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羲之對話

從小到大,總是聽身邊的人說起王羲之的書法,對其名也早有所耳聞。想必只有內(nèi)心真正沉靜的人才寫得出這般脫俗的書法吧!但真正第一次與王羲之對話,還得是這篇《蘭亭集序》了。
這次蘭亭集會,占盡了良辰、美景、賞心、人和、樂事。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足以讓腦海中浮現(xiàn)當時的畫面。與自然的融洽,游玩的樂趣,讓人解開心靈的枷鎖?;貧w自然的本質(zhì)美,長嘆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其間對人生的感悟更是讓我豁然開朗。人生苦短,人的欲望總在得到與倦怠中來回搖擺,在這搖擺的指縫間,時間飛過。俯仰之間生命總會有盡頭。古往今來,多少昔人有同感,但都逃離不出生命的輪回。便縱有萬般的無奈,有待于何人說!人生就是這樣固定不變的,那我們就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對生命做另一種詮釋。
蘇軾的一生輾轉(zhuǎn)反側(cè),先后被貶杭州、黃州、惠州、儋州、最后死在海南回京的路上。在外人看來他終其一生是痛苦煎熬不幸的。但他卻不這樣想,被貶杭州時,他"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北毁H黃州時,他“長江繞郭知魚美,如竹連山覺筍香?!北毁H惠州時,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臨南人?!本瓦B被貶儋州時,他也“九死蠻荒無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边@是何等的曠達。他有利于山水、人文、風俗間不被外人所擾,他只為感受自己生命中的樂趣,感動上天給予他的生命時鐘,就算是時鐘停止轉(zhuǎn)動了,他也曠達的過完一生。蘇軾是這樣詮釋他自己的一生的。其間也寫下了許多名詩,讓后人有感于斯詩,與王羲之同感人生。
也不光蘇軾的曠達,陶淵明也可謂平淡之人,絲毫不與外世相爭。潘岳做清哀悼亡之詩,庾信作悔過之詩,郭璞作悲詩,但陶淵明不為詩,只寫其胸中之妙耳。他是一個真正用心去感受生命的人。他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這種作風,就叫作“任真”。
縱觀古今,也有一大群王羲之這樣的人。曠達、淡泊、放浪形骸之外。全身心的去感受生命,去玩味生活。盡自己的力量嘗試著為生命留下點什么。。
與王羲之的對話過程中,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至今為止,又為自己的生命做過點什么,是否該靜下心來,好好體會一下生命的美好,身處城市的羈絆,是否也游歷于自然,感覺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江南春雨的滋潤,細聽湖湘稚兒的夜哭,西湖河畔的喃語。
與王羲之對話,感之于懷,嗚呼,感慨萬分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5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