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之鄉(xiāng)村聽鼓書
文/游心于淡
室外,華燈閃耀,光影迷離;客廳里,光線柔和,溫馨有加而心境卻很無聊。打開電視,隨手翻著頻道,眾多的節(jié)目不知哪一個適合于我,懶散的選來選去,也不能把我的心情舒展開來。感到有一些郁悶,真的是百無了懶。起身走到窗前,一輪明月正從東方升起,明凈的夜空給人一種清爽,猛然間,一個久遠的場景,在記憶中靈光閃現(xiàn)。
記憶隨著月色,跨越時空,回到童年生活的鄉(xiāng)村。那是一個雞鳴犬吠的時代,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收工后會聚在一起,說農(nóng)事話桑麻,把三鄉(xiāng)五里的事拿出來絮叨絮叨,用來消遣晚間的時光。那時候沒有電,更沒有什么像樣的文娛活動,池塘邊,大樹下聚集幾個人各自說著各自的故事,時不時的會傳出一陣爽朗的笑聲。不一定哪一天,來了一個游方的說大鼓書的藝人,會把整個鄉(xiāng)村給激動起來。這種場景一般是在夏天,一片空地,明月當(dāng)頭,一個天然的劇場瞬間建成。于是小孩子早早的在場地上找一個位置,畫個圈圈,再把磚頭瓦片放進去先期占領(lǐng)了自己的位子。吃罷晚飯,陸陸續(xù)續(xù)的村人坐滿了場地。一個竹制的支撐架,放上一只牛皮小鼓,手里拿一副磨得油光發(fā)亮的木質(zhì)簡板,便是說書先生的全部道具。說書先生左手小鼓一敲——咚咚、咚咚咚!右手握簡板,手指一撥,手腕一抖————-啪啪、啪啪啪。清了清嗓子,干咳兩聲,就開了腔:“好了,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說書不說書,上場先讀毛主席語錄,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說,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階級斗爭一抓就靈”。那個講政治的年代,口號是少不了的。開場白過后,小鼓又敲了一陣,開始說唱表演,說一陣,再道白一陣,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安靜的夜晚,鼓書藝人的聲音格外清亮,悠揚動聽,能傳得很遠很遠。說到動情處,說書藝人手腳并用,代替書中主人公的各種動作,有板有眼,再加上幾聲口技,眼睛一睜一閉,一瞥一瞪,皺眉擠眼,一會仰天長簫,一會夜語嚶嘬,大場面如萬馬奔騰黃河咆哮,細小處似夜鶯低婉嬰兒輕吟。面部表情豐富多變,月光下很是清晰。聽書人側(cè)耳恭聽,聚精會神,哪怕一個字也不想漏掉,感情隨著說書人的表演不停的變化,悲主人公之所悲,喜主人公之所喜,精彩處聽者一片唏噓,關(guān)鍵處,說書人一個急剎車: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再說,戛然而止,聽的人半天還愣不過神來,于是聽書的人會順著情節(jié),演繹著不同的故事結(jié)局,有時候在一起議論,都想證實自己的猜猜是不是符合故事本身的情節(jié),等待著下一場的開始。
有時候一部書會說上個十天半月的,把人的胃口吊得老高老高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晚飯后會不約而同的涌向書場,一次也不會落下。一部書會娛樂一個夏天,精彩一個夏天。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房前屋后,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話題都會和說書的故事有關(guān),時間久了還會把書中主人公的命運以自己的喜好和思路演繹成另一種結(jié)局,以滿足自己的心理和審美需求,也許這就是文藝欣賞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吧。那時候,給人帶來的娛樂微乎其微,一部鼓書給了鄉(xiāng)村以無限的樂趣,帶給人們很久的歡愉。
時光已逝,現(xiàn)代文明高速發(fā)展,各種娛樂形式層出不窮,但我再也找不到那種鄉(xiāng)村書場給我?guī)淼拿烂罡惺芎托木?,只能在記憶?a target="_blank">永久的留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247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