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施舍,恥辱的寵幸

不知何時起“舍”與“得”被賦予了病態(tài)的定義,或許這個定義自古就有,亦或許這只是我的偏激之談。所謂“舍”就是卑微的施舍,所謂“得”就是侮辱的寵幸。
余秋雨曾經(jīng)說過我們這代人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被“官位主義”和“權(quán)利主義”污染了,我很贊成,但我還要說“污染源不僅如此”。污染我們這代人思想的東西太多了,比如被炒得熱火朝天的選秀節(jié)目和娛樂節(jié)目,比如飛揚跋扈的“富二代”,哦!還有那些遠在日本的女星。我們被污染著、彼此污染著,又被嘲笑著、彼此嘲笑著,病態(tài)的成長、罪惡的環(huán)境孕育了我們偏激的思想,所以“舍得”這個如此優(yōu)美且具有哲學(xué)高度的詞匯被我解釋成了這樣。
研究“舍”與“得”首先要研究“人性自私”,由于現(xiàn)在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自私是人的本能、自由是我的權(quán)利,因此“助人為樂”“舍己救人”“輕個人,重集體”成了謊話屁話廢話。在集體生活中我們惟恐吃虧,人人都妄想從集體中掠去東西卻從沒想過自己貢獻了什么、自己又能貢獻什么。我們在為自己做事時追求精益求精,只有做“精”了才能為自己贏來寵幸,因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才是我們的信仰;而為集體做事時向來敷衍了事,因為為集體做事毫無可得或者得不償失,這樣的結(jié)果不符合我們一貫的追求。正是由于我們太過自我、自私,因此當我們得不到時就去抱怨、不公,其實我們根本就沒資格去抱怨、不公。我們有沒有想過,從出生到成人我們一直都在接受外界的施舍,而我們對這個世界做過什么,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什么功德?沒有任何功德的我們憑什么妄想過神仙的日子。沒有經(jīng)過一番拼搏而獲取的享樂就是作孽,沒有任何功德而修成的神仙就是妖怪。我只能說這樣的“得”就是恥辱的寵幸。
我相信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奉獻精神”從未泯滅,只是在當下做到“舍己為人”只能換來不盡人意的后果。因為人都有這樣的本性,當我們接受他人的施舍時或許不會為之感激,而當他人要拿回他的施舍時我們或許會與之反目成仇。不久前的一個新聞很讓我吃驚,一位單身母親供養(yǎng)他的兒子去日本留學(xué),她夙興夜寐、宵衣旰食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只是因為有一個月沒有即時給兒子寄生活費而激怒了他,假期當她去機場接兒子回家時,沒有良知的兒子竟捅了這位對自己恩重如山的母親十幾刀。從這個新聞我們可以看到,即時你對某些人有萬萬次的恩情,但當你僅僅做過一次讓他不滿意的事情時,他就會把你對他的恩情會化為烏有,甚至他還會為此對你嫉惡如仇。其實自私并不是我們貪婪的理由,人性惡的一面不得不讓我們忖度“舍”與“得”的代價,我只能說這樣的“舍”就是卑微的施舍。
當我們失無所失時,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時,我想說,卑微者比恥辱者要幸運,因為卑微者只是被捆綁于可悲的道德,而恥辱者卻被欲望吞噬了良知;卑微者之所以弱小那是因為他還有知覺,而恥辱者看似強大卻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卑微的施舍,恥辱的寵幸。卑微是“舍”,恥辱是“得”。(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9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