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

六幾年的時候,我十一、二歲,那時候我最盼望的是過年,因為過年才能殺豬,吃上豬肉,吃上餃子,穿上新衣服。
遼西的農(nóng)村冬季來的早,而且冬季時間長,所以一過冬子月(農(nóng)歷11月),這里的人們就開始“貓冬”了,愿意出門的,就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靠墻跟,拉家常;不愿意出門的,就坐在炕頭上圍火盆。
一進(jìn)臘月(農(nóng)歷12月)門兒,各家各戶就開始忙活起來了,養(yǎng)豬養(yǎng)羊的戶就開始?xì)⒇i宰羊,然后把豬肉和羊肉放在窗外的缸里凍起來,準(zhǔn)備過年食用。
臘月十七八,就開始再就是淘米、做豆腐了。所謂淘米,我們那里就是包粘豆包,俗語叫饃饃。把生產(chǎn)隊分給我們的粘谷子,有的是粘高粱在生產(chǎn)大隊糧谷加工廠去皮磨成米,回家來后,把磨成米的粘米放在大鍋里或者是大缸里,用清水反復(fù)淘幾遍后,撈出來控干。根據(jù)粘米的粘度,按比例添加苞米來降低粘度,太粘和太笨蒸出來的豆包都不好吃。
父親和哥哥、還有我把淘出來的粘米和勾兌好的苞米用毛驢馱到大隊糧谷加工廠,加工成混合粘米面。到了年關(guān),各家各戶都淘米,要在糧谷加工廠門前排隊磨粘米面。母親在家里用爬豆糊豆包陷,等把爬豆糊成像高粱米干飯一樣,豆陷就算糊好了。我們晚上把粘米面在糧谷加工廠磨回來以后,倒到一只大笸籮里,用開水把粘米面活成半干不稀狀,放到事先準(zhǔn)備好的擺放在炕頭上的空水缸里,用蓋子和棉被蓋好,用這種方式加溫和保溫,令其粘米面盡快發(fā)酵。
第二天早上,母親早早起來,找來親戚和左鄰右舍的女人們,一起到我家包粘豆包。包粘豆包其實(shí)就像包菜包子,但是不用趕面皮,只是用手抓一塊比拳頭小一點(diǎn)經(jīng)過晚上發(fā)酵的粘米面,夾在雙手掌中間拍成面餅,放進(jìn)一或兩湯匙豆陷后,用雙手使勁攥成團(tuán),擠出空氣后揉圓了,放到蒸屜上在灶臺的大鍋里蒸30分鐘左右就蒸熟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和父親、哥哥、還有弟弟負(fù)責(zé)用木鏟把蒸好的粘豆包一個一個地起下來,放到秫秸穿的簾子上擺放在窗外,由于天氣寒冷,粘豆包很快就凍上一層薄薄的冰,然后再把結(jié)冰的粘豆包放到窗臺底下的一口大缸中冷凍儲存起來,這種做法使粘豆包不會發(fā)霉變質(zhì)。以后,每天早上吃的時候,把冷凍的粘豆包從大缸中取出來,放到蒸屜上加熱后就可以使用了。一般要吃到來年的3、4月份,因為粘豆包是我們家過年期間的主食。
到了農(nóng)歷臘月廿三,就算真正意義上的過年了,不過,這一天叫小年。
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jié)日,在我們那兒給灶君叫灶王爺。傳說灶王爺是通曉人間罪惡的地下神仙,每年的臘月廿三晚上,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的罪惡丑態(tài),以致玉皇大帝降旨進(jìn)行懲罰。所以,每到臘月廿三這天晚上,各家各戶都要在自家的灶臺前祭祀灶王爺,求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多說好話。
廿三的早飯,我家吃的是昨天包的粘豆包,吃過早飯后。父親把一位年長的先生請到家里來,這位先生讀過“國高”(國民黨時期的高中),每到小年,我們家都把這位先生請到家里來寫對聯(lián)、春聯(lián)。
老先生帶來筆墨和硯臺,我們家準(zhǔn)備大紅紙,我在桌前給老先生研墨。他戴上老花鏡,拿起毛筆在我研好的硯臺上蘸了又蘸,在裁成條狀的大紅紙上開始寫對聯(lián)。對聯(lián)貼在前門框兩邊,老先生上聯(lián)寫的是:春風(fēng)楊柳萬千條,下聯(lián)是:六億神州盡舜堯,橫批是:氣象萬千。春聯(lián)貼在屋里頂在房梁下邊、靠在炕沿邊的木頭柱子上,內(nèi)容是王安石的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lián)、對聯(lián)寫完后,又在方塊的大紅紙上寫了幾塊“?!弊?、“酉”字,這些字都貼到門外、柜子上和裝糧食的大缸上,不過都要倒著貼,意為“?!钡?、“酒”到。除了這些外,還寫了“豬羊滿圈”、“金雞滿架”等條幅,貼到豬圈、雞架上,以求來年六畜興旺。最后寫了一副沒有橫批的小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幅小對聯(lián)是供晚上祭祀灶王爺用的。
送走老先生后,我和哥哥把晾曬干了的對聯(lián)、春聯(lián)、“?!弊质裁吹亩挤謩e貼起來,又把在集市上買回來的財神(有的地區(qū)叫門神)貼上。財神分“大財”和“小財”,“大財”貼在前門的橫門框下,“小財”貼在后門的橫門框下,意思就是“招財進(jìn)寶”。
約摸到了中午時分,母親就開始籌備晚飯了。我家到了臘月廿三開始,每天就吃兩頓飯了,一是節(jié)省糧食,再就是快過年了,沒有什么活干,也不餓。臘月廿三的晚飯一般都是吃餃子,生產(chǎn)隊早已把國家給我們吃返銷糧的水果產(chǎn)區(qū)下?lián)艿拿靠谌?斤白面發(fā)到各戶了。母親把冷凍起來的2斤五花豬肉拿到屋里讓它慢慢地解凍,然后用菜刀在楊樹墩子做的菜板子上“