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已安,生者念

淅淅瀝瀝的三月,在一場春雨中來的華麗,穿梭在憂郁的陰云,夾著雷聲又呼嘯而去。四月初的清明,哀傷與莊重的山路上留下游子沒有說出的思念。
故鄉(xiāng)是根,飛旋的落葉始終眷戀。人群熙攘的車站,車票緊缺,車次一再晚點,焦急的眼神望著檢票的窗口,趕上最后一班夜車,我感到很幸運。盡管一路塞車,走走停停,但只要出發(fā),就能到達,能拿到車票然后出發(fā)已經(jīng)比留在原地的他們幸運好幾倍。我問,這次回家的人為何堪比春運,在外工作的他說人的心對已逝的人有種莫名的敬重?;氐焦枢l(xiāng)祭拜先人,掃去那墳?zāi)股系臏嫔#诒疾ㄔ谕獾挠巫有睦?,埋下一份慰藉與思念。故鄉(xiāng)是根,即使已定居在外,即使已忘記親人離世的痛苦,卻永遠不可能與根脫離,這樣的紀(jì)念方式,是奔波在外的他們找回過去自己的一個途徑。
出發(fā)在日出前?;乩霞业能囈宦奉嶔?,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然而日出后的清明,陽光剛好,也算是給登山的人兒一絲安慰。老家的房子所剩無幾,依稀能看到一些殘破的圍墻,雜草叢生。走過一段路,可以看到幾戶人家,都是父輩認(rèn)識的人,我們進去稍坐半會兒就繼續(xù)往山上趕了。這里是名副其實的“開門見山”,沿著山路越走越高。遙望,遠處的山是那樣的綠,山頂云霧繚繞,山腳河水緩緩流淌,偶見幾戶人家,輕舟小靠,饒有世外桃源之感。沿岸的公路蜿蜒前行,讓人好奇從這山群里走出去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不覺已中午,大伙都坐在山腰,開始享受家里帶來的“午餐”。清明前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去采摘一些艾草,摻和面粉,做成艾糍。清明這天去老家掃墓的人就會帶上幾個當(dāng)做午餐。民間有句俗語“清明吃艾糕,不怕谷雨澆”。意思是清明節(jié)吃了用艾草做的艾糕,日后就能抵抗被陣雨淋濕而引發(fā)的感冒。艾草是一種中草藥,對祛除暑熱,健脾利濕有好處,也傳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古人在清明采摘艾草也常有辟邪之意。小時候,到清明時總會很積極去摘很多艾草回來給母親做艾糍,然后滿懷期待艾糍的香甜。只是自從她離開后已經(jīng)很多年沒吃過了。父親不會做,我們長大后也再沒去摘過艾草。隔壁的阿叔把艾糍遞過來,微微笑了笑,說:“你家沒做吧,吃吧,我這多得是,我吃不完......”這味道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鼻子有點酸,我抬頭望了望遠處。阿叔看了看我,便繼續(xù)吐著煙圈。
你曾給的都帶走了,我懷念的也永遠不再有。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們努力長大,盡力往外飛,而她卻永遠沒有走出這個小村莊。無論過去多久,像不肯愈合的傷口,一觸碰就撕裂,疼痛。誰可以深刻體會到墳?zāi)估锱c墳?zāi)雇獾挠肋h隔絕。再叫一聲又是否能聽到,只是上的香,煙霧那樣濃烈,眼睛被熏出了淚水。也許逝者已逝,生者當(dāng)節(jié)哀。雜草已除,明年,我會再回來。
陰雨天的早晨,坐上火車,又離開了家,窗外的山很綠很美,車廂里很安靜,我看見他們的眼神和我一樣,靜靜地,看著不斷往后的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文/晨韻風(fēng)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3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