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趟著古都的足跡游走

2013-11-19 21:31 作者:鑫夢  | 11條評論 相關(guān)文章 | 我要投稿

丙戌年之交,我們從內(nèi)蒙古來到西安已是中午,沿著昔日輝煌的足跡走進古都——西安,置身于古都歷史文化名城,你會發(fā)現(xiàn)在感受古都輝煌的同時,也會讓人追憶起前人漫長的歷史!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并稱為中國六大古都,歷經(jīng)周、秦、漢、隋、唐等13個王朝。特別是在漢唐時期,西安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唐僧取經(jīng)的起點,交通發(fā)達,人文薈萃,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人口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都會之一。

西安在漢代(公元前2世紀)至明代(14世紀)一直稱為長安。明朝初年改稱西安,延稱至今。走進西安如同走進一座數(shù)千年的歷史博物館,風景名勝盡收眼底。整齊的街道形似棋盤,縱橫有序,保持著白居易筆下“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盛唐遺痕。

大雁塔廣場

在西安大雁塔廣場前聳立著玄奘的銅像,游客們除了在銅像下面照照相外,卻沒有過多的關(guān)注。也許,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沒有玄奘的西行,便不會有這聞名天下的塔。先有僧,后有塔,這便是大雁塔的由來。自然條件的惡劣,路途的遙遠,艱難與險阻的同在,卻依然沒有擋住他求佛取經(jīng)的步伐,他要追求佛家的真理,他要執(zhí)著自己的選擇,孤身一人,遠赴天竺,他寫下了西行的精彩,留下了永遠的佛說。大漠孤煙,他無畏前行,用精神為中華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西游記》將他的故事講述到了今天,當代人也許只知道他的傳說神話,卻沒有去考究歷史真實的他。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jīng)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陳,名袆,出生于洛陽偃師市,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fā),歷經(jīng)艱難抵達天竺。游學(xué)于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jīng)直到圓寂。據(jù)說,玄奘所譯佛經(jīng),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玄奘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例如《西游記》的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為原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大慈恩寺,如果不是西安之行,我并不知道你的揚名,卻是唐高宗李冶為了紀念母親文德皇后而對你進行擴建,卻使你有了發(fā)展的機遇。你將自己深刻地展現(xiàn)在了世人的面前,你拂去了隋朝的塵土,用新生來迎接嶄新的大唐王朝。13個院落,800多間房屋,我沒有去考究,究竟是否是唐原始建筑,還是仿唐建筑,但都是古樸而吸人眼球的。晨鐘暮鼓敲打著你的古韻,那是佛家的講究。而玄奘則理所當然地成了首任的上座主持。只有取得真經(jīng)佛法的他,才有資格坐上國都寺廟主持的位置。大慈恩寺的清凈,才理所當然地成了他譯經(jīng)的好去處。至今,寺里玄奘三藏院里,供奉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銅質(zhì)坐像,殿內(nèi)壁面布滿的玄奘法師生平事跡巨幅壁畫,便是生動的玄奘紀念館,難怪聯(lián)合國的朋友們將這里稱為“當代敦煌”。

大雁塔下,我不知道有多少進士,在你的面前留下了筆墨,雁塔題名,一個歷史的真實,印證著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好處。為了那頂官帽,為了那榮華富貴,多少人跪倒在你的面前,無論多么高傲的人,在你的面前卻失去了高貴,只有最無奈的真實。你的修建卻是因為玄奘大師為了供奉他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如果沒有玄奘的西行,便不會有你千年的綻放。歷年不息的戰(zhàn)火毀掉了寺院,卻沒有讓你受半點傷害,太宗、高宗大唐兩代皇帝將墨寶留在了你的身上,這是歷史的罕有。

那一天,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這些大唐有名的大詩人同登大雁塔,酒興賦詩,在你的身上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更有年僅二十七歲的白居易,也在你的身上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情。文化賦予了你多少靈氣,讓你有了深刻的底蘊。我沒有和游客們一樣,去花錢登上大雁塔,我怕我這個俗世的人,傷害了你的寶貴,我寧愿在塔下將你注視,千年的歷史,讓我熱淚盈眶,可我卻不敢流出,生怕讓你看見了我的脆弱。我想,如果不是大師的執(zhí)著與堅持,便不會有你的存在,便不會有這西安最美麗的風景。一個僧人,在當時的條件下,心中要有怎樣的思想才能有這份難得的堅守?。?/p>

