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游記

丹霞山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zhì)地貌自然保護區(qū),它位于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廣東省仁化縣境內(nèi),距韶關(guān)市45公里,是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大約在六千萬年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湖泊,后來,地殼抬升,湖水流走,湖底露出,經(jīng)流水切割,逐漸形成寶塔狀的懸崖峭壁、峰林石柱等自然奇觀,方圓28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巖構(gòu)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zhì)學(xué)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低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郁,淡雅清靜,風(fēng)塵不染;錦江秀水,竹樹婆娑,滿江風(fēng)物,一脈柔情,丹霞山正是以其雄、險、奇、秀、幽五大特色和獨到的人文景觀而名聞天下,吸引著無數(shù)海內(nèi)外游客紛至沓來。
2006年春節(jié),我們有幸游覽了丹霞山。我們從東莞出發(fā),在悠揚的長笛音樂聲中憑窗遠眺,遠山近樹像全景大屏幕般一路展開:公路兩旁,聳立著兩排高大挺拔的白楊樹,在晨風(fēng)的吹拂下,滿樹的葉子婆娑起舞、盡情地舞動著一路蔥蘢的綠色;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帶著丹霞地貌特有的形狀和顏色,不時地牽動著我們的視線,時不時地,能讓你驚喜地看到路邊忽然冒出一叢兩叢粉紅或白色的木棉花兒,不久,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頓時,天地間的景與物便籠罩在一片金光里了。
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到達了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的丹霞山。小車剛拐進大門,抬頭便望見大門上方雕刻著的兩個金色大字——丹霞,在其左下方赫然寫著“中國紅石公園”六個紅色醒目大字。再往前開,卻見游人如織,小車如梭,密密匝匝地把整個入口圍個水泄不通。我們的小車費了好大的周折和靜靜地等待之后,才緩緩駛?cè)氲は忌酱箝T。
陽元山探奇
大約十分鐘后,我們到了一個幽靜的山谷地帶,一看路標(biāo),知道這里就是陽元山了。我們一行四人行過一座石橋,跟隨著如潮的人流,一齊朝陽元山景區(qū)走去。我們?yōu)楸茑须s,便選了左邊的石階小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把陽元山緊緊地環(huán)住,旁邊的大樹對著河水照鏡子,向人們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無限嫵媚。
我們走在林間小路上,微風(fēng)時不時愛憐地撫摸著我們的臉龐。在崎嶇的山路上,看到蹲在路邊叫賣的大人與小孩,他們在地攤子上擺滿了丹霞山的地圖和照片,旁邊還有一些漂亮的小果子,看著許多游客都在爭先恐后地購買,我們也買來嘗之,味極甘甜。從游客們口中得知,那種果子叫做百果香。(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路上優(yōu)哉優(yōu)哉,緩步前行。途中有一匯元池,水清見底,倒映青山,也是一處美妙景致。繼續(xù)穿林踏石而行,雨卻下得大了些,卻正和了東坡居士的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行至半山腰時,猛一抬頭,一塊天然奇石便直撲眼底,我知道,這便是天下第一奇石——陽元石了。