉下憂傷幾許,那紅塵俗世斷腸客,一身孤寂,兩袖落寞,故景重游,孑然只影,徘徊在望湖亭畔,對月長嘆,邀風做伴,眷眷相思鐫刻滄桑容顏,清瘦了流年”,那是很讓人回味的好文字。然而,當我們在他的“清風徐徐,荷香陣陣,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流連在清荷風月無邊,久久不思歸”的美文中,忽然讀到“迎薰閣下,辟有荷文化展覽室,向游客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jié),以及風姿各異的清荷圖片,讓你深刻體會荷花的魅惑”,這便是不同的文風放在一起時生出的不協(xié)調了。
其四,為詞藻華麗而陷于堆砌、羅嗦乃至語言邏輯雜亂的弊端。有一位作者雖然寫出了“揮毫潑墨,筆尖流情,一首苦詩無人曉,幾頁幻詞誰人知?……是幽幽情懷亦或是庸人自擾?書香墨筆解千古憂愁,殘詩拙詞去絲絲落寞。輕輕焉還古作輕煙,隨風去萬里”這樣的佳句,但偶爾也陷于過度鋪陳、為賦新詞而疊床架屋、同義反復之陋:
“日念夜來,夜盼日出,青絲漫舞,是愁緒亦或是飄逸?千年薄涼,萬年溫情,琴聲悠悠,是憂郁亦或是嫻靜?竹林聽雨,清風無意,簫音裊裊,是斷腸亦或是隱逸?高山流水,漫步云端,笛聲悠揚,是漠然亦或是安然?眷眷柔情,片片卷張,琵琶欲語,是凝噎亦或是節(jié)奏?”按愁緒與飄逸、憂郁與嫻靜、斷腸與隱逸、凝噎與節(jié)奏,這是很不工整的排比句,顯然還須打牢“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式的基礎。再如:“靜數(shù)秋天,雨落成愁,暗夜窗,秋雨用一種孤獨的方式在靜夜里飄搖飛揚,雨絲細密,拈窗沁骨,在漆黑寂靜的夜,雨撥觸著幽婉的心弦,那些雨打芭蕉的情懷,那些梧桐疏雨的愁腸,在幽幽難眠的深夜都化為聲聲沉默的絕唱,滴滴都顫動著凄清的幽夢,攪拌著敏感的心靈,那些憂傷那些清愁在細雨靜靜蔓延,最終散落成一地碎碎的憂傷……”且不說愁、雨兩個概念的過度重復,只看對于夜的提法,真的令人讀來“犯愁”,因為短短一段話語,同樣的意思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復制。
當然,在此舉例,并不是否定被舉例者的總體寫作水平,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有文彩的,只不過偶有疏忽而已。在此請被舉例的朋友不要介意。如有得罪處,敬請多多海涵。
我贊賞“宋詞體”寫作者們的才情,我深為自己沒有他們那般將古典詩意信手拈來為我所用之才而傾倒。不過,毛澤東自己寫古典詩詞卻不主張今人都去寫古典詩詞,因而我在支持少數(shù)擅長寫這類文章的作者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也是不主張我們普通的寫作者去追“宋詞體”散文之風的。比如談喝茶,“宋詞體”雅友們通常會這樣寫:
“于淡淡秋日,沏一壺白露清茶,觀茶舒葉展,聞氤氳茶香,品天地之精華……”
這樣的文字不可謂不美。而我卻還是主張更多的朋友學學下面這樣的老道且充滿意韻的文字: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這文字,出自散文大家周作人。它看上去很平實,無須堆砌諸般雅詞,而水墨畫的意境及閑適人生的感悟,皆躍然紙上。這,或許更值得多數(shù)研習散文的人去體會、去摹仿的。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6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