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拜年
說起拜年,已是中國人的老傳統(tǒng)習(xí)慣了。至今仍繼續(xù)沿襲著,說明此習(xí)慣的不可缺少。
每逢過年,小輩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去給老輩的親戚拜年。這其中既包涵有小輩對長輩的感恩,也包涵有尊老愛幼的美德,同時也是過年的一大意義所在。特別是一些親朋好友,平時各忙各的事情,很難得有相聚的時候,只有逢到過年,方得借此機(jī)會相互走動走動,聚上一聚。正所謂親戚親戚,越走越親,長遠(yuǎn)不走就不親了。所以過年又是人們相互縫補(bǔ)感情的最佳媒介。之所以好多的老風(fēng)俗習(xí)慣都被人們慨然廢棄,而拜年卻一直地被沿襲著,這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拜年,自然離不開帶禮物。帶禮物的多少可以分明看出其間關(guān)系的厚薄。中國人向來最注重禮尚往來。古人有教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互的敬重體現(xiàn)著人之間關(guān)系的平等友好,同時也說明親朋好友間關(guān)系建立與持久的必然基礎(chǔ)。
現(xiàn)在拜年,各種禮品應(yīng)有盡有。只要你舍得花錢,什么檔次的都能買得到。但在我小的時候,禮品可是簡單的很。一般的親朋之間,大不了你到我家背上兩包果子,我到你家也同樣是背兩包果子。(果子的包裝不外是用長方形的紙合子裝上果子后,用包裝紙四面一裹,上面加一張機(jī)器印制的帶有吉祥圖案的紅貼子,然后用紙繩子按十字狀纏繞系住。每包重不過斤把或八九兩的樣子。有一定條件的家庭背的是從合作社排隊買的好果子。所謂的好果子,是用純米面或麥面外加紅白糖炸制的。品種有蘇脆香甜的梅豆角,有狀如大蠶繭似的大稀果,還有外蘸白糖的油炸蘇果。有不少的家庭背的卻是在街上買的價錢相對便宜些的私人炸的孬果子。所謂的孬果子,其用料顯然不是象合作社里那樣用的純米面和麥面,而大都用的是紅芋干面,另外用的糖也不是合作社里用的那種純白糖和紅糖,而是自家熬制的糖稀。合作社里炸的果子放上十天半月、甚至月把時間,吃起來仍然是蘇軟可口,而私人炸的果子,放上這樣的時間,早已象石頭蛋子般咬不動了。)而這兩包果子,無論到誰家還都不能留完,酒足飯飽后要辭別時,主家照例是要給你留下一包帶回的。我那時就想,似這樣的兩包果子背來背去的,趕走完了親戚,果包早不成樣子了。這有什么意思呢?年下來回走動的意思,不就是相互的串串,在一起聚聚歡樂歡樂嗎?你來我往的就背著那點(diǎn)東西,還不如不背呢。我曾把我的這想法說與我的要好同學(xué)聽,他們也覺得我說的不錯。但終歸并沒有真正的實(shí)行。原因是:畢竟有禮物拿著,比空著手的好看些。
帶禮物最重的要數(shù)閨女給娘拜年了。我記得十來歲時每當(dāng)我給姥姥去拜年,娘就讓挎上頭天晚上就裝好東西的大馬籃子(一種竹編的橢圓狀的籃子,平時常用于淘曬糧食。),另外再用書包背上幾包果子。這大馬籃子下面裝的是十來個蒸饃,四斤紅糖,上面再擺上幾大把馓子,然后用一塊紅布蓋上。不用說,這大籃子里東西是專給姥姥吃的了。那幾包果子是為到三個舅舅家準(zhǔn)備的。娘給姥姥準(zhǔn)備的禮物是我小時候的印象里拜年時帶的最貴重的禮物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走親串朋以外,還有給自家爺們拜年。我小的時候,每年的年初一一吃過早飯,父親便會催著俺弟兄仨去給宗家門里的各位長輩的去拜年。這差使實(shí)在沒勁。無奈被父親逼著,不去不行,只好硬著頭皮先到放有祖宗牌位的二爹家的牌位前先磕了頭,便開始從爺字輩的,依次到大爹、二爹、三爹、二叔、四叔、五叔的挨家走上一遍。不外乎說一聲:XX,給你拜年吧。對方回了聲:免啦免啦。之后每家都照例端出馓子、麻葉子什么的讓著吃。對口味的,就捏他兩個嘗嘗,不對口味的,說聲不了,扭頭便走。趕到各家跑了一遍,這才算完成任務(wù)。年年如此。實(shí)在覺著沒多大意思。但有爹逼著,不得不如此。直到成家后,這禮節(jié)才免去。至此以后,這種形勢主義的做法也就沒人再做了。只有碰到面上時,附帶應(yīng)承兩句完事。
于今想來,拜年的禮節(jié)到什么時候都是免除不了的。因?yàn)椋吘贵w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好風(fēng)尚,維系著親朋好友間的親密關(guān)系。禮物倒在其次。有時,一句溫暖的問候,會讓人感念一生的。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3368/
拜年的評論 (共 5 條)
- 墨白 審核通過并說 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