陽元山游覽區(qū)與長老峰游覽區(qū)隔河相望,因有天下奇景陽元石而得名,而眼前這塊奇石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的陽元石,民間俗稱為祖石、求子石,也叫男人石。它身高為28米,直徑7米,由于風(fēng)化作用,30萬年以前即從石墻上分離出來,形成了今天的形態(tài)。因其形態(tài)逼真,有詩贊曰:“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我們都被眼前這塊天然奇石所吸引,口中無不發(fā)出嘖嘖的贊嘆之聲,無不驚嘆于大自然竟然會有這般鬼斧神工的杰作。
路上又有一向上的岔路,是去拜陽臺的,顧名思義,是個參拜觀賞陽元石的去處。它其實就是一處平地,正好對著那個“陽元石”,地上用石頭排起八卦的樣子,取名拜陽臺。據(jù)說,拜拜陽元石,欲男得男,欲女得女。
幾道蜿蜒起伏,到了一個向上的鐵梯之下。它是陽元山的南坡,它上部分傾斜,石階鑿于崖縫間,大部分路段坡度皆為九十度,十分險要,摧人膽顫,是景內(nèi)最險要的的登山路段。有詩形容曰:“絕壁當(dāng)千仞,危崖一線開”。我們略作修整,向上攀去,臺階很窄,上面有時還會布滿青苔,很滑。原以為只有一小段的險路,誰想愈向上攀,卻愈覺得石階難行,高低深淺,參差不齊,道路愈窄,而且必要手扶鐵欄,方能攀登。攀到一半,已完全是靠著石壁挪動,此時眼前已沒有樹木遮擋,才能看出此路原來緊貼石壁向上,依著石壁蜿蜒鑿石成路,最窄處,僅可容一人之身。立于棧道,向上仰視,壁立萬仞,俯視腳下,千尺深淵,對面綠林莽莽,山花燦爛,遠望奇石怪峰,云霧蒸騰,心驚之余,又不免醉心于懸崖勝景。如果不看遠處,還真就不知道我們爬了有多高。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道路修的曲徑通幽,周圍不是峭壁,就是山谷,要不就是茂密的植被,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就這么局促在一個小空間里,但是一拐彎,就是另一番天地,讓人覺得很有走下去的欲望。
一番辛苦,攀過這條棧道,已是汗水全身半濕,恰在棧道口處,遇一賣水的中年人,于是趁機休息,與他攀談起來。據(jù)他講,此山的勝景,原來就以此棧道為最佳,行走棧道,流云過崖,它的險和美,都足以動人心魄。
在陽元山頂有一亭,名“嘉遁亭”,臨崖而立,心曠神怡??唇榻B,是取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成名,佳者,好也,遁者,回轉(zhuǎn)行也。意思是說此處賞景,是絕佳之地,不過游人不可過分留戀,應(yīng)是見好就收,凡事不要太過,方才合乎天理。我們不免就此亭名而行其意,稍賞風(fēng)景,便向另一面下山之路而去。
下山路上,也有游人對面而來,看來他們與我們的路線相反,是要自云崖棧道而下山了。不久,一塊巨石立于眼前,石旁的路徑還有城墻留存,這里就是細美寨了。據(jù)史料記載,細美寨建于明代,后來清代一富紳為避戰(zhàn)亂,舉家移居于此,重又開路建墻,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穿過一道小小的寨門,眼前的景色不禁又讓人神情一振。原來出入寨子的道路,完全在石山的石脊上開鑿出來,寬不過1米多,上下通長百米左右,絕似我們陜西華山的千尺幢。立于上端下望,下端盡頭,又有一塊巨石,似是這山寨的門樓,再向前又是茫茫青山,似巨龍般延向遠方,不見首尾,我們恰似站在這綠色巨龍的脊背之上。不僅雄心大動: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古人云,“飛鳥回翔不敢度”,下了九九天梯,一路便是直直的向下石階。到得山下,站在玄機臺回頭一望,剛剛登過的山,原來是整個的一塊巨型大石,這邊的石壁,寸草不生,平整如壁,色澤略紅,像是一道遠古的大幕,正向游人展示歲月的滄桑。
長老峰觀雄
從陽元山景區(qū)下來,已是下午六點多了,正是晚餐時間,我們打算在一家農(nóng)家公寓里住宿下來。從隔壁農(nóng)家菜館吃飯出來回房休息,遇見房東很盛情,聽說我們一行來自東莞,特意拿出自產(chǎn)橘子讓我們吃,還泡上一壺?zé)岵杷蛠矸块g,還真讓我們感動不已呢!