西安城墻

西安城墻環(huán)繞的同心區(qū),呈合圍的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近11.2千米,有城門四座即東長安門,南永寧門,西安定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雖然多數(shù)已在歷史中消失,但現(xiàn)在這座城墻的歷史仍可追溯到隋代,據(jù)說,現(xiàn)存明城墻主要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據(jù)史料記載,西安城墻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章的政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dǎo)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城墻自建成后歷經(jīng)三次大的整修,明、清時各有一次,建國后1983年政府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現(xiàn)在的城墻不僅恢復(fù)了完整風貌,更與護城河及獨具特色的環(huán)城公園一起煥發(fā)出了新的風采,成為西安市一大旅游景觀?,F(xiàn)在西安城墻已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我們從東門登上古城墻,古城墻上游人如織,特別外國游客占了不少,且都是騎自行車。老外的體質(zhì)就是不一樣,我們感到有點涼,他們還照樣是T恤短褲。

站在城墻上遠眺俯瞰,古城美景盡收眼底。西安城墻內(nèi),建筑布局方方正正,就像故宮建筑完全對稱相似,從東西南北四個城樓,都可以看到位于中心的鐘樓,這一點可以說在全國絕無僅有。護城河清澈碧綠,繞著古城墻緩緩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城墻兩側(cè)懸掛著一排排彩旗燈籠,讓古老之城散發(fā)出活力與生機,向人們展示著今天西安的繁華。

望著眼前的古城墻,對著歷史這面鏡子沉思:想到修筑城墻企圖江山永固的大明王朝早已成為過眼煙云,想到修筑這么宏大的工程不知耗費了多少民脂民膏……

沿著城墻走了一圈,東門正式名稱叫長樂門。據(jù)說,“西安事變”前,張學(xué)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dǎo)隊和學(xué)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fù)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從東門望城內(nèi),道路上人少車稀,但行道樹卻郁郁蔥蔥,古城的寧靜也在一剎那展現(xiàn)出來。相比南門外的摩登現(xiàn)代,東門外則顯得有些清靜安閑。

據(jù)說,南門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于隋初(公元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3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也是現(xiàn)在西安城墻各門中復(fù)原得最完整的一座。

站在南門向南望去,南門廣場的大面積綠地,入城式的燈籠,紅紅綠綠錯落有致,不遠處的高樓一下子讓人的視線“拔高”了不少。南門外的摩登氣派甚是壯觀。

西門外,車輛有序流動,遠處沒有突兀的高樓,視野也開闊了不少。西門內(nèi),西大街,白墻紅瓦,高屋建瓴的復(fù)古風格,似乎又回到了盛唐時代。

最后一站是北門,其正式名稱為安遠門。據(jù)說,辛亥革命時期,起義軍攻城,這一帶戰(zhàn)爭激烈,交戰(zhàn)中北門城樓被焚毀。1983年整修城墻時,恢復(fù)了原來的箭樓。站在北門城墻向北望去,遠處高樓林立,近處立交橋橫空而起。在浩瀚的藍天下,配以紅綠錯落的植株,景色甚是美麗。汽車在橋上飛奔,橋下呈現(xiàn)V字形的車流,涌動著濃郁的現(xiàn)代都市氣息。在北門城墻上遙望鐘樓,縱然是北大街兩側(cè)的高樓林立,仍無法掩蓋古城獨有的怡然的靜謐,心忽然間清靜了許多。

下得城墻,無論在西安的哪條街上行走,都會看到一些古建筑,或者標有唐代皇城的標牌。在西安城的每個角落里,都能撫摸到秦磚漢瓦,聞到十分濃厚的古風古韻。

秦王陵

在秦王陵,你會被這座模擬陵墓驚呆。秦始皇帝陵以其規(guī)模宏偉、埋藏豐富,在中國帝王陵中獨樹一幟。據(jù)說,地質(zhì)學(xué)家根據(jù)衛(wèi)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驪山到華山正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龍頭眼睛的位置。

