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秋天
楓燃翠湖,半璧江山;
鶴舞云天,山高日遠;
...
秋雨蕭蕭蟬音弱,西風瑟瑟瘦殘荷;
荻花狂舞簫音和 ,南歸雁陣蕩秋歌;
...(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秋,醞釀了一夏的策反,終于竊走了夏的余熱于飛檐走壁間,就這樣,裊裊婷婷的走向你我,讓我們于錯愕間 不禁感嘆:彈指流年!
——題記
是夜,睡得很輕,被一陣窸窸窣窣的秋雨聲驚醒,和衣而起,推窗而望,微涼的清風推窗而入,煞是涼爽,秋雨稀稀落落,萬物沐浴其中,月暈隱隱,天地空濛,少頃,秋雨干凈利落的停了,月光驟然變得澄明,蛐蛐的清唱從四面八方響起,此起彼伏,時斷時續(xù),夜驟然變得靜謐 而幽遠,側望小區(qū)中的鏡湖,月光蕩漾其間,頗有:“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的韻味,早秋依然回蕩著殘夏的味道,只是多了些許微涼.澄清.與高遠罷了,秋來了...
其實,自打從娘胎里爬出來那天起,就從來沒喜歡過秋天,除了令我心醉一生的楓葉,秋對于我來說是:枯殘.蕭索.與悲涼的代名詞。每逢秋日將至,內心深處都會涌上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涼。
不是么,對于太多的人來說秋意味著糾結,有人看到了絢爛的楓葉,有人看到了夏日的殘荷;有人看到了秋天落日的壯美,有人看到了生命的凋亡;有人看到了澄明而高遠的天空,有人聽到了南歸雁陣凄婉的歌聲;有人看到了田間翻卷的麥浪.有人看到了隨風亂舞的枯枝殘葉;有人嗅到了醉人的果香,有人看到了豐收后萬物赤裸裸的剝脫,天地一派寂寞與悲涼...所以有的人說秋日靜美,有人說秋日凄美;有人說秋天代表著成熟.深沉.豐富.高遠.智慧.浩蕩.寧靜.空曠...;有人說秋天代表著蕭索.悲涼.頹廢.枯殘.寂寞.預示著順應天命,預示著離殤甚至預示著死亡...于是乎,秋頗有爭議的流淌于在文人墨客的筆端,或是清詞麗句,或是凄婉詩篇,或是離愁別恨,或是人生感言,不管人們怎樣將秋置于風口浪尖,它始終以低調靜默!
帶著對于秋抵觸的情懷靜渡了太多的流年,這個秋日將至的日子里,突然有一個熱切的愿望;想在一個山清水秀的樹林里,搭建一個暖暖的木屋,四周楓葉與梧桐環(huán)抱,鳥鳴與流水相間,在某個暖暖的午后,在某個閑暇時分,靜靜的趴在木窗前,近距離的體味秋之色,秋之味,秋之聲,秋的姿態(tài),秋的意境,秋的氣魄,體味秋心,靜觀秋如蝶般的蛻變。該是多么愜意的人生...我想偉大的思想家.作家—— 梭羅寧愿離開喧囂的都市離群索居于山林兩年之久,在瓦爾登湖寫出驚世駭俗的詩篇,撼心動腹的哲理,該歸功于自然,那么最有韻味的秋天該在曠野.該在鄉(xiāng)間,依稀記得很多年前與姐姐和兒子奔赴鄉(xiāng)間舅舅家,那里的秋天該是最美最有韻味的秋天!
舅舅家門前的小河呦,比夏日清瘦了許多,卻一改夏日的渾濁,多了些清澈與清亮,河底的石子粒??蓴?shù),色澤鮮明而通透,腳趾過處感覺一絲滑涼,臨溪而立,頓覺思想中存在一切雜念都有羞愧之感。舅舅家屋后的大山,綠得深沉,好像在為秋日葉片的凋零亡做好一切準備,院門內聞聲躥出的狗狗,一改夏日里伸著舌頭靜臥于樹蔭下的慵懶之態(tài),吠聲清亮,精神抖擻,干勁十足。院門洞開,平日寬敞的院落里金黃的玉米堆積如山,兒子興奮不已,縱身一躍,四腳朝天,任憑烈日肆意的暴曬,盡享秋日的火辣辣的熱情。未進院門我們便加入豐收的大軍。沿途,拖拉機.牛車.馬車滿載豐收的農(nóng)作物來回穿梭,農(nóng)民們黝黑透著紅潤的臉上個個綻放出平日里難得一見的奢侈的笑容,一條大河橫臥于原野間,每逢秋夏相接時河水稍稍變淺但更加澄清,在秋日的艷陽下溫暖而通透,牛車軋過后蕩起朵朵清亮的水花,河岸邊是一望無際的熟透的農(nóng)作物,麥浪翻滾,谷物金黃,可愛的玉米在紅彤彤的日腳下愈發(fā)顯得飽滿。為了近距離的讓我們感知秋日的甘甜,舅舅趕著牛車直奔遠處的果樹園,果園里簡直就是個色彩繽紛的調色板,紅彤彤的蘋果,金黃的梨兒,黃里透紅的沙果,紫水晶般的葡萄....掛滿樹梢,就單單梨兒就有十余種,花蓋梨,南國梨,桉梨,香酥梨,白梨,鴨梨,蘋果梨...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味道,遍地落地果無人拾撿,只要你愿意,遍地的果實隨手可得,這里的水果好像與金錢無關...各種水果匯成一種難以形容的果香沁人心脾。累了一天了,躺在牛車上遙望家家戶戶的炊煙,聞著濃濃的玉米香,一種疲乏與饑餓感油然而生,秋日落陽的余暉如此的曼妙,已把每個平平常常的草房映射得如此溫馨,夾雜著秋日特有的清爽。這里的早秋美在成熟的農(nóng)作物,美在快樂的豐收,沒有人悲秋,也沒有時間悲秋,沒有理由悲秋,更不愿再去悲秋。若說早秋的精神——翠綠與金黃相混,悲傷與喜悅相雜,希望與回憶相間,恐怕只適用于城市的鋼筋水泥間。
