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老村之公社豬場看電影
兒時電影院是一棟建在公社辦公樓旁山堡上的石頭房子。這房子原本是辦豬場用的,結果豬場沒開成,便做起了公社電影院。
電影院內,大門口的閣樓是電影院有別于豬場的標志性建筑,一處按吊腳樓的樣式搭建的小木樓,是用來作放映室的。穿過閣樓,抬頭望去,屋頂的椽木瓦片盡收眼底。晴朗的日子里,簇簇陽光會從瓦縫里透射進來,形成的光斑正好落在地面上,映出凹凸不平土坑來;遇上連日大雨時,雨滴還會從屋頂滲漏進來,讓本來就潮濕的地面變得泥濘不堪。放映大廳四周除支撐的幾根柱頭外,整個電影院內都顯得空蕩蕩的,簡陋之極。來看電影的觀眾還得自備座椅,否則也就只有當電線樁的份了。就這簡陋無比的電影院,居然還場場爆滿,儼然成了公社的文化娛樂中心,更是我們這群小孩的狂歡之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的電影業(yè)開始繁榮起來,久違的各類題材影片紛紛亮相山村。那時候,我們這巴東大山里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動畫片為何物,更談不上喜歡了。我們這群小孩子的最愛,依然是哪些戰(zhàn)爭片。
每當有新片上映的時候,除公社廣播通知外,供銷社那面大墻上也會準時張貼出毛筆書寫的電影海報來。紅黑相間的電影海報引得路人駐足圍觀,常常有人為猜測電影的內容而爭的面紅耳赤,久久才肯離去。
夜幕降臨下的電影院格外燈火通明。影院門口大松樹上高高掛起的一只大喇叭,播放著當時鄉(xiāng)村難得聽到的流行音樂。被歌聲吸引住的那些鐵桿影迷們,早已心猿意馬,全然不顧手上沒做完的活路,興沖沖的往電影院趕;我們這群小孩更是連晚飯都不吃就早早聚到電影院門口,我們就像過節(jié)一樣高興,在電影院門口的空地上互相追逐嬉戲。
電影院不遠處的山根邊,有一口原本為豬場配套修建的大水池。水池約有半個足球場大,深約十幾米,但水池里的積水只有幾米深。隨著豬場被廢棄,大水池也就荒廢了,成了我們玩“漂漂石”比賽地。一陣石雨過后,水池里泛起陣陣漣漪,嚇得水池里的青蛙和癩蛤蟆四下亂竄。我們卻樂此不疲,直到高音喇叭聲戛然而止,我們才肯停止“比賽”。眾人一哄而散,重新跑回電影院。(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那時電影票價好像一二毛錢不等,反正我們這群小孩子從來都沒有正兒八經買過票。我們都是等到電影開場后,請熟人帶進去或是自個偷偷溜進去。我記得當時電影院就兩名工作人員,老屈和老徐。影片都是他們從二十公里外的區(qū)上取回來的,因影片都是先到區(qū)上放映,然后才輪得到各公社。每次待老屈騎著單車風塵仆仆取回新片時,都已經臨近賣票的時間了。他們倆還要輪流著賣票和檢票,以及做一些準備工作,以至于他們也無暇先睹為快。等到電影開演,檢票人為了不錯過精彩的片段,也只好掙只眼閉只眼,加快檢票速度,有意或無意間給了我們這群孩子可乘之機。
一次看完帶有兇殺情節(jié)的影片后,跟隨散場的眾人一道走完街上的公路后,需要獨自走過一段鄉(xiāng)村小道才能到家。我暗自慶幸天空已經升起了一輪明月,于是我鼓起勇氣大步流星的朝家走。經過公社小學后面的那面山坡時,聳立在山埡處的幾座墳墓清晰可見。我強忍自己不去想和墳墓有關的事情,但剛才的電影情節(jié)老是在腦海閃現,之前聽人講起的墓主的事也隨之浮現腦海,特別是墓主是解放前的一保長,就是在這山埡路口被一仇家殺死的。正當我胡思亂想之時,不知道是一只野兔還是其它什么動物突然從墳墓后面草叢里竄了出來,嚇得我汗毛都豎了起來。我顧不上道路崎嶇不平,拔腿便跑,一口氣跑到前面平路上的一片松樹林里。一陣山風吹過,月光下松樹的倒影如同人形一樣在面前晃來晃去,加劇了我的恐懼。這條熟悉的山路今夜變得如此陌生和恐怖,我心里更加疑神疑鬼起來,于是我不得不放聲高歌并狂奔起來……
此后多年我都不敢獨自走夜路,一方面自己的確過于膽小,另一方面就是因這次走夜路受驚嚇的經歷所致?,F在想來,小孩子先天膽氣不足,還是少接觸一些少兒不宜的電影和游戲為好。他們稚嫩的身心還經不起刺激,我兒時的經歷便是最好的驗證。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59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