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解讀《出師表》
我后主劉禪談諸葛亮及《出師表》
我是蜀國皇帝劉禪,我對諸葛亮及其出師表發(fā)表我自己的看法,先說諸葛亮其人,至今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看清他的真面目,古往今來,很多人把他諸葛亮的《出師表》看作是他忠心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象征,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碧贫鸥Α俺鰩熚唇萆硐人溃L使英雄淚滿襟”這些不明真相的人都把諸葛亮視作完美賢相的化身。其實,諸葛亮并非完美,他的一生除了進行導致國力空虛,違背國情不且實際的北伐外,實在看不出有何亮點。他的北伐,既不忠君(我劉禪雖表面支持,內心一直反對,不過無可奈何),也不愛國(窮兵黷武,借匡扶漢室之名,挑起戰(zhàn)爭,導致國力空虛,民不聊生,整個國家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無法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
我劉禪很清楚,當時的國情。我們蜀國是三國中綜合國力最弱的國家,當時的人口是蜀國人口90萬,兵力10萬人,吳國吳國人口230萬,兵力23萬,魏國人口443萬,兵力80萬。面積對比,魏國占54%,吳國27%,蜀國18%。綜合國力是天下魏七吳二蜀一,從綜合國力對比看他諸葛亮的北伐毫無勝算,只能是隔山打牛,,白白消耗士卒的性命而已。諸葛亮七出祁山寸土未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有我明白他是用舉國之力,成全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虛名。
蜀國的兵力傾國共有10萬人左右,而他諸葛亮北伐每次最多領兵5萬人左右,他諸葛亮軍事才能平平,缺乏大兵團作戰(zhàn)的能力并且手無縛雞之力,每次作戰(zhàn)都要有大量兵力保護他的人身安全。魏國總兵力近九十萬,兵員充足。他諸葛亮的北伐從未出師我就斷定必敗無疑。俗話“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zhàn)爭的勝負其實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占有數量的絕對優(yōu)勢才可以組織進攻,以弱小的蜀國,總人口只有90萬,人口只有魏國的20%,兵力只有魏國的11%。他諸葛亮所謂北伐除了失敗之外,別無選擇。窮兵黷武,導致國力空虛,如果他諸葛亮不去世,壽命再延續(xù)20年,繼續(xù)進行老而無功注定失敗的北伐,蜀國或許滅亡更快。三國中蜀漢滅亡最快,這是他諸葛亮不考慮國情,窮兵黷武,導致積貧積弱埋下的禍根。他諸葛亮去世后,我劉禪取消了不顧百姓死活,勞民傷財的北伐,我蜀漢政權又延續(xù)了30多年。
我深知歷史上的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苦心經營了二十年,才敢于向吳國發(fā)起進攻,最后一舉成功。
正是有了文景之治的“串錢的繩子爛了,散錢無計其數?!背溆膰鴰?,雄厚的國力,漢武帝才敢于向匈奴發(fā)起進攻。(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大明王朝有了張居正改革積聚的數千萬兩白銀,才戚繼光徹底根除倭寇之患,崇禎年間,正是國庫空虛,朝廷連20萬兩賞銀都拿不出,士兵自帶干糧上城御敵,最后導致城破國滅。
無論從任何方面,我蜀國都不具備消滅魏國的實力,其正確做法是發(fā)展經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鼓勵生育,修養(yǎng)生息,放棄毫無意義的北伐,訓練軍隊,利用蜀道天險,搞好防御,實際成熟,再尋機北伐。
再看看被歷代文人墨客一致褒揚的這篇諸葛亮出師表,完全是長輩訓斥晚輩的口氣,沒有一點做臣子的謙虛。不像是一篇請示領導的申請書,更像是一篇威脅恐嚇書?,F在我劉禪談談讀了諸葛亮《出師表》后的感受。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 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笔钦l造成了益州疲敝?是我這個對你諸葛亮惟命是從的傀儡劉禪嗎?不是,是你專權獨斷的諸葛亮,對外象輸紅了眼的賭徒似的連年征戰(zhàn),窮兵黷武,導致國力空虛,民不聊生。才導致國家瀕臨滅亡境地?!