據(jù)介紹,這座陵墓歷經(jīng)37年修建,陵園周長約15公里,要想打開,只有寄希望于今后科學(xué)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和子孫后代的聰明才智。

車進臨潼,一股陶土所散發(fā)出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四周到處都是販賣大大小小的秦俑復(fù)制品的小商販,雖然都是些做工低劣的復(fù)制品,但從他們的眼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手中秦俑的虔敬,或許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歷史所賦予他們的真實,在這一買一賣中間,傳遞著兩千年所帶來的財富。

畢竟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生活過一位一統(tǒng)六國的秦始皇,在他的身后,又為臨潼人留下了一座龐大的軍陣,而這些又成為臨潼人的衣食父母。

一抔黃土,籠住了一個王朝最后的輝煌。這輝煌,只有當你與高大的王陵和威嚴的軍陣面對的時候才能真正感覺到。當我第一次與他面對的時候,是小心翼翼的踏上臨潼的土地,在我的腳下可能就埋藏著一個正在沉睡的大歷史。

在驪山北麓,一座大土堆孤獨地堆在腹地平原上,一條渭河靜靜地流淌,這就是秦始皇陵,與其說是土堆,不如說是一座小山。據(jù)說,最初建成時墓高有115米。經(jīng)過2000多年的風剝蝕,他仍然顯得那樣博大雄偉,任時間在他面前無謂地流淌,這或許就是秦始皇所期待的不朽吧!

山門前,一座書有“秦始皇帝陵”的石碑在提醒著游客,這山下埋著的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的秦始皇,拾級而上,頓感清風徐來,一掃山下裹身的暑熱,使人頓時產(chǎn)生某種關(guān)于“風水”的聯(lián)想,仿佛這山前水后就應(yīng)當與秦始皇聯(lián)系在一起。封土筑成的山坡上遍植石榴樹,整齊而茂密,像兵馬俑護衛(wèi)著至上的君王,卻又很難想象“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身后會跟這種原產(chǎn)伊朗的落葉灌木日相伴,或許這石榴樹正表達了秦始皇“以我為始,傳之萬代”的心愿吧!

相信人死之后會有靈魂嗎?這覆斗型的大墓就是秦始皇的靈魂,這個周長有1400多米的正方型大墓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孤獨而堅定的站定一方土地,讓人相信這驪山腳下、渭水河邊真的是風水寶地,難怪秦始皇在世時要專門修一條咸陽通往驪山的閣道,以便經(jīng)常往來。為了這風水寶地能夠“澤披后世”,秦始皇甚至放棄了與先祖葬在一起,獨自來到這里,可見他的良苦用心。

站在封土堆的頂部,仿佛歷史被一下拉近了,遠處渭水在默默地流淌,驪山上草木郁郁蔥蔥,秦始皇就曾經(jīng)站在不遠處的驪山上“合六國”,王陵的東北角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兵馬俑坑,或許秦始皇也感到自己太孤單,才要建立這樣龐大的軍陣來陪伴自己。期望著在自己的身后仍然能夠有整裝待發(fā)的居陣來護衛(wèi)自己。這對于時時期望能夠長生不老的秦始皇來說或許就是最大的安慰。而在他死后卻與鮑魚同車過市,對他來說卻流露著生與死的無奈。封土堆封住的就是一個無限夸大又有著百般無奈的靈魂。

沒有人能夠想到,沒有人能夠做到的,他能想到、做到,這就是秦始皇。秦王陵至今沒有被挖掘,因為他留給后人的謎已經(jīng)夠多的了。我們無法想象這封土堆下是怎樣的輝煌?或許這王陵只是一個衣冠冢,秦始皇在創(chuàng)造輝煌的同時,也與后人開著玩笑。神秘的秦王陵默默地承受著來自兵馬俑、銅車馬的出土所帶來的喧囂,任歲月剝蝕王陵上的封土。秦始皇在期待著,他如一位老而吶言的老人,守著自己的青春歲月,期待著來自未來的敲門聲……

兵馬俑

走進秦始皇兵馬俑的山門,由葉劍英元帥題寫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幾個大字就出現(xiàn)在眼前。

我將視線傳向了不遠的大山——驪山。驪山是秦嶺北側(cè)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fā)生在這里。相傳,周幽王為博取妃褒姒一笑,曾在這里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

我不知道人有沒有靈魂,如果是有靈魂的話,那么,當年的周幽王知道自己已經(jīng)成為后人的笑料以后,他會作何感想呢?

