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
佛緣
文?紅山飛雪
那天,到達輔導點的時候,天色已經(jīng)很晚。在辦公室的門口,我看見了一塊烏黑的石頭,和它放在一起的,還有幾塊石頭,很普通。唯有它,顏色很特別,通體烏黑,沒有一點雜質。
進了屋子,隨口問了一句:“門口那是一塊什么石頭,顏色那么特別?”輔導點的老師說:“那是一塊‘烏金石’,質地細膩卻不十分堅硬,當?shù)孛耖g的藝人們用來雕刻佛像之類的”。我沒有再往下問,輔導點的老師催著出去吃飯,此事便放下了。
對于佛教,我知之甚少。只是對一些流傳較廣的蘊含人生哲理的佛教經(jīng)典有些了解,于佛像卻不曾有過任何的興趣。特別是那些用來供奉祭祀的陶制的佛像,總覺得每一尊佛像雕塑的手法都是那么拙劣,雕像形體的比例、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又顯得失調和呆板,拿來擺放在醒目的位置用繚繞的香火來供奉,似乎有失莊重,更缺乏美感。所以從來不大喜歡。更因為對于那些供奉的儀式不懂,不敢過于親近,怕褻瀆了神靈。
曾經(jīng)偶見一尊制作手法上乘,可以肯定出自名家之手的佛像作品,才釋然,原來名家手下的佛像是如此這般,就油然而生敬畏之情。那雕刻手法之細膩,線條之流暢生動,人物神態(tài)之端莊慈祥,那雍容華貴而不失塵世間的親和,讓人過目難忘。因為藝術之美,因為佛像的端莊典雅,因為佛學的博大精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不知是喝酒的緣故,還是對那塊烏黑的石頭念念難忘,那塊躺在辦公室門口的石頭,竟然走進了我的夢里。而且,那是被雕成了一尊佛像的石頭。夢中那尊用烏金石雕成的佛像,似乎在我的夢里不知出現(xiàn)了多少次,是那么熟悉,那么親近。那佛半臥著,綻開一臉燦爛的笑容,像一朵盛開的蓮。衣衫敞開,大肚袒露在外面,一膝平臥,藏在衣衫的褶皺里。一膝豎著,一手搭在膝蓋上,手捻一串佛珠,佛珠由手中垂下來,遮住了直立的右足。佛珠粒粒,清晰可數(shù)。這不就是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寫意嗎?
一縷陽光透過窗簾射進來,照在睡意朦朧的眼睛上。睜開雙眼,才恍然,此身尚在睡夢之中。那夢中的佛像,尚存于朦朧的意念中。或許,是心中的佛給我以某種暗示;或許,我與辦公室門口那塊石頭有緣;或許,我與佛終究有著不解之緣,借這塊烏黑的石頭,了那一段,前世的,或者是今生的因緣。
早早的,學員們就坐滿了一個偌大的教室。對著那一雙雙疑惑的眼睛,我一邊滔滔地解說著《詩經(jīng)》的賦比興,一邊在心中想著那塊躺在辦公室門口的烏金石,和石頭里隱藏著的那尊大肚彌勒佛。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夢中的情形是佛的暗示,是我曾經(jīng)與佛有著一段難解的緣。或是前世的,或是今生的。
終于結束了一堂關于文學,關于“詩經(jīng)”的輔導課,匆匆回到辦公室,迫不及待地開口索要那塊烏金石。輔導點的老師笑了,他們望著我說道:“剛剛我們還在議論,你怎么會錯過這一段‘石緣’呢?”
按照冥冥之中佛的旨意,我用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將夢中所見再現(xiàn)于石頭之上。用一行蠅頭小楷,在佛像的底座鐫刻那幅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似乎有點珠聯(lián)璧合的味道。雖然只是業(yè)余的手法,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鐫刻一尊佛像,豈不是一段難得的緣嗎?一尊佛像放置案頭,不是為了供奉,只是作為藝術品來觀賞;沒有香煙繚繞,只有書籍陪伴。不知佛祖會不會怪罪。
兩位老同學來訪,見到案頭的佛像,那位經(jīng)商的同學眼睛就發(fā)了光,一把抓過那佛像,摩挲著,贊嘆有聲,連連道:“好東西,好東西。質地好,模樣好”。一邊用眼睛瞄著我。明白他的心意,我卻不吱聲。另一位同學知我頗深,對他說:“算了吧你,你一腦子的銅臭,你看看那佛像,有一點世俗的味道嗎?你拿回去,擺上一盤子水果,燒上一炷香,弄得烏煙瘴氣,不怕佛祖怪罪?”那同學只得把佛像放回,皺著眉,搖著頭:“也是呵,這佛與其他的佛是有些不一樣啊,算了,咱別燒錯了香,惹得佛祖怪罪。”做作揖狀,連連“阿彌陀佛”。
年輕的時候,對于宗教或者迷信,我統(tǒng)統(tǒng)不屑一顧,認為無論信奉宗教還是沉湎于迷信,都是麻痹自己,愚弄別人。經(jīng)歷了許多生離死別,遭遇了種種生活坎坷之后,漸漸將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歸結為命運,漸漸對一些佛教經(jīng)典有所感悟,會將生活中無法排遣的,無法解釋的種種疑惑,向佛教尋求答案。
世上的確有很多事情是講究緣分的,有緣終究會有必然的一遇,無緣即便千百次擦肩而過,也不會有任何的收獲。所以佛說:“隨心,隨緣,隨性?!睆恼軐W的角度講,該發(fā)生的,一定會在那個時候,那個地點發(fā)生,無法回避,也不能強求。就如那塊石頭,它一定會在那個時候,那個地點等待我去發(fā)現(xiàn)。而那塊石頭一定會在我的手里,被雕刻成一尊佛像。這就是所謂的因緣,無法避免也無法強求的緣。所以佛又說“算命不如認命?!?/p>
許多人在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風風雨雨的時候,洞察了世上的酸甜苦辣,就會逐漸認同了佛教的“因緣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佛有著不解之緣,何時與佛結緣,以何種方式去結緣,全在于一個人的“悟”或“緣”了。
因為一塊石頭,我與佛結了一段緣,也許是前世的注定。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5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