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餐桌
李文旺
三十年前,父親的餐桌常常有十幾個人吃飯,那個熱鬧,那個其樂融融,給父親帶來多少樂趣,二十年前,父親的餐桌只有三個人吃飯,哥哥一家六口人已經(jīng)分開另吃了,兩個姐姐也已經(jīng)成家多年了,我也剛剛成家了,妹妹 雖然成家,可是常?;丶遗?a target="_blank">父母吃飯。六年前,父親的餐桌就剩下他一個人了。母親走了,父親的餐桌就剩下他一個人了。雖然,他常常被接到幾個子女家吃飯,可是,父親的餐桌仍然是一個人。因為他吃飯?zhí)?,別人為了讓他同步,起碼要讓他提前二十分鐘吃飯。
于是父親的餐桌是那樣的孤獨和無聊,父親有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嘆氣。我也難免為他感傷。后來,我不再感傷了,我覺得,父親的餐桌其實是應該快活的。為什么呢?因為,父親已經(jīng)足足九十歲了,還能夠在餐桌上吃著他喜歡的飯菜,干嘛還要嘆氣呢?多少像他這年齡的人已經(jīng)不在了,甚至七八十歲就離開這世界的也不少??墒?,父親還是快樂不起來,可見他不是因為壽命不高。是啊,人對于世界的看法都是因人而異的,同樣的生活,有人覺著很充實很快樂,可是有人卻覺得無聊和寂寞,甚至,還有人覺得痛苦。所以,我突然想起了“情由心生”這句話來。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快樂與否除了和物質(zhì)生活有關,和自己是否樂觀也有很大關系。樂觀的人,比如司馬遷,比如方志敏,呆在監(jiān)獄里還能寫出千古名篇。不樂觀的人,比如,林彪,當上了黨的副主席仍然人心不足蛇吞象,異想天開地相當主席,可是,他的才能,特別是他的德性又無法和毛主席相比,所以,不樂觀的人往往過得很不舒服。父親的餐桌本來常常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因為父親算是比較樂觀的,至少不會像現(xiàn)在這么悲觀。
于是,我就依樣畫葫蘆,像父親對小時候的我一樣,經(jīng)常和他說過去他如何如何,哪有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啊。我甚至講他小時候的事情,那顯然是父親講給我聽的??墒?,我的這些話對于父親一點作用也沒有。我慢慢地知道了,父親偶然嘆氣,并不是說生活不如以前,而是說陪伴他的人少了,或者說他身邊沒有以前熱鬧了。怪不得我怎么和他作新舊對比都無濟于事,原來,再老的人也是需要熱鬧的,甚至越老越需要熱鬧。
于是,我常常會在父親走到餐桌的時候,給他打開電腦,讓他聽聽《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之類,盡管,父親已經(jīng)想不起來許多情節(jié),可是,聽著京劇的鑼鼓家伙響起來,父親的餐桌馬上換了一種氣氛,他吃著吃著飯,居然還會用筷子頭敲敲桌沿,我終于找出了父親高興與不高興的原因。
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老年社會了,老年人的問題越來越被提上我們這個社會的議事日程,這其實是老年人的幸福。所以,我覺得,我研究父親的餐桌多少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愿天下的老年人都幸福安康。(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5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