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cè)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cè)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xiàn)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排列在兵馬俑排檔的過洞中。

走進兵馬俑的1、2、3號坑,你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這座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唐陶兵馬俑,象征著守衛(wèi)秦始皇陵園的衛(wèi)戍部隊。這樣一個充滿無窮魅力和神秘色彩的2000多年前的地下雄兵,吸引著國內(nèi)外無數(shù)參觀者絡(luò)繹不絕的前來參觀,甚至發(fā)出“不看兵馬俑,就等于沒到過中國”的感嘆!

參觀的人流不停地向前涌動著,我們也被涌進了秦始皇兵馬俑一號俑坑,感受著一號俑坑帶來的心靈震撼。

我往一號俑坑觀望,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細看介紹,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戰(zhàn)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各有差異。

秦俑設(shè)計者為了再現(xiàn)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shè)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gòu)成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cè)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后方則是指揮部。

數(shù)不清的人頭在參觀欄的旁邊涌動著,游人也手拿著數(shù)碼相機或者手機等工具不停地拍照,我認真地觀察著那俑坑里的秦俑,只見俑坑里數(shù)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武士,數(shù)百匹曳車的戰(zhàn)馬,一列列、一行行,構(gòu)成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fā)髻,身穿戰(zhàn)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fā),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shù)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zhàn)袍,著長甲,手執(zhí)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tài)、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我想,也只能用栩栩如生這個成語,才能對得起眼前的這些秦俑了。

從一號俑坑出來以后,我們幾個同伴并沒有直接走進二號俑坑,而是來到了一棵大樹低下,進行了短暫的休息后,才開始走進了二號俑坑。

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cè)和三號坑的東側(cè),詳看介紹,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觾?nèi)建筑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fù)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zhàn)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xiàn)代化遺址陳列廳??觾?nèi)布局分為4個單元,各有各的風采。二號俑坑里的銅車馬使游人耳目一新,游人圍攏在那里,個個驚嘆著銅馬車的工藝之復(fù)雜,作法之精巧,技藝之卓越。游人里,有不少是來自俄羅斯、英國、德國等國家的游客,他們也情不自禁地驚嘆著眼前的藝術(shù)品。

據(jù)說,這種銅車馬在挖掘中一共發(fā)現(xiàn)了兩輛,專家將其命名為“一號銅車馬”和“二號銅車馬”。據(jù)說二號車屬于我國最早的“軟臥車”模型。詳看介紹,考古專家經(jīng)過仔細清理發(fā)現(xiàn)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傊亓窟_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當然,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shù)量和二號銅車馬相比,也不會相差太遠。

為了便于我的記憶猶新,我用相機把圖片上的文字說明拍了下來,圖片的文字說明上清楚地寫著:

兩乘車加起來不少于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

我忍不住驚嘆起來,這種技術(shù)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fā)達、設(shè)備齊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吧!

參觀完了二號俑坑以后,我又帶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走進了三號俑坑。兵馬俑三號坑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cè),與二號坑?xùn)|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zhàn)車及四件兵馬俑,據(jù)介紹,三號坑共出土兵馬俑68個。

從三號坑的內(nèi)部布局看,應(yīng)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據(jù)說,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時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三號俑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筑結(jié)構(gòu),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

據(jù)說,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F(xiàn)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這應(yīng)該說也是考古的一種遺憾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這個稱謂,也給予了這個“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以一個準確的定位。這個稱謂,讓全世界的人民驚嘆,令全中國的人民自豪。