叭皇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笨磥怼笆绦l(wèi)之臣不懈于內”是時刻監(jiān)視我后主劉禪吧,整個宮廷全被你諸葛亮控制了,“欲報之于陛下也”是假,欲報之于你諸葛亮是真?!罢\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反對你窮兵黷武就是“塞忠諫之路”支持你所謂的對外徒勞無意的戰(zhàn)爭就是“開張圣聽”。咱倆誰“塞忠諫之路”了呢,我對你言聽計從,如果你是“忠諫”,我可沒有“塞”你的“忠諫之路”吧,你不顧群臣反對,一意孤行進行勞而無功的北伐,否定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戰(zhàn)略奇謀,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缺兵少將的局面,不正是你這位臨表涕零的把握朝綱獨攬朝政的諸葛亮“塞忠諫之路”造成的嗎?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p>
皇宮丞相府平起平坐,看來我必須聽你丞相府的,否則就是我有偏私,就是法令政令不統(tǒng)一。不是皇帝的話是“金科玉律”嗎?看來只有你諸葛亮的話才是“平明之理”我說的話不管用,我被你架空了。
“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p>
費祎董允,向寵這些人都是忠于你諸葛亮的,都是你的鐵桿親信,向寵這位御林軍統(tǒng)帥也是對你言聽計從,你是警告我劉禪不要不識時務,否則會被即可費掉,我名為皇帝,實為被軟禁的囚徒,周圍全是你諸葛亮的人,名為保護,實是監(jiān)視,我是任你宰割的魚肉。你放心,我會韜光養(yǎng)晦,甘心做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你放心去進行你的北伐吧。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在你看來,我劉禪就是親小人(黃皓。我劉禪唯一的親信,你諸葛亮的死對頭)遠賢臣(所有忠于你諸葛亮的人),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都是聽你諸葛亮的人,我如果不信任他們,桓、靈的昏君帽子就扣在我的頭上,你諸葛亮就可遵照先主遺詔取代我,因為先帝說你諸葛亮才高十倍于我,我只有一切聽你的話,才可保全自己,我不聽你的就會隨時被取而代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p>
你是顧命大臣,你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為難之間,你跟隨先帝時候,一窮二白,沒有寸土,二十多年,你籌謀劃策,打下了這江山,我家的天下是你打下的,你讓我要記住是你的功勞。你太不謙虛了,太善于表揚與自我表揚了,先帝去世后,你專權這么多年,北伐屢戰(zhàn)屢敗,寸土未得,你的能力呢,你的本事呢?真是吹牛不臉紅。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p>
你要匡扶漢室,是假,要兵權是真。作為丞相卻要身兼天下兵馬大元帥,你很懂得“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你報答先帝是假,借北伐控制兵權是真,北伐討賊是假,沽名釣譽是真,你要真報答先帝的話,就該遵守君臣之道,對我不要這樣專橫跋扈。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p>
我劉禪把家底全給你了,你七出祁山 ,寸土未得,屢戰(zhàn)屢敗,你的成績在哪兒,一丁點也沒有,誰敢治你的罪?你失街亭,為何只貶三級,為何把馬謖當替罪羊殺了,為何不辭去相位?不自殺謝罪?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p>
你快遠離,越遠越好??熳撸铱匆姛┲??你太危險,聽說你死了,你以為我真的哭暈了,不是我樂暈了。我終于不再生活在你的陰影里了。
你諸葛亮以為離開你,我蜀漢就玩完,“死了張屠戶,就吃混毛豬?”,離開了你地球照樣轉。我從不把名聲看的比成千上萬百姓的生命更重要,后來我投降了,我個人留下“樂不思蜀”的笑談,可我犧牲自己的名節(jié),保全了成都幾十萬百姓的福祉。你諸葛亮呢,用累累白骨成全了你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誰公誰私,留給后人評判。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22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