隨著豐收的結束,秋雨一場涼似一場,秋風一陣緊是一陣,農(nóng)民臉上豐收的喜悅已被安逸與悠閑所取代 ,遠山的樹葉逐漸變黃,變紅,紅黃相間,飄零,最后被一夜的冷風吹得漫天飛舞,在清澈的河水里無助地打著轉,幾天時間里,遠山便赤裸裸地佇立于蒼茫高遠的天地間,紅彤彤的日腳漸趨晦暗,房屋的影子被拉得瘦長,夕陽下裊裊升起的炊煙,愈加安逸也愈加孤單,田野里的枯枝敗葉隨冷風飛舞恰似訴說著曾經(jīng)蔥蘢茂盛的從前,碩鼠忙著儲備糧食,瑟縮著頭,徘徊在曠野與屋舍間,人們的衣物漸漸增厚,衣服漸漸收緊,腳步愈來愈急,沒有人愿意無事行走在室外。也更不愿意再去探訪夏日里曾給糧食供水的水庫了,而此時的水庫卻是鄉(xiāng)下最壯美.最蒼涼的風景,為了一睹這蒼涼中的壯美我們曾步行數(shù)公里一睹風采。通往水庫的必經(jīng)之路已經(jīng)荒無人煙,雨季泄洪時傳得甚遠的獅吼聲也蕩然無存,只留下那巨大的閘門和兩側光禿禿的樹木肅然而立,夏日里漫山的昆蟲和小動物已不知去向,也許來年它們休眠了,也許已結束了短暫的生命,不覺讓人心生悲涼,曲折繞行數(shù)百米登上了近百級臺階后,眼前豁然開朗,群山環(huán)抱中的水庫如鑲嵌其中的一塊湛藍的寶石,藍的深沉,藍得耀眼,群山.蒼穹.云朵倒映其中,微風蕩起漣漪,倍感靜謐。天空澄明而高遠,幾道淡淡的云絲,安逸的飄蕩其間,不時傳來聲聲清脆的雁鳴,蒼穹中閃過一排整齊的雁陣,這一瞬間,心靈被空曠.遼遠蕩滌,也間雜些許凄婉。此時,若正值送別,會譜一曲哀婉的離歌;若是久富閑情,定能醞釀出一副亮麗的詩篇,若是胸懷壯志,揮毫潑墨間《東臨碣石》便會映于素箋??傊?,在這里可以用一切描繪晚秋的詞語來賦予它:高遠.蒼茫.蕭索.深沉而靜美...
秋,如人生的三部曲。早秋如青春,快樂而與青澀間雜;中秋如中年,經(jīng)歷豐富也承載著生命如蝶般的脫變 ;晚秋如晚年,成熟.厚重.寧靜和溢滿藹然可親的智慧.卻也流露出夕陽西下的壯美的傷感!
秋之色 ,在于天,明凈而高遠,在于葉,絢麗而善變,零落也帶著凄美的傷感;秋之聲,在于早秋的蟲唱,在于夜打殘荷的零落的雨聲,在于澄明天空中雁歌的凄婉;秋之味,在于赤裸裸地萬物,在于凄涼的秋風中枯枝殘葉漫天的旋轉;秋之氣韻在放白而浩蕩的蘆花;天地間處處佇立著蕩滌靈魂的秋的姿態(tài)!
對于秋的感懷莫過于日本的豐島與志雄,他在《秋的氣魄》一文中這樣寫道 :“提起秋,人們會馬上聯(lián)想到紅葉,而紅葉與秋的本質相去甚遠,紅葉.金黃的農(nóng)作物.紅彤彤的日腳,該屬于殘暑,落葉才是秋之物...半經(jīng)霜打枯的田野的草葉,才涂抹著秋的氣韻,...必須基于秋是寂寞的.赤裸裸的.靜謐.澄明而剝脫的世界,秋才是可贊美的,一切卑俗之情,原原本本的為人的靈魂所收容”。秋的氣魄在這里得到明示也得到升華!
其實對于秋的感懷因人而異,因境遇而有所不同,境由心生,落于筆端才各有所易。
記得郁達夫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里曾說:有些批評家說 “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痹~語之偏激可見一斑。也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吧,也許他們只看了歐陽修的《秋聲賦》就一錘定音了吧。不過這《秋聲賦》卻是太多人的真情實感,也確實把秋描寫的凄凄慘慘,歐陽子曰:“蓋夫秋之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散: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此文看后令人贊嘆也令人心寒!不過劉禹錫在面對秋之蒼穹時,卻抒發(fā)了如此胸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焙脗€優(yōu)美而浪漫的筆調,好個寬廣而開闊的胸懷,好個瀟灑而飄逸的氣魄!看了這段文字,批評家們會有怎樣的感懷?
其實,對秋之感沒有對錯之分,僅在境遇 .在心境.在胸懷.秋之魂在于心,日光傾城未必暖,風掃秋葉未必寒;心暖則世界暖,心寒則世界寒!
光陰易老,時間無岸,而秋日依然...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6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