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不是夢——(五)勞動
我們這一撥人都生在農(nóng)村,活在農(nóng)村,血管里流淌的是農(nóng)村人淳樸的血統(tǒng),身上洋溢的是黃土和青草味兒夾雜的芬芳。我那純真的童年便在農(nóng)村艱辛與貧窮的陰霾里艱難地走過,特別是那段艱難的讀書歲月在我幼稚的心靈上烙下不可磨滅的痕。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各地中小學貫徹“五七”指示,廣泛開展“學工、學農(nóng)、學軍”等各項活動。當時的蓬萊縣北溝公社北溝聯(lián)中是煙臺地區(qū)走“五七”道路的先進典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余波未盡。作為一名小小少年,在小學生時代,留下了一段與學習無關的勞動記憶。
學校的勞動
到我上小學時,學校有兩畝多大一塊陡坡地。這里主要由小學高年級學生耕種,春種秋收,十分正規(guī)。學校院里也飼養(yǎng)了好多雞鴨,還在上邊的后院挖了一個深坑,養(yǎng)了幾十只兔子。我們小學生的任務是拔草,也沒有專門放學,只是要求在中午到家吃飯時順便拔些就行,或利用星期天完成。也沒有怎么耽誤學習,也沒有怎么累。到三年級時,就有了一節(jié)勞動課,那時很少用化肥,補充地力主要靠農(nóng)家肥。學生們都要抬糞,糞是平時勞動課上埋好的。到抬糞的一天,班主任老師臨近中午放學時,早早地安排兩個人一組,一個拿擔,一個拿糞簍,我們山上遠處的通常是拿鐵锨的。到下午老師站在好大一堆糞堆旁,規(guī)定一組幾回,班級內每個學生就按照指標要求,比、學、趕、超。男孩子常常為趕回數(shù)跑著糞就從糞簍里掉出來,有嘴尖的不住向老師打報告。老師批評,再要求。說實話,那時每個人都是興高采烈,根本不覺得糞有什么臭。不幾天,將抬到地里的糞均勻地揚開后,就組織挖地,一班三四十個學生排成長長的“一”字形,從地邊開始一直往地靠墻挖。老師不住地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可時不時有冒失鬼出來亂子,不是镢頭把搗來別人的腿,就是碰了別人的胳膊。要是誰趕在前邊,后邊的同學不注意一镢頭下去撞在頭上,那才叫老師收忙腳亂呢??赏命S土止住破了的皮處流的血,也不會有大礙的,莊農(nóng)人家的娃娃都耐蝕著來。通常情況老師一直在監(jiān)督著,不會有這樣的事發(fā)生。挖到地靠墻,又退著用镢頭放平耱下來,地漂漂亮亮的,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等著別的班的學生種洋芋。
其實,最難忘的不是學校的這些勞動,在學校的勞動是沒有回報的,至多得到老師的幾句表揚話,那是不頂飯吃的!最最記憶猶新的,令人難忘的勞動是給魏南大隊的幾個小隊下地干活的事。特別是老三隊和老四隊。因為,老三隊像對待干部一樣管我們白面飯;老四隊煮給我們沙梨吃。一到秋收的時候,我們的美好日子到了。到生產(chǎn)隊里幫助掰苞谷,拔蕎麥,散糞,拔胡麻。
老三隊掰苞谷(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八月中沒有吃飯的功。
谷子黃了、糜子黃了、玉米黃了、高梁黃了,洋芋干了蔓子,蕎麥紅了葉子。農(nóng)民伯伯開犁種冬小麥了,還要修梯田大干社會主義,手忙腳亂。當然,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學生不能閑著,上完早自習,到熱頭爺曬混了的時候,老師組織排成單行對,迎著暖暖的陽光,在鳥雀的鳴叫聲中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向著老三隊的玉米地進發(fā)。到了玉米地,好大一塊!玉米葉子在輕風中“嘩啦啦”地歡笑,玉米稈輕輕的向我們招手。玉米棒雄糾糾昂著頭,棒尖上掛著一絲調皮的黑胡須。都是農(nóng)村的孩子,這些簡單的勞動沒什么不會的。老師還沒有說完,都鉆進玉米地,雖然那時沒有地膜,但玉米行行還是清清楚楚,沿著一行行玉米,雙手齊上,左手抓住株桿,右手緊握玉米棒,用勁往下一拉,只聽到“喀嚓”一聲,一個玉米棒就掰下來了,迅速扔到地上。只聽到“喀嚓——喀嚓”聲不斷,悶熱的氣息使得汗如雨下,硬糙糙的玉米葉子很容易劃傷臉面,不時落下的玉米穗和著汗水,臉上起了小疙瘩,癢得很??晌覀円差櫜涣诉@些,你追我趕,笑聲不斷,歡樂不斷。
