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廣州印象之一百二十八
嶺南時興牌坊,在應該是院門的地方,都聳立著一座高高的牌坊。與他處純表地名的牌坊相比,黃花崗的牌坊并不高大,但很樸實厚重,而且沒有涂上花花綠綠的油漆,只是一片沉重的灰石色,加上描黃的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顯得簡約璞真。辛亥革命紀念日的前夕,我拜謁了七十二烈士墓。在黃花如海的園林里,我莊嚴肅穆地佇立于墓碑亭前,仰望著獻石堆頂上屹立的自由女神像,無限感慨。多少人拋妻別子流血犧牲建立的政權(quán),僅存世短短的三十八個春秋就完蛋了。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朝代來看,只比短命的隋朝多活一年。
然而,它不是朝代,是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的重要性遠邁隋朝,直逼秦代。今天我們還沒有擺脫政治帶來的偏見,還不能公允的給它以恰如其分的評價,但總有一天,它會得到自己應有的地位。在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之后,幾代秦王變法革新發(fā)憤圖強,到始皇時一舉統(tǒng)一了春秋以來禮樂崩潰諸國混戰(zhàn)的華夏。民國不遑他讓,一舉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使共和民主平等自由獨立的思想深入人心。這個話題很長,就此打住。
辛亥年三月二十九的廣州舉事,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預演。這種預演多達十幾次,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山先生的革命布局,是在帝國的邊遠之地奪得一塊根據(jù)地,最好是一兩個省,徐圖內(nèi)地,最終兵發(fā)北京,達到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目的。所以,他的目光總是盯著沿海沿邊,辛辛苦苦在全球華人華僑中化緣來的經(jīng)費,舍不得撥出零星半點給內(nèi)地省份,以發(fā)展同盟會,伺機起義。沿海沿邊清廷統(tǒng)治基礎(chǔ)薄弱,從云南到福建,都在中山先生的視野內(nèi),而對內(nèi)陸省份,暫時還顧及不到。情節(jié)規(guī)劃得很好,卻總是曲高和寡。二十多年奔走呼號,屢戰(zhàn)屢敗,累敗累戰(zhàn)。在這一次的失敗之后,仿佛把成功推得更加遙遠了。
預演畢竟不是公演,二者之間的距離太長了,長到變數(shù)比情節(jié)還要復雜,任何一個極小的因素介入,都有可能引發(fā)出蝴蝶效應,造成不可知的結(jié)果。武昌起義前后,革命終于脫離了革命家的掌控,以另外的情節(jié)上演了。主題沒有改變,中心思想還是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但劇情變了,主角變了,千百年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第一次主宰了歷史的進程。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真正的得到了體現(xiàn)。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場革命的肇始者,其間最大的官銜不過是一個副排長。發(fā)動革命的兩個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只是思想上接受了中山先生的理論,而在組織上,與同盟會沒有絲毫的瓜葛,也不可能接受海外的任何捐款。革命的發(fā)祥地,又是在大多數(shù)革命家所忽視的所忽略的中國腹地,地理位置的中心點武昌。
然而,它勝利了。從全局的觀點來看,這也是全體革命黨人的勝利,不然第一位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歸于中山先生就沒有說服力了。中山先生為革命設(shè)計的情節(jié)也沒有錯,十幾年后他又按這個步驟重演了一遍,他的弟子從海邊的兩廣出發(fā),鯨吞了內(nèi)陸各省,最終埋葬了北京政府。他的另外一個繼承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連一兩個省的根據(jù)地也不奢望,干脆把根據(jù)地設(shè)在貧窮落后的農(nóng)村。只等力量發(fā)展壯大之后,照單逐個接收城市。
那些新軍里的小人物改寫了驚天動地的歷史,卻把握不了航行的方向。為了革命成功,他們逼出了還是敵人的黎元洪充當領(lǐng)導人。并且在起義領(lǐng)導機關(guān)里,他們的身影也逐漸淡出了。首義功臣的耀眼光環(huán),也掩蓋不了大多數(shù)人今后的窮愁潦倒。然而,他們是一群高尚的人,不圖名利,默默地為民族的解放獻身。我們的近代史,應該有他們叱咤風云的英雄群像。畢竟,他們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使命,推翻帝制創(chuàng)建民國。認為辛亥革命失敗了的論調(diào),是囿于成見,怎能把建政后沒有完成的任務(wù),說成是革命的先天不足?按照這個邏輯,四九年的革命也不算成功。因為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我們用了比民國存世多一半的時間,還是沒有達到目的。民主只到了村一級,不再上爬,富強只到了省一級,不再下行。(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時間還早,我在墓園內(nèi)緩緩徜徉。先去看了烈士骸骨的收殮者潘達微墓,又漸次參觀了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家和飛行家馮如墓、陸軍上將鄧仲元墓、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墓、被孫中山稱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鴻泰墓等。
參觀途中,我突然想到了一樁趣事,國共兩黨對顏色的崇尚恰恰相反。黃花崗原名紅花崗,辛亥革命成功后,國民黨把紅改成了黃,以紀念革命先烈;湖北有個將軍縣,原名黃安,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暴動地之一,有歌謠為證: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四九年后黃改成紅,也是為了紀念革命先烈。
顏色區(qū)分就真那么重要?紅黃在中國都表示吉利,區(qū)別只是紅色偏向熱烈,黃色偏向尊貴。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9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