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川涼粉
時至盛夏,酷暑難耐,椅席炙手、口干舌燥之時,便不覺有了一種沖動:要是有一碟寬川涼粉,坐在樹蔭下獨享,該有多好!
涼粉是寬川的地方小吃,知道寬川的人都知道寬川涼粉,自然而然涼粉也就成了寬川人的驕傲。
作為風味小吃,涼粉代表了寬川的民俗和文化,吃一碟地道的寬川涼粉,就能夠觸摸寬川民風的淳樸和厚道,就能體會到余味無窮、“三日不絕”的妙處了!——因為寬川涼粉和別處的涼粉不同。
寬川位于禮縣東南部,土壤肥沃,氣候溫潤,光照充足,屬典型的二陰半山區(qū),適宜多種農(nóng)作物生長,是禮縣一大產(chǎn)糧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就是蕎麥,所以使寬川涼粉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別的地方的涼粉,有些是豌豆做的,有些事紅薯做的,有些是用米做的,而寬川涼粉是用蕎麥做的,而且從不添加黑面、添加劑之類的,所以寬川涼粉就和寬川人一樣實誠,吃起來讓人放心。
一年四季,不論寒暑,一走進寬川街道,隨意瞥一眼,就能看到街道兩邊的涼粉攤子,攤子的木桌上擺著涼粉盆坨,用塑料罩子罩著,很是顯眼。賣涼粉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腰間都系著圍裙帶著袖套,打扮得干練清爽。若是夏天,這些攤主便拿一把扇子,一邊乘涼一邊驅(qū)趕蚊蠅,甚是忙碌。一見有客人來,起身,微笑,招呼坐下,然后開始打涼粉了。
寬川人打涼粉是很有講究的。洗過手后,用左手給盆坨上蘸點清水,右手把撈撈在水里擺一下,然后用撈撈在盆坨上撈一個圓圈,盆坨上面的就有了涼粉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打涼粉又叫撈涼粉。那些在涼粉攤子上打拼多年的攤主,手法嫻熟、輕巧,一撈兒過去,撈出的涼粉粗細均勻,一樣齊整。撈好以后,再用右手給撈出來的涼粉蘸少許水,然后左手端碟子,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抓起涼粉,輕輕一抖,根根分開,晶瑩剔透,銀絲般順順滑滑的涼粉就盤到碟子里了,此時的客人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有些急不可待了。待配上辣椒、味精、植物油、花椒油、蒜泥、醋和其他調(diào)味品,用筷子一攪,便色香味俱全了,不免滿口生津有垂涎之感了,及至吃上一口,脆生生的,酥酥的,一種清涼的感覺遍及全身,不由胃口大開。吃完一碟,便覺暑氣全消,全身的每個毛孔透涼,頗有醍醐灌頂之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除了街道攤攤上的涼粉外,還有些人一年四季賣擔擔涼粉,也就是涼粉客。他們肩挑兩個木架子,一頭是涼粉盆坨,一頭是調(diào)料和用的家什,走起路來看上去晃晃悠悠,但他們的步伐均勻、輕盈,調(diào)料再滿也不會溢出來。心情好的時候,就邊走邊吼上幾句山歌,到了村莊外,遠遠地就吆喝開了,“涼——粉——兒————,涼——粉——兒————”,那個兒字拖得老長老長,聽起來悠揚、綿長。由于農(nóng)忙或距集場較遠,一些鄉(xiāng)下人不能到街道上去吃涼粉,只要聽到?jīng)龇劭偷倪汉?,人們心里就樂了,圍上去賣一碟,坐在地頭大快朵頤,彌補不能上街道的缺憾。
別看寬川涼粉吃起來香,涼粉的制作卻是很不容易的。不管攤攤涼粉還是擔擔涼粉,每天都要半夜里起來,把蕎麥去皮后的蕎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里浸泡、用手搓,然后用馬尾編織的細蘿過濾,濾出的精華部分入鍋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狀后舀入盆中,冷卻后逐漸變得軟硬適宜時,就成了涼粉盆坨。其中的苦楚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睡不好覺不說,長期在水中搓洗,還會落下關節(jié)病,但為了生計,只能做下去。所以寬川涼粉歷經(jīng)滄桑,傳承多年依然紅火,成了禮縣地方小吃的一朵奇葩。
正因為寬川涼粉色白質(zhì)柔、筋道、純正可口,所以才贏得了人們的青睞,享譽周邊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帶上一角涼粉,帶上寬川人的厚道,那是最好的禮物了!
寬川涼粉也有不值錢的時候。前年新學期開學的一天,我在學校見到了在寬川上初中時的同學,兩只粗糙、干裂的手捧著一個涼粉盆坨,無奈地在校園徘徊。仔細一問才知道,她女兒上高二想學文科,卻被學?!耙坏肚小狈衷诹死砜瓢啵呀?jīng)找了幾個領導、班主任,就是沒人接收。最后他問我:“聽說有好多被分在理科班的學生都進了文科班,我的這涼粉————”,最后的幾個字我沒聽清,我也寧愿聽不清。
盡管如此,作為寬川人,我還是因涼粉而驕傲。遺憾的是,近些年很少到寬川集市上去,關于寬川涼粉的記憶和感覺有很多還是兒時的。
又是一個烈日炎炎的日子,耳邊隱約傳來了一聲聲吆喝,涼——粉——兒————,涼——粉——兒————。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6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