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謁廣州起義烈士陵(一)(今晨增訂版)

夜謁廣州起義烈士陵
一
再過幾天,就是廣州起義發(fā)動86周年的日子。國家和地方沒有什么紀念的安排。但不知為什么,最近,我特別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好好地拜謁先烈,好好地思考這個令廣州成為更加光榮的城市的重大歷史事件。
黃昏時分,處理完一天的事務,我獨自一人,從家里出發(fā),沿著中山路一直向前走,不到十五分鐘,就來到廣州起義烈士紀念陵園門口。
往常,我們一家人來的時候,總是就近地在挨著陵園的“園區(qū)”一側的東門入園。今天,因為有了嚴肅的想法,我就想從“陵區(qū)”的正門入園。
但到了門前,看到了陵園前的英雄廣場,又覺得,應該好好地瞻仰矗立在廣場上的廣州起義的英烈們的塑像,細細地讀讀他們的生平事跡,這樣才有資格入園拜謁,也算是在先烈門前先報個到。(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這是在廣州市中心最繁華地帶。東側是較場西路,西側是中華廣場商業(yè)區(qū),地鐵口直通四周,地下也是商城。在這樣一個地方,開闊地拓出近兩萬平方的地面,正處于陵園的南面,成為陵園的前庭。周圍群樓環(huán)繞,再靠里是廣場四周自然生長的紫荊樹、鳳凰樹、木棉、羅漢松、垂榕、三角梅和各種灌木。被群樓和樹木環(huán)抱的中心廣場,分成兩級,在陵園前是一個大平臺,大約一半的地方又沉降下去成另一個大平臺。這樣,如果從廣場南端進入,就成了一個步步高和拾級瞻仰的格局。我于是從南頭開始,觀讀這個廣場。
此時,我就在廣場的最低處。如果把廣場看成陵園的一部分,這里就是陵園的最低處。從這里瞻望陵園,一層一層地,依次可以看到陵園正門、園道和陵園宏偉的主雕塑。我的心穆然感到十分平靜,這是觀讀英雄歷史和英雄的最好心境了。
我先從廣場東南角觀瞻。這里有一塊被處理成古銅色的巨石,上面有金色的陽文刻字。刻字的題頭是:廣州起義及廣州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塑像題記。
題記載明了起義的背景: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發(fā)動“四一五”反革命政變,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白色恐怖籠罩南粵。
題記記載:為挽救革命,反擊敵人,根據(jù)中央的指示,中共廣東省委毅然于十二月十一日凌晨發(fā)動起義。次日,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
題記記明了起義的結果:廣州起義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反撲、殘酷鎮(zhèn)壓下失敗。
題記對起義的評價是:廣州起義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起,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
當然,前文所述,在廣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府也是起義的巨大功績。
題記落款是廣州市委和市政府,時間是二00八年七月一日。
連題記巨石在內,圍著前廣場的四周,有十二個基座。其他的各個基座上,一左一右,是起義領導者的雕像,順次是張?zhí)?、葉挺、蘇兆征、彭湃、趙自選、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陳郁。
這是真正的群英。在基座的石刻文字中,我看到:張?zhí)祝?898年生,江蘇常州人;葉挺,1896年生,廣東惠陽人;蘇兆征,1885年生,廣東香山人;彭湃,1896年人,廣東海豐人;、趙自選,1901年生,湖南瀏陽人;惲代英1895年生,湖北武昌出生;葉劍英,1897年生,廣東梅縣人;楊殷,1892年,廣東中山人;周文雍,1905年生,廣東開平人;聶榮臻、陳郁,1901年生,廣東寶安人。
也就是說,他們來自不同的省區(qū),除了蘇兆征,42歲,其他的領導人,都是二十幾,三十出頭的年青人。這個時候,建黨才七年,全國黨員才5萬多名,我們黨的武裝力量初創(chuàng),還十分微弱。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大無畏。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犧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個年青的領導群體應該十分清楚,特別是有了9月的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之后。
參與雕塑的藝術家們一定也用同樣的激情創(chuàng)作。
據(jù)主創(chuàng)藝術家、著名雕塑家潘鶴介紹,他3歲時,曾經與他的母親一起在戰(zhàn)地里尋找烈士楊殷的遺體(起義中著名的“廣東三楊”楊殷、楊鮑安、楊章甫三人是潘鶴老師家的親戚)。他幾乎就是廣州起義的目擊者,甚至是參與者。于是我開始注意這群特殊的藝術家對于革命者的表達:
張?zhí)祝系乃?,開著一個弓步,右手撥槍出鞘,左手深深地抓住心口,好似十分急迫、又似要向人民掏出一顆紅心。而全身的力量全在一張臉上。他緊緊地閉著嘴,下巴微微揚起,目光尖銳地望著遠方,頭發(fā)有力地向前向上沖出去。這個情形,像急切前進時突然站定,又像發(fā)現(xiàn)敵情正要出擊但已經受傷,然而英雄正以雄起的姿勢倒下,倒下。
我注意到了,注意到他的眼鏡――細邊的金絲眼鏡!這付眼鏡在緊蹙著的眉頭上,緊緊地貼著英雄的臉。它一定是熱的,上面有血,它是武器,它幾乎要親自參加戰(zhàn)斗。是啊,英雄本就是讀書的人!