在一種極其震憾、極其自豪的心情當中,我們走出了秦始皇兵馬俑景點的大門……

華清池

走出兵馬俑,我們來到了華清池。據(jù)說,華清池是唐玄宗與楊貴妃休閑的地方,這座神秘的溫泉,演繹著帝王的愛情故事。楊貴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傳說她的美貌,連百花都不敢在她面前開放。唐玄宗專寵楊貴妃,整日尋歡作樂,很少再理朝政,加上重用其兄楊國忠,導(dǎo)致《安史之亂》,使強盛的唐帝國走向衰亡。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在那個飄蕩著婉轉(zhuǎn)幽雅《長恨歌》舞樂的華清宮,在現(xiàn)代史上又成了《西安事變》的場所。

1937年12月12日,震驚世界的張楊將軍武裝逼蔣抗日就在這華清宮一號泉旁發(fā)生。游覽時,我親眼看到了當年蔣介石的臥室、辦公室、會議室、侍衛(wèi)室和浴池,還從遠處望見了蔣介石落荒逃命藏在驪山巖洞旁的“兵諫亭”。這歷史上今古兩起政治事件,說明了以柔克剛,以剛摧柔的哲學(xué)道理,也說明了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是不可抗拒的,誰逆歷史潮流而動,誰就會被滅亡。

碑 林

在西安游覽期間,碑林是最后一站,我們進入博物館大門,首先看到的是院里有一木牌坊,古色古香,用十二根紅木柱子支撐著,上面有彩繪花紋和二龍戲珠。據(jù)說,木牌坊建于明代,名曰太和元氣坊,院中間有座雕花玉欄桿圍起的池子,池名為“泮池”,古代稱學(xué)校為泮宮,清代稱中舉之人為“泮”,在那個時代 “泮池”是過去考上秀才的洗筆之處?,F(xiàn)在這池水清澈見底,金魚游樂其中。聽說原來這里是孔廟,后來擴建碑林于孔廟舊址。過“泮池”跨過孔廟前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書有“碑林”二字的亭子。通向碑亭的這段路為碑林廣場。路兩邊是精心養(yǎng)護的花、草、樹木,造型別致。參天的古木掩著一字排開的古建筑,亭臺樓閣被翠竹、花草所簇擁,路面是非常干凈的石板,估計是現(xiàn)代工藝開采與雕鑿出來的。放眼望去,碑林廣場即有園林的雅致與幽靜、又不失廟宇的莊嚴與肅穆。

路右邊的一座亭子里有一口特大的鐘,銅質(zhì)的,上面鑄有一些動物的圖案,據(jù)說鐘上面的銘文是唐代皇帝李旦撰寫的,描述了道教的神秘玄妙,贊頌了景云鐘,記述了鑄鐘的經(jīng)過,據(jù)傳是李旦為了紀念他的皇帝哥哥李顯而鑄。當時景云鐘懸在鐘樓之上,后來鐘樓毀于戰(zhàn)火。明代太祖又重修鐘樓,懸鐘于上層中央,早晨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博物館后,參加過日本舉辦的世界鐘展,被選入世界名鐘。據(jù)導(dǎo)游介紹,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除夕鐘聲,就是景云鐘的錄音,每天西安報話大樓上,洪亮的報時鐘聲,也是這口鐘的錄音。

路左邊的一座亭子里供奉著一頭古怪的石馬,據(jù)說這可是國寶級的文物,古時候的十六國時代,匈奴鐵弗部建立的大夏國真興六年的作品,石馬的造型似現(xiàn)代的抽象派風格。

碑林亭被一群外國朋友團團圍住,他們仔細地看,認真地聽,我們正好也走近碑亭,聽著導(dǎo)游與他們用流利的英語對話?!氨帧倍謸?jù)說是清代林則徐所書,亭內(nèi)的石碑非常大,是博物館第一碑,也可以說是迎客碑。碑下有三級臺級,據(jù)說碑文內(nèi)容是孔子弟子曾參有關(guān)論述在家敬父母,在外與人和睦相處的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所以稱《石臺孝經(jīng)》。唐玄宗李隆基以隸書書寫的碑文,書法雍容爽朗,端莊大方,透露出唐代的大氣。面對著高大的石壁和飄逸瀟灑的筆跡感受到歷史厚重的氣息,思想也隨之穿越了時空。據(jù)史料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早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使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都有了較大發(fā)展,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王朝興盛的頂峰。這時,他遇見了傾國傾城的楊玉環(huán),從此,“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李隆基全身心投入了他的愛情,他們一起作曲,共同編舞,把唐代的歌舞藝術(shù)也發(fā)展到了歷史的高度。后來,安史之亂傷了大唐的元氣,很多人把這場戰(zhàn)亂歸罪于他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碑上的文字讓我此時不茍同于治罪于他們的人。