那一晚,我們睡得真香。
休息一夜,今日的行程,我們便朝丹霞山主山——長老峰游覽區(qū)出發(fā)。
丹霞山主山,由長老峰,海螺峰和寶珠峰三個連體山峰組成,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為錦石巖景層,有錦石巖石窟寺,夢覺觀、通天巖,百長峽和最典型的赤壁丹崖景觀。中層為別傳寺、福音峽、雙池碧荷以及鴛鴦樹等景點。上至頂層有十幾處景點,是登高遠望,縱纜丹霞秀色,晨觀日處、昏賞晚霞的大好去處。
我們那天是經(jīng)紅巖索道站乘坐纜車上的寶珠峰,到丹霞山觀日出,一般說來,夏末和秋冬季節(jié)來最為適宜。如果是前一天下午雨過天晴,第二天薄霧繚繞,那正是觀日出難得的好天氣。黎明時分,人站在鴕石上,遙望旭日東升,如金輪火球,旋起旋落,忽沉忽浮,歷經(jīng)兩三次后才緩緩升起,似有水珠落下來的痕跡,在群峰的簇擁、襯托下,真是“壯觀無殊泰岱,奇美不讓黃山”?。。?/p>
登上山頂,整個人好像剛從水里爬上來一般――渾身衣衫被汗水浸透。此時,吹著山風(fēng)觀看無敵山景,領(lǐng)略“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的詩情畫意,疲勞頓消!方圓百里的丹霞全貌盡收眼底,眼前一片綠色的海,巍然聳立在綠海里的奇峰異石,構(gòu)成了一道道生動奇異的自然景觀?!坝衽?dāng)r江”、“赤柱擎天”、“群象過?!薄ⅰ袄暇凡琛?、“僧人送客”、“童子拜觀音”等惟妙惟肖的大自然杰作,仿佛正在向游人訴說著一段段動人的傳奇故事。蠟燭峰、僧帽峰、茶壺峰、猴頭峰、娃娃石、望夫石、駝石、饅頭石等奇峰異石形態(tài)逼真,它們一一呈現(xiàn)眼前,讓你看不夠,賞不盡。最為逼真的要數(shù)玉女?dāng)r江石了,只見一位橫臥著的少女,枕著江流,鼻梁俊俏,胸部微挺,酥臂輕柔,玉腿舒展,形象神奇逼真,造型維妙維肖,甚至于頸部間的翡翠玉墜也能看見,堪稱世間一絕,讓人嘆為觀止!
僧帽峰恰似一頂濟公和尚的帽子,傳說這是“阿丹”,玉女?dāng)r江靜臥于錦江河畔,傳說她是“阿霞”。相傳阿丹是山里的樵夫,阿霞是天宮的仙女,有一天仙女下凡來到此地,但見這里群峰擁翠,鳥語花香,覺得此景美過天宮,駐足不返,正當(dāng)她欣賞美景時刻,巧遇阿丹,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后來結(jié)為夫妻,過著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由于阿霞是仙女,時間久了被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她私自下凡,違反天規(guī),并命天兵天將將她捉拿回庭,從此兩人分離,天上一天,人間三年,阿丹一籌莫展,遂削發(fā)為僧,阿霞也為了重返人間與阿丹團聚,能長相斯守,偷偷的拿了王母娘娘的法寶火葫蘆,離開天庭回到丹霞,見阿丹已削發(fā)為僧,便傷心痛哭,阿丹見到阿霞如夢初醒,夫妻相見,百感交集,這時王母娘娘的的天兵到了,阿霞為抵抗追兵拿出了葫蘆,拔開蓋子,神火噴出,把丹霞燒成火紅一片,這時王母娘娘拿出水葫蘆對付神火,只見法水從天而降,猛沖過來,阿霞見事危急,便挺身阻擋法水,叫阿丹趕緊離開險地,待阿丹急忙跑到高處時,回頭一看,但見阿霞已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滔滔江水,她已化作石山,阿丹見狀悲痛欲絕,結(jié)果也化作成了現(xiàn)在的僧帽峰,永久相伴了。好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啊,聽著導(dǎo)小姐的講解,我們無不為之動容,長嘆??!真可謂:“思凡玉女臥江關(guān),夏四秋風(fēng)撫鬟顏。一覺遂成千載夢,長留芳愿譽人寰?!?/p>