張?zhí)祝? 歲喪父,幼年靠母親幫傭的微薄收入為生。早年就讀于常州府中學堂,后畢業(yè)于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法科。領導廣州起義時的身份是廣東省委書記。這名年青的書生,此時已經是一名老戰(zhàn)士。因為1920年,他就參加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他赴莫斯科,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他還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曾任青年團中央總書記。1926年,在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他主張武裝工農予以反擊。1927年,他參加中共中央“八七”會議,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后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9月到潮(安)汕(頭)組織群眾接應南昌起義軍。11月到上海中共中央?yún)⒓又朴啅V州起義計劃,下旬回廣州主持武裝起義準備工作,兼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他是經受過復雜的斗爭的考驗的!
我索性拿出手機拍照,我要回去好好研讀。
“快讓開,叔叔要拍照!”一個年輕的媽媽,一身的暖色,得體而美好。此時,見我要照相,正急忙招呼自己的小女孩走開。我連忙說:“不要緊,不要緊?!?/p>
其實,這名看樣子只有三四歲的圓臉小女孩,此刻一雙粉粉肉肉的小手正搭扶在雕塑的基座上,頭仰得高高地,好像要與基座上的英雄對望,聽她媽媽喊,反而十分不舍地把臉頰貼在基座的石刻上,來回地摩挲著?!班?,是叔叔要讓開,不是小朋友要讓開?!蔽倚卣f,并不失時機地按下了快門。是啊,有什么比這個鏡頭更和諧美好的呢?人們總說正能量,這就是正能量。
沿著前廣場環(huán)走,我發(fā)現(xiàn)連接前后也是高低兩半個廣場的臺階上或坐或半靠著的人們開始松動起來,正紛紛招呼自己的兒女、同伴歸隊回家。
噢,夕陽就要收斂起她的余暉了。
前幾天下過了一次雨,藍天如洗。西頭的樓房上,正戴著一泓黛色的漸次的云。這云頭像千軍萬馬向南極力延伸,云尾一直拖到北頭的山邊,與樹陰相接,樣子卻像幾柄巨大的玉如意圓圓的頭集合在一起。陽光透過或厚或薄的云霞,噴射出如丹的光芒,一道道地,如霓如虹,從天宇直貫在眼前,十一尊雕塑和背靠著的樹木花蔭此時都像長了個子,好似與天相接了。地上是薄薄的碎碎的紫荊花瓣。廣場上,有的人要回家吃飯了,有的人卻好像剛剛從什么地方趕來,集合在一起,流動著。廣州的初冬如春,人們的服飾暖色的居多,多半是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多半是居住在周邊的中老年人,還有不少剛剛出入地鐵和商場的時尚的少男少女。顏色花花綠綠。有一群年輕人頭戴著耳機,眼睛看著手機的屏幕,在輕聲地合唱??諝饫?,到處?漫著紫荊花清甜的香氣,還有細細聞來才覺察得到的其他樹木的清香。街燈和周邊樓宇的燈光初上。廣場突然立體起來。中山路上,車流如水。
啊,多么生動而深入人民的英雄廣場!
夜幕降臨了。白天并不覺察的燈柱像從樹木中長出來,一下子在廣場的四周有序地集合起來,此刻正圍照著英雄的塑像。英雄們的身軀和臉龐活起來了,我感到他們都急迫地前傾著身體,一如起義前夜正要出發(fā)的緊急場景。我感受到比黃昏時更加集中的氣場和力量。
我不忍心干擾他們。于是疾步跨上了廣場的后平臺。
這是真正的平臺。近萬平方的地面除了前頭中間門形的齊膝高的鋼管和四周的花池、樹木,什么也沒有。這個門形的鋼管是用來固定節(jié)日的大型花架的,就像天安門廣場一樣。此時,它沒有這樣的任務,它正成為年輕的滑板運動愛好者的絕佳舞臺。
幾個年輕的小伙像沖浪一樣躬著身體,熟練而有力地踩踏著滑板在廣場上逶迤著疾速向前,在靠近門柱的地方突地一蹲一跳,他們腳下的滑板就像穿在腳上的鞋,穩(wěn)穩(wěn)地躍上了門梁。前頭一身周杰倫樣打扮的小伙極力地控制住滑板激烈的搖擺,有幾次都驚險得好像連人帶板都要栽下來,但板輪又緊咬著鋼管幾乎不受控地依著剛剛上來時的沖力和慣性向前,再向前,但終于還是堅持不住,落在地上了。后頭的小伙好像不甘心,幾經努力控制,但還是魚貫著落地,于是重新又列起隊形,一個飛揚的集體亮相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這時,我才注意到拿著各種道具的阿姨們已經在廣場的各個角落擺開。噢,群眾晚會就要開始了。這不,宋祖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剛剛響起,有幾個大姐就迫不急待地唱跳起來了,惹得過往的人們駐足。
有幾個外國朋友不停地拍照,其中一個還不時地用廣州話說“好嘢,好嘢?!?/p>
我不知道,一個外國人是怎樣理解另外一個國度的革命,但人們對于自由民主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全人類、對80多年來的人們來講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這個英雄和人民在一起的場景當然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
這樣想著,我不覺就穿過了橫在陵園和英雄廣場中間的中山路,來到了陵園面前。
我要朝圣了。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0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