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川沙古城墻抒懷
游川沙古城墻抒懷
顧憶人
這一輪紅艷艷、光輝燦爛的朝陽,熬過了連日陰雨的天氣,猶如一位深居簡出,苦研經倫后脫穎而出的俊朗少男,雄姿英發(fā)地從東方冉冉升起;朝陽照亮了神州大地,照醒了聳立在祖國東大門海邊不遠處川沙新鎮(zhèn)的古城墻;陽光下,古城墻蒼勁厚實、堅如磐石。我迎著朝陽,順著新川路由西往東,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川沙古城墻。
川沙古城墻座落于新川路東首的“川沙古城墻公園”內。園墻門頭飛檐斗栱,她東靠護城河,西傍“觀瀾小學”、“ 內史第”?!坝^瀾小學”歷代聞名,“內史第”更是新中國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黃炎培的故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誕生地。
進入“古城墻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段南北向高約八米、址闊十米的古城墻。據記載,明嘉靖年間,我國沿海倭患四起,故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抵御倭寇侵擾,舉人喬鏜帶領川沙人民壘筑了此城墻。當時,川沙城墻周長四里,城頭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臺十二座。現古城墻只存數十米。2010年,政府撥款修繕,建成“川沙古城墻公園”向社會開放。
拾級登上古城墻,方正大氣的“岳碑亭”高高地立于古城墻上,因亭內有岳飛手跡的石碑而得名。碑上鐫刻著民族英雄岳飛的手書:“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古城墻南端有一精巧玲瓏的“魁星閣”。記載說: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川沙廳士何士祁(觀瀾小學的前身觀瀾書院之捐建人),在古城墻東南角上建造了魁星閣,期望魁宿能光顧川沙,保佑書院世代學子學有所成??情w三層塔形,傍邊生長著一棵百年以上的絲棉木古樹,環(huán)境優(yōu)美,給人以一種求真、求實的古樸之風。
我蹲在古城墻腳下,背向護城河,面對著灰褐色、長滿青苔的古磚墻,四百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傷浮現眼前。仿佛身置古代,猶見鐵馬秋風、劍戟森森、刀光劍影、血濺城墻……
我站立在古城墻上,居高臨下望去,恍惚見倭寇猙獰地揮刀攻城,文弱書生喬鏜帶領著抗倭軍民浴血奮戰(zhàn),古城墻東南角炮臺上的土炮向強盜發(fā)射著復仇的怒火,硝煙滾滾……
四百多年滄桑已過,雄關漫道真如鐵,川沙人民用自己的英雄氣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把家園建設得優(yōu)美似畫、換了人間——川沙古城墻見證了這一切。
古城墻護衛(wèi)著川沙城廂這塊寶地,使之孕育出了宋慶齡、黃炎培、黃竟武等數代英雄偉人,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
古城墻聳立在風景如畫的花園中,印記著川沙古城數百年來的筑城史、建縣史、革命史、發(fā)展史;驗證了人類文明、光輝燦爛的進步。
追尋悠悠歷史,我為古城墻煥發(fā)青春而歡呼,被現在的崢嶸歲月所鼓舞。川沙古城墻給人美感,發(fā)人深思。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49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