游完上層景區(qū),一行人繼續(xù)往下走,忽見一巨壁上刻著“紅塵不到”四個幾米高的大字,無須問,佛家凈土就在眼前也。這時,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中層景區(qū)。中層景觀主要有別傳寺。別傳禪寺位于丹霞山長老峰景區(qū)半山腰,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恢復(fù)于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如今暮鼓晨鐘,梵音高揚,祥云繚繞,禪風(fēng)流播。丹霞山與別傳寺交相輝映,古人謂:“風(fēng)過竹林猶見寺,云生錦水更藏山。”別傳寺是丹霞山唯一的佛寺大廟,其規(guī)模之大,可以與南華寺和飛來寺相媲美。
歷經(jīng)滄桑的別傳寺,它背靠長老峰,面對云海,前后相連,左右對稱,集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三圣殿、觀音堂等建筑渾然一體,紅墻黃瓦,斗拱飛檐,一派莊嚴(yán)古樸的景象。在大雄寶殿外廊,分別懸掛著木魚、馨、與兩側(cè)鐘樓的鐘、鼓樓的鼓皆為佛家樂器。值得一提的是,別傳寺鐘內(nèi)的鐘,生鐵鑄成,重一千余斤,鑄于清代康熙元年,是當(dāng)年詹歸和尚開辟丹霞別傳寺時的法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敲之聲音洪亮,可達數(shù)十里外。
別傳寺的大雄寶殿是依巖洞之勢開鑿而成,是這里最大的一個洞穴了。想想這半山絕壁,青燈古佛,絕無人世塵囂,真讓人不禁想終老于此,看煙云散盡,得此生逍遙。立于殿內(nèi),憑欄遠眺,正是眼前萬里江山,山潑黛,水挼蘭,翠相挽,江轉(zhuǎn)峰回,故故招人,權(quán)留此間。
從別傳寺出來沒走多久,便有一條叉道口,只見路標(biāo)上寫著“錦石巖”三個字。于是沿著小路依然前行,不一會兒,在小徑通幽處,只見一座寺廟依山而建,紅墻黑瓦,飛櫞化棟,別有洞天,這便是錦石巖了。錦石巖景觀層,主要景致包括數(shù)十個色澤艷麗、奇形怪狀的巨巖、巨壁和巨洞,其中,最大的錦石巖就好像一座宮殿的大廳,雄偉壯觀。游完此層,就可以初步領(lǐng)略到丹霞地貌的獨特風(fēng)格,也就是“赤壁丹巖”和“沉積多層”的特征。
錦石巖頂接海螺涯,下臨錦江,由千圣巖、祖師巖、伏虎巖和龍王巖四巖組成“宛若殿堂,深邃需洞”,因巖內(nèi)石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tài),故名“錦石巖”。據(jù)《仁化縣志》記載,殘?zhí)莆宕鷷r期,即有佛教居士法云來游,為丹霞的奇洞妙景所感染,遂發(fā)出“半生都在夢里過,今日終始覺清虛”的感嘆,遂將該洞取名為“夢覺關(guān)”。走進洞內(nèi),里邊更是別有一番洞天,只見洞內(nèi)眾佛像羅列,香煙迷漫,游人絡(luò)繹不絕。觀音殿前,一些善男信女正對她虔誠地頂禮膜拜,口中念念有詞,也許在祈求觀音菩薩保佑自己或家人平安無事吧。
在接近內(nèi)緣的頂部及北側(cè)洞壁,有一寬約一米左右并橫過整個后側(cè)洞壁的小型蜂窩狀洞穴帶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狀如磷甲,時隱時現(xiàn),宛如一條巨龍穿插纏繞于巖洞中。此帶被稱為“龍磷片石”,據(jù)說這些龍磷片石的表面皆為藍藻類所蓋,可隨氣溫、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顏色,春季為嫩綠色,夏季為深綠色,秋季為黃綠色,冬季為黃褐色,四時更易,十分罕見,所以又被稱為“變色龍”,它是錦石巖內(nèi)的一大景觀。如今正值春節(jié),我們所看到的龍磷片石就只能是黃褐色的了。
在錦石巖區(qū)內(nèi)還有一大景觀,那就是錦巖飛瀑,它高近200米,集中山頂海螺峰東北坡及寶珠峰西南坡的水流,從錦石巖右側(cè)的涯頂飄灑而下,宛如天馬揚尾,氣勢非凡,甚為奇麗。有詩贊曰:“紫府秢秢峭壁開,凌虛直上九成臺,枯松曉沐靈湫雨,飛瀑霄騰絕澗雷”。