繞過碑亭進入第一展室,這里陳列著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jīng)刻石。西安碑林被喻為石質(zhì)書庫,主要指的就是這地方,所謂十三經(jīng)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等十三部經(jīng)書。據(jù)導(dǎo)游介紹,當初為了避免學(xué)習時傳抄錯誤,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jīng)為范本。由于這套石刻刻于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也稱《開成石經(jīng)》。這一百多塊石頭組成的書,應(yīng)該是世界上最重的書,我想如果進入吉尼斯記錄后是難以超越的。

來到第二展室,《玄秘塔碑》靜靜地立在那里,心中仰慕《玄秘塔碑》多少年了,今天得以相見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緊相連的是顏真卿的書法刻石,蒼勁有力的《多寶塔碑》,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等等。據(jù)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后來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有人這樣評論:“《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杰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制。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不是在搞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語地傾吐,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重復(fù)的杰作就這樣產(chǎn)生出來”。元代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為何是第二行書呢?因為“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了。

走到第三展室,據(jù)導(dǎo)游介紹,這里的書法碑刻是漢至宋代的各種書體,來到唐代狂草巨匠張旭所書的碑刻前,導(dǎo)游介紹: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xué)識淵博,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fā)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問他為何在草書上有如此大的成就,他說是觀公孫大娘舞劍受到了啟發(fā),從而得草書之神。

在這里還看到了唐代另一位狂草大師懷素的碑刻,懷素的字和張旭一樣,“狂、醉”。據(jù)導(dǎo)游介紹,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張旭的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世稱。據(jù)介紹,懷素很小的時候就出家為僧,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地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jīng)禪文暇,頗喜筆翰?!彼浅?炭?,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上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芭蕉大后,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夏練三伏,練三九,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的典故。

碑林,蘊含了太深、太多的傳統(tǒng)文化。西安,必定是一方魂縈繞的熱土。無論是半坡文化,還是周、秦、漢、唐的繁華與凄涼,那些動人的傳說、經(jīng)典的詩篇、精美絕倫的文物、飛舞的碑刻時刻撥動著我的心弦,沸騰著我的熱血。我從未停止過向往卻又一再彷徨,也許我已經(jīng)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終于,在這個“春夏之交”的四月,我毅然來到了這塊寶地上,用我這顆最赤誠的心去追尋一個陌生而熟悉、真實又飄渺的夢。

游罷西安,我深感:在中國有兩個地方非去不可,一個是祖國心臟北京,一個是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西安。從整個世界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來看,中國古代文明雖晚于古巴比倫、古埃及,但中國文明從誕生起直到現(xiàn)在,一直綿延不絕。西安的古跡和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匯聚了華夏文明悠久博大的燦爛文化,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一群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帝王,相繼風流在渭河灘上。他們在這一方寶地上,以非同凡響的壯舉,先后孕育出了強大的西周王朝,號令天下的秦漢帝國和輝煌鼎盛的大唐帝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來大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漢唐的有容乃大之胸懷,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陜西是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心靈的皈依之地;陜西在中國的輪廓政區(qū)圖上,就像一個跪射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的圖騰,使人自然會想起秦人漫長的歷史!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97956/

趟著古都的足跡游走的評論 (共 11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枣庄市| 木里| 芒康县| 长沙县| 木里| 济源市| 广饶县| 枣强县| 铜陵市| 上思县| 松滋市| 汤原县| 闽清县| 巩义市| 德兴市| 方城县| 杭锦后旗| 琼中| 南溪县| 枞阳县| 陆丰市| 德惠市| 鹤庆县| 漳州市| 六枝特区| 桓台县| 梁平县| 鸡东县| 牙克石市| 睢宁县| 南宫市| 巨野县| 肃南| 栖霞市| 连江县| 东宁县| 闵行区| 扶余县| 民县| 攀枝花市|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