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棲渡清歡,離塵赴安然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小部分回族人并居。由于他們人數(shù)少,顯得有些孤單,似乎就融入到我們漢族當中。他們默默信奉真主,沐浴禮拜,還有如寺院一樣的清規(guī)戒律。這些我們漢族人是不懂的,因為我們不信奉真主,也不大信奉佛教,幾乎沒有什么信仰。但回族有最好的習俗,是值得我們漢族人稱贊的。那就是當人死去,他們主張熱死熱葬,一切從簡,悄無聲息的把死者抬上山崗,用黃土掩埋完事。而我們漢族老人百年歸世,其子女除痛哭流涕外,還得大力操辦,發(fā)喪親朋好友,鄉(xiāng)鄰鄉(xiāng)親,左鄰右舍,齊聚一堂,為送老人最后一程。這樣大張旗鼓的炫耀喪事,真的叫有些家境不好的人吃不消,可也沒辦法,大家都這樣,只得硬著頭皮上。
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部分人富裕起來了,喪事就辦得更加的隆重。最低也得要四五萬。我不明白為何人死了,大家樂意花重金操辦;為何老人在生時,不好好的孝敬,多花些錢,給老人買些好吃的,多陪陪老人,讓老人安度晚年呢?偏要等到老人死去,才肯那樣的舍得花錢。請地仙,看風水,保佑子孫長盛不衰;請和尚,做水陸道場,為死者祈福;請樂隊,吹吹打打,聲勢浩大的講排場。不知躺在棺槨里的死者能知道嗎?人死如燈滅,自然是沒有意識,那邊肯定也不會有另外一個世界,安放死者的靈魂,像我們生著的人一樣的活著,感受著痛苦與歡樂。其實不過就是在為生者添彩,爭面子。而這面子,是要金錢做代價,才有人在背后說某某能干??勺h論之余,覺得這錢花的不值,死者得不到,生者也撈不到什么好處,不如回族人,花不了幾個錢,輕輕松松的就把死者送上山。
漢族的老人歸世,是沒有人不知道的。至少要在家里擺上三五天,有的甚至更久,左鄰右舍,周邊村子要好的朋友都要前來吊唁,人人悲痛。而回族老人離去就不一樣了,幾乎聽不到哀哭聲,也見不到悲痛的人們聚集,就是那樣的看淡死,不驚動旁人,悄悄地將死者葬上山崗。就如前段時間,一個與我相距不遠的回族老人離去,一點音訊都沒有,就悄無聲息的抬上山崗,陪伴黃土。當聽人說起,我真的還不相信,一個多么慈善的老人,說走就走了。即便是走了,似乎還活在我心里一樣。
回族人弘揚,人死了,恪守熱死熱葬,入土為安。因此,老人的葬禮,低調得無任何儀式出殯。自然我們這些不同教的人是無從知道。不像我們漢族,只要人一死去,就在門前掛一個大喇叭,放些哀樂,告訴大家某某死了。他的子女必將傾其財力,大辦喪失。往往喪事就變成了喜事,以狂歡的喜悅來掩蓋悲痛!最終還是嚎啕大哭,嗚呼哀哉的悲哭!我想,生老病死,如四季更替,生的生,死的死,在輪回里打轉。誠然生命以啼哭宣告誕生,又以親人的悲哭告別于這個世界。因而生死的規(guī)則只能面對!誰也不能拒絕生命的誕生!誰也不能拒絕生命的結束!所以當生命逝去無需悲痛,亦如低調出殯的回族老人,入土為安!可當我得知老人離塵去世,感到遺憾,遺憾在老人病痛時沒去看望一眼。
我與老人有著相識的緣分,那是我十年前租住老人兒子的門面房,經營機動車配件生意。從那時起才認識老人,并逐漸建立了一份友誼。老人那時就身體不大好,幾乎瀕臨死亡。也許老人是回族,信奉上帝,阿門!對死亡的恐懼并未在意;也許當一個人看淡生死,在無所謂無里生命得到了超然;也許老人頑強的生命力,硬是將自己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老人就是秉著生棲渡清歡的哲理,在病痛折磨里挨到了今天,最終奈何不了生命的期限,必然的死去。當我得知噩耗,真的不相信老人就死了!要不是那天我恰巧途徑曾經租住過三年之久的房子,看到老人的兒女們、孫子孫女們聚集一堂(當時我還以為是老人的兒女們、孫子孫女們回來看望于老人,未曾想到老人就這樣無聲無息默然的離去)。原來是老人歸世了,兒女們、孫子孫女們?yōu)橐娎先俗詈笠幻妫吹膹耐獾刳s回來,撕心裂肺般的與老人訣別!真不愿老人就這樣的死去,而死去又是每一個人的歸宿。老人已安靜的躺在孤獨的山崗,唯有一捧黃土相伴。(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曾想與老人一起相伴的日子,那時我的生意比較清淡,閑著的時間比較多,經常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新聞報道。老人也有這樣的愛好,喜歡了解國家大事,媒體新聞,與我一起坐在電視前,邊看新聞邊嘮嗑,道家長里短,說前塵舊事。在老人絮絮叨叨的言談里,讓我更加的了解老人。
