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童年是在物資十分匱乏的情況下度過的,不象現(xiàn)在的孩子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就是想要天上的月亮,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搭梯子能夠夠得到,只怕也會爭先恐后的去摘下來。
但是那是個充滿活力充滿生機充滿夢幻的年代。那時的家庭基本上都有三四個孩子,有的家庭孩子更多一些,所以大多數(shù)家庭都不富裕。但這絲毫不影響鄰里間的親密來往,哪家中午廚房里飄出紅燒肉的香味,那么我們這一層樓玩得好的幾家肯定都可以分到幾塊解解饞;哪家吃個西瓜蘋果什么的,我們也可以占點光;哪家出了點麻煩事,鄰里之間只要招呼一聲,大家都會來幫忙;哪家大人要加班,只要跟鄰居說一聲就可以安安心心去上班了,因為他的孩子可以得到鄰居非常周到的照顧。在那個時代,才真正體現(xiàn)出什么叫“遠親不如近鄰”呢!不象現(xiàn)在各家各戶緊閉門戶,鄰居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鄰里之間感覺不出任何的溫情與關懷,這是不是一種社會的倒退,抑或是人性的一種悲哀呢?難道生活越來越好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
那個年代的我們是世界上最快樂最自由自在的一群,雖然我們沒有現(xiàn)在的孩子所擁有的極大的物資享受,但我們卻擁有現(xiàn)在的孩子所沒有的極大的精神自由。每天下課后,我們附近幾棟房子之間的空地就成了我們玩耍的樂園,附近的孩子都聚集在這一片空地上,玩滾鐵環(huán),玩開方城,玩梭標,玩毽子,玩皮筋……。。。。玩的東西可多了,可都不用花錢的,因為這里面凝聚著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譬如,玩梭標就完全是我們自創(chuàng)的,梭子是用一小截比大拇指稍粗一點的圓木把兩頭削尖做成的,玩的人分成兩組,人數(shù)可多可少,當然人越多越好玩,由玩方那邊選一個人做主功手,主功手用一塊板子敲擊梭子的尖尖的一頭,梭子就會彈跳起來,主功手就用手中的那塊板子擊打梭子使它飛得又高又遠。而玩方和守方的人員就分布在不同的點上(玩方和守方怎樣分布是有很大的講究的,就像足球中的盯人一樣一個盯一個,誰盯誰都是事先安排布署好了的,一點都不輸于世界杯足球賽的精彩。)玩方和守方人員都反穿衣服,用兩只手牽住衣服的兩片衣襟的一角,然后眼睛死死地看著梭標飛的方向,緊緊的跟著梭標跑,用自己的衣服去接梭標,誰接到了梭標誰的一方就勝利了,勝方可繼續(xù)做攻擊方。在接梭標的時候是允許肢體沖撞的,但不允許用腳去故意勾別人,如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要被罰出場的,一點也不含糊。
夏天是我們最喜歡的季節(jié)。一到晚上,各家各戶都把竹床板搬出來了,大人們談著工作上的事情或家長里短地閑扯。我們小孩呢,則邀三五個伙伴玩著一些我們自創(chuàng)的游戲。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那個單元里有幾個年紀較大的姐姐,她們就是我們的頭兒。在暑假里,這些姐姐們就會把我們這些小蘿卜頭組織起來,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還會給我們編各種各樣的文藝節(jié)目,有唱歌啦,有跳舞啦,有詩歌朗誦啦,我們就在大姐姐們的督促下偷偷的訓練,訓練好了之后是要表演的。說到表演,那可絕對不含糊,我們會把自己平時收集破爛賣到的錢湊到一塊交給大姐姐們,由大姐姐們給我們買胭脂口紅,還會買五顏六色的皺紋紙做成蝴蝶結扎在頭上,然后由大家各自通知自己的家長,晚上吃完飯之后,各家的竹床就是觀眾的座席,樓房前的空地就是我們的舞臺,我們就在自己的簡易舞臺上表演著屬于我們自己的節(jié)目,贏得家長們陣陣的掌聲,享受著我們自己童年獨一無二的歡樂。
這些游戲既不用花錢,又培養(yǎng)了大家的團隊意識,像這樣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在現(xiàn)在的孩子中已經(jīng)看不到了?,F(xiàn)在下課后孩子們到哪去了?到托管班去寫家庭作業(yè)去了,到補習班學習英語奧數(shù)去了,到琴行畫校去學習彈琴畫畫去了……。我們惟獨看不到的是孩子們自由自在玩樂的身影,聽不到的是孩子們響徹云霄無拘無束的歡樂的笑聲。悲哀呀!。
我們那個年代是沒有補習班的,家庭作業(yè)也少,下課后回到家把書包一丟,就到外面玩得昏天黑地去了?,F(xiàn)在的孩子們聽到這些恐怕連口水也要流出來了。不上補習班不代表我們的學習就不好,雖然我上學的時候還是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但那時我們的體育音樂美術手工都是有專業(yè)老師上的,主課老師也不會隨便占用這些課,我的畫畫能力,音樂素養(yǎng)都有賴于學校的老師的培養(yǎng),因為學校經(jīng)常會舉辦一些競賽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培養(yǎng)了能力獲得了快樂,不像現(xiàn)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強,什么都講錢,沒錢什么事都辦不成。(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還記得我們那時是上二步制的,因為那時學校小學生多,所以低年級里的學生就上半天課,比如,這個星期一三五班早上上課,二四六班就下午下課,下個星期就反過來,一三五班下午上課,二四六班上午上課。不上課的半天并不是各自呆在自己家里的,老師按照家庭住址把我們編成學習小組,我們按上課時間到學習小組組長家里寫作業(yè),由學習好的同學擔任小組長,由小組長組織管理我們的學習,向老師匯報我們的學習情況,老師會不定期的到學習小組所在地進行檢查。我覺得這種學習形式特別好,從小就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幫互助的精神,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一種好的方法現(xiàn)在卻棄之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拖管補習班??傊?,如果我們的教育越快來越走上功利化這條道路,我們的教育也就走進了死胡同。
我們的童年是無拘無束的,我們的童年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童年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華彩的篇章,真希望現(xiàn)在的孩子們都能像我們一樣能丟下沉重的書包擁有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2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