從錦石巖出來,我們沿著山道又向上繼續(xù)爬行,一條叉路把我們帶到了一線天景區(qū)。只見懸崖絕壁間,兩山并立,懸崖相依,兩山相距不過數(shù)尺,遠遠觀看,只見藍天一線自峽中露出,真乃一線天也!更讓人驚奇的是,右邊一石,形如草鞋,據(jù)傳為濟公所遺,仔細看來,還真有些相象呢。
翔龍湖覓幽
從長老峰游覽區(qū)下來,我們沿著階梯往山上攀緣,去往翔龍湖游覽區(qū),之所以去翔龍湖,最主要的是那里有天下第一奇景——陰元石。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天下竟然會如此奇特之事。無獨有偶,在丹霞地貌風(fēng)景中,已經(jīng)有一塊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石的陽元石,已是奇妙之極了,可偏偏還有一塊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陰元石,你能說這不是大自然特別恩賜給丹霞山的瑰寶?更是一種天然的巧合嗎?都說陰陽不分,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而丹霞山的陽元石與陰元石,更是應(yīng)證了這一點。
被稱為天下第一女陰的奇景的陰元石,該石隱藏于深山幽谷之中。1998年才被發(fā)現(xiàn)。石高10.3米,寬4.8米。其形狀、比例、顏色簡直是一具擴大了的女陰解剖模型,人們把這塊造型、比例、顏色都相當(dāng)配稱的景點示為“母親石”、“生命之門”,示為少女的柔情、芳心。面對陰元石,撕下虛偽的面具,撥開羞澀的面紗,我們感嘆它的逼真,感嘆它的淵源,感嘆天公的鬼斧神工。
從陰元石繞過去,一路走下來,所見山高谷深,山崖圍閉,狀基城廊,谷中林木蔥郁,清泉長流,行于林間小道,便會產(chǎn)生一種超脫,隱逸之情,是修身養(yǎng)性,怡然自樂的風(fēng)水寶地。古人云,“古嶙峋跨石臺,幽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臺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終于買到票,上了船,行于錦江之上,微風(fēng)拂過,波光磷磷,百般景物堪圖畫,讓人不禁神思蕩漾,真想融身于此青山碧水間,消此一生!錦江就象玉帶穿行于峰林其中,沿江赤壁倒懸,翠竹夾岸,樹木婆娑,近石倒映,遠山逶迤,田園錦秀,構(gòu)成一幅丹山碧水的立體畫卷。難怪古人有詩曰:“一水浮青壁,千峰競翠微”。
看著沐浴在夕陽下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任思緒飄向遙遠的山巒,心情格外舒暢!只見車窗外秀美的西江水被夕陽染紅,泛起層層漣漪;西江岸邊起伏的群山,在晚霞的輝映下分外妖嬈;山頂飄著縷縷艷麗的彩霞,如夢如幻如歌如詩……一幅精美絕倫的風(fēng)景畫久久地吸引著我的目光、牽動著我的思緒。難忘的丹霞山之行,就這樣在我腦海里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作者簡介:
龐鋒,男,1971年生。陜西禮泉人, 現(xiàn)居廣東。作家,資深媒體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院,從事過期刊編輯、首席記者、報紙評論員等職業(yè)。迄今已發(fā)表各類文學(xué)作品400余篇,137萬字,作品曾多次在國內(nèi)獲獎、評介,散文、詩歌入選30多個版本。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6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