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路上

心在路上
每次有了出游的機(jī)會,時間未至,已是身未動心已遠(yuǎn),可想起每到一處的人頭攢動,路上的塞車之苦,又是心如脫兔身如處子。生活就在動靜交織中流淌出一首自譜的樂曲……
雖已過不惑卻總渴望遠(yuǎn)方的風(fēng)景,有時憶起青春芳華之時,陶醉于瓊瑤唯美痛苦的愛情里,但卻更癡迷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旅,不是因為她和荷西的浪漫,而是愿意感受她思想的灑脫不羈,就陪著三毛的心一直在路上。直到三毛謝絕滾滾紅塵,瓊瑤講述《我的故事》,才真正走進(jìn)她們的內(nèi)心,一個是用女性的溫情柔弱詮釋樂觀堅強(qiáng),一個用豪放灑脫掩飾著脆弱。后來明白做一個溫柔灑脫、樂觀豁達(dá)的人才臻于完美,不管身體動與靜,心要真正地在路上。
或許書香有毒吧!總艷羨李太白暢飲美酒縱情山水,深知自己無太白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情,所以只在他的放蕩恣意中品賞美句。也神往蘇軾暢游天地間的飄逸,也感自己平淡庸俗,無東坡的儒風(fēng)才學(xué)。更不會如徐文長那樣癲狂游走荒漠高山,看遍自然奇景自己卻詭怪異常,最終招致牢獄之災(zāi)。太白偉大,東坡更完美,完美之處在于他無論進(jìn)退都泰然處之,有時能在夾縫里做最有價值的自己。的確是“廖茸篙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與生活工作環(huán)境無關(guān)。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王維“獨(dú)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的脫俗,劉長卿的“荷笠?guī)标枺嗌姜?dú)歸遠(yuǎn)”的平靜。都詮釋了安靜與喧囂中的“清歡”。
記得一次四位好友散步漫談,達(dá)成一致的憧憬:退休后在石市留一處小窩,然后結(jié)伴享受各地最美的季節(jié),或高山游覽,或大海游水,或沙灘喝茶,或小橋邊玩牌,或花架下聊天吵架。激動之時都成了女獨(dú)裁,沒有了案牘勞形。等暢想完畢,還得做有時女皇有時女奴的柴米油鹽生活,做恪盡職守奉公守法的良民。(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每人的身邊不乏美景,但內(nèi)心渴望遠(yuǎn)方,因為都想讓自己的心在路上,這樣人生的長度得以延伸,眼界得以拓寬。五柳先生的淡泊歸隱是清高;劉禹錫的“無絲竹之亂耳”“談笑有鴻儒”是閑適。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境界,螺旋式的歷程會讓人真正理解人間有味。
不管是青春芳華還是雙鬢如霜,讓心在路上,夢在心里,就會感到:風(fēng)聲雨聲竹樂聲,聲聲爽心;山色水色四季色,色色怡人。高山流水大沙漠,景景誘人;柴米油鹽醬醋茶,事事入心。
心之樂,喧囂安靜會無礙;心之達(dá),勞碌安逸會淡然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04962/
心在路上的評論 (共 6 條)
- 劉亞松 審核通過并說 請寫下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