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痹凇段淖印ど系隆分?,也有“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諸己” 的說法。求人不如求己,并不是對別人的幫助與支持一概排斥,而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一種人生信念,一種人生智慧。當(dāng)年,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是一種自尊、自強(qiáng)、自立的價(jià)值取向,一種豁達(dá)的人生態(tài)度。求人不如求己,也是對世態(tài)復(fù)雜多變的感悟與嘆息,正如海倫·凱勒所言: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這種人生觀念,在佛家也有體現(xiàn)。宋·張端義《貴耳集》中載:“(宋)孝宗幸天竺,有輝僧相隨······看觀音像,手持?jǐn)?shù)珠,問曰:何用?曰:念念觀世音菩薩。問:自念則甚?對曰:求人不如求己?!庇郑K東坡與佛印禪師同游靈隱寺,見一馬頭觀音石像,佛印禪師合掌禮拜。蘇東坡問:我們求觀音菩薩,為何觀音菩薩也掛一串念珠?佛印禪師曰:他也在求觀音菩薩啊。蘇東坡:觀音菩薩求觀音菩薩?佛印禪師曰:觀音菩薩自己最清楚,求人不如求己。清·鄭板橋詩中云:仍將竹作笆籬,求人不如求己。也是對人生真諦的一種感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