老人的命運從小就凄苦,幼小喪父,姊妹三人,跟母親相依為命。在水深火熱的舊社會,孤兒寡母的日子幾乎沒法過。幸好老人舅舅家比較寬裕,經常接濟老人一家。雖說有舅舅接濟,但還是不如有父親的孩子。
老人回憶說,那時幾乎難得吃上一餐飽飯,經常是樹皮野菜、糠菜蘿卜、清湯寡水的稀飯,能把肚子填得半飽,就高興的不得了。因此兄妹們渴望能有一餐飽飯吃,那就是去舅舅家,可舅舅離家有六十多里。而老人是姊妹里最小的,哥哥最大,姐姐第二,老人是老三。哥哥和姐姐走這么遠的路到沒問題,唯獨老人就有點難,但是為了到舅舅家吃上那一餐難得的飽飯,竟然和哥哥姐姐一樣,天還未亮就起床,蹦跳蹦跳的向舅舅家走去。長途跋涉的磨難,致使老人的一雙小腳全是水泡,老人依然咬緊牙,用小腳一步步從家里丈量到舅舅家的距離,就是為了填飽肚子。
終于熬過了舊社會,迎來新中國??纱蟾绠敱チ?,姐姐出嫁了,稍大一點的老人就成了家里頂梁柱,與母親一同扛著生活里的艱辛。
后來老人成家了,生兒育女了。老人不愿兒女們如他小時候一樣的餓肚皮,無論如何也得給口飽飯吃。因此老人肩負著家庭,肩負著兒女。然而在大集體,大鍋飯,斗笠下面站個人的磨洋工,生活仍是清苦。老人想找門副業(yè),可在大集體,除了掙公分,哪里還有副業(yè)可干?為了兒女們能吃飽,老人唯一的辦法就是去門前的河里打魚。白天在隊里掙公分,晚上就在河里打魚。累了就在河壙上躺一會,身上經常被露水溻透得濕漉漉的,冰涼冰涼的。那時年輕,身體好,扛得住。也許,老人后來的病痛就是那時落下的病根??衫先藶榱藘号畟兡?a target="_blank">幸福的成長,咬牙日復一日的在河里打魚,用低賤的價格把魚賣掉,換得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老人持之以恒,夜以繼日,含辛茹苦,把兒女們養(yǎng)大,完成了他的心愿,卸下父親的重責。
老人一生勤勞,就是在他病痛時,我還是能見著老人十分的殷勤,不愿工工整整的坐在那里休息。不是拿著掃帚把屋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就是拿著鋤頭把前后溝渠里的淤泥疏通??傊先瞬粫P聛?,把家里弄得一塵不染。也許這就是老人的品行——勤勞。
老人平易近人,性格溫和,與人友好。與人相交從不記得和失,即便是被人算計,也是一臉微笑待人。因此老人有很好的人緣,就連幾歲十幾歲的孩子,老人也會跟他們建立十分融洽的關系。自然與老人年齡相仿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愿跟老人走動,與老人嘮嗑,說家常,聊奇聞軼事。老人用一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寬容的心,與人和睦相處。
老人遵從回族清規(guī),信奉真主,一生如一日。每個星期五的中午,老人會戴上那頂潔白的帽子,穿著半舊的衣褲,卻洗得潔凈如新,挺胸昂頭,邁著向往的步子朝清真寺走去。在那里老人可以拋下所有的俗世煩惱、塵世疾苦,忘掉病痛折磨,禱告萬能的主,寬恕受苦受難的人!
人應該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不會痛苦。亦如老人,恪守教規(guī),信仰真主,遵從默罕默德。因此老人一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病病痛痛,都不會覺得痛苦。在老人的心里有萬能的主,為他指點迷津,牽引著一步步步入天堂。
然而,老人已安詳?shù)牟饺肓颂焯?,在老人的七十多年的光陰里:不長也不算短,一個甲子,接近一個世紀;哭過笑過,苦過甜過,正如那句哲理:生棲亦能盡賞清歡,離塵順應天命,靜赴安然!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9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