不一會,一塊玉米地收拾了一半。老師要求把掰下來的玉米棒小堆往一起收拾一下。于是,在玉米行里,幾個調皮的男生偷偷地拾起玉米棒打仗,你扔來,他扔去。還捉住玉米稈折下玉米穗攆著往女生頭上晃。老師看見了,就乖乖地一抱一抱抱玉米。
老師宣布休息一會兒,于是,我們悄悄溜進玉米地,挑揀葉子綠的、桿子嫩的折倒,剝光葉子,咬掉硬皮,里面白白的,咬在口里嚼,甜甜的,嫩嫩的,既解渴又解餓。嚼出一大堆渣滓與笑聲。補足了水分,我們繼續(xù)掰,直到太陽掛在中天,掰完一大塊玉米地,收獲的喜悅充滿心田。
炊煙升起來了,聞見了飯香,才三三兩兩分配到農(nóng)民家里,等著那一碗白面飯。好心的農(nóng)民將四方桌兒放在上房炕上,像給干部管飯一樣對待我們??晌覀冞€是擠在炕頭邊,土兒麻兒得,不好意思享受那份盛情。狼吞虎咽地吃完兩碗飯,飽了沒飽就裝著放下碗,就往出來跑。路上湊到一起談論誰家的飯好,誰家的飯不香;誰家的人行,誰家的人沒人情。有高興的,也有失望的。
老四隊拔蕎
像拔蕎這樣的小事,對我們干慣農(nóng)活的農(nóng)家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是小菜一碟。
金色的秋陽,輕灑在碉堡梁的大山上,老鷹在山梁上空悠閑地盤旋,幾朵淡淡的云漂在藍天上,我們一班四十多個學生跟著領路的老農(nóng),高高興興地沿著山間陡陡的山路往上爬,魏店鎮(zhèn)的全貌越來越清晰。山間老農(nóng)在修梯田,紅旗招展,塵土飛揚,熱鬧非凡。地埂上一簇簇金黃的野菊花,在隨風輕搖,散發(fā)的清香沁心入脾。蕎麥一般種在半山靠頂處,當我們氣湍吁吁到山間陡地時,蕎麥頂上還開著紅紅的花。望著蕎麥地,仿佛聞到了蕎麥花醉人的芳香,聽到了蜜蜂嗡嗡地叫聲,甘甜醇香仿佛還在山間飄蕩。
未收蕎麥卻新霜。蕎麥是畏霜凍的。生角的豌豆,帶花的蕎,是說帶花的蕎麥也要收割。
等到后面的大部隊到齊,老師安排我們一字形排開,根據(jù)地的形狀從地邊開始往上拔,蕎麥根系又短又細,手抓上去涼爽異常,嫩嫩的,脆脆的,雙手齊下,抓不住就放在身后。身后的老農(nóng)和選出的會捆的學生,抱在一起,捆成腰粗的捆,立起來,彎下頭,再從捆里抽出一根蕎麥,扎緊,就十六捆一組四方四正地擺在一起。
老農(nóng)講笑話:一個農(nóng)民將自己的兒子苦供給上學,兒子上了幾年學后,人也洋氣了,話也變言子了。一次,他放學回家,路過一塊蕎麥地,他的老父親戴著爛草帽低頭半蹲半就地在割蕎麥。他沒有認出來,就問,你割的那紅桿桿綠葉葉的是啥呀?他父親二話沒說,就趕過去抓住打。他急忙說,別打了,你把我(方言讀e)打死在蕎地來了。笑聲回蕩在山腰。
老農(nóng)還要我們猜謎語。那坡地里一陣鬼,披的沙氈露著嘴。(打一物體。)原來是蕎麥顆粒。就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中,一塊地的蕎麥不知不覺拔光了。再動身挪移到另一間地,幾個調皮的男生就是不走正道,在長滿野菊花的地埂上往上扒,松軟的黃土踩不穩(wěn),整個人順著地埂溜下去,一陣黃土跟著升起來,臉上、身上是土還露著白牙傻傻地笑,手里還抓著一把野菊花。
到了另一塊地里,好多學生乘轉身放拔的兩把蕎麥時,向著來路上張望。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沒有人說出口。突然,有人在別人不注意時喊一句,“吃的來了!”大家不約而同轉過頭,他又會甩出一句,“狗看店,沒處站?!贝蠹沂氐皖^狠勁地拔蕎。再有人喊“擔吃的來了”,也沒有人轉頭看??蛇@時,農(nóng)民伯伯確實擔著兩擔吃的來了。心里美滋滋的,假裝得滿不在乎的樣子,照樣一聲不響地拔。當老師喊一聲“休息了”時,都跳起來,往地頭放擔的地方跑。滿滿的兩擔,揭開蓋著的白布,熱氣往出來冒。迸開露出白的洋芋、白白的馬牙苞谷棒,還有煮得軟不兮兮的老沙梨。老農(nóng)根據(jù)學生的多少,和老師估計著一人能分攤幾顆洋芋,幾棒繁麥,幾個梨子。確定后,就開始分發(fā),男生總是搶在女生的前頭。大多時候是分發(fā)結束后還有剩余的。于是,顧不上臟手,也根本沒有水洗手,都狼吞虎咽地吃,有些連洋芋皮來不及剝,有些抱滿懷里,不知道先吃什么?左一口洋芋,右一口繁麥。有些洋芋掉到地上,“媽吆吆,不得活了”叫著從地上撿起,顧不得有沒有土,吹兩口,繼續(xù)吃。只有女生文文靜靜的,有時還拿出誰的手絹或拿出一張紙或拔些地埂上的凈草放在上面,幾個一起慢慢地嚼??诳斓哪猩绯酝炅?,還擦腳搓手地等。當然老師會把剩下的分給飯量大的同學。直到框子露出底兒,老農(nóng)收拾好擔上離開了。
我們吃光了,連有些女生剩下的一起都吃光,飽不飽,就心滿意足的繼續(xù)拔蕎。直到天發(fā)黑,就飛奔著回家了。我也不下山,沿著碉堡梁走回家,黑盡了。農(nóng)民伯伯還在陡地上修梯田。
陽光下的勞動,使得那時代的孩子們身體康健,茁壯成長。那時的孩子,膚色黑里透紅,身材也勻稱。盡管缺醫(yī)少藥,孩子們也不大生病,抗造!
其實,我們對勞動不是怎么厭惡和懼怕的,因為我們喜歡勞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享受勞動本身樂趣的同時,還享受自己勞動回報的快樂。我們也親身感受到了農(nóng)民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對土地、對勞動有了更深的感情和認識。那段經(jīng)歷,也讓我們在上學期間走進了大自然,與莊稼、植物、牲畜、家禽以及山川河流、花鳥魚蟲都有了親密的接觸,能夠在更廣闊的天地大課堂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從人生漫漫的長途來看,沒有怎么影響學習。相反,從中得到的是受益一輩子的。不僅鍛煉出強壯的身體,而且培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高尚品德;造就了堅韌不拔的性格,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如今的青少年,認真參加過勞動的,實在不是太多了。就農(nóng)村的孩子,勞動與他們漸行漸遠了!家長似乎認為孩子勞動是很吃虧的事,仿佛自己的孩子在田間勞動是抬不起頭的,是受別人鄙視的,是低人一等的,唯有關起門在家讀書考學才是正道。所以,使得孩子既沒有健康的體魄,也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讓孩子到田間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不會對學習有多大影響的!相反,對他們健康、快樂、舒心、輕松的生活會有好處的。尤其是農(nóng)村的孩子!
我現(xiàn)在真的不知道五十歲以上年齡的這一茬農(nóng)民肩負不起土地耕作的時候,我們這里的土地是否全都會荒廢?又有誰還回來守候這山梁上的梯田地呢?!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13016/
我的小學不是夢——(五)勞動的評論 (共 22 條)
- 海虹 審核通過并說 喜歡!歡迎文友來我空間踩踩!
種豆南山下:回復@鄉(xiāng)村老羊:謝謝鄉(xiāng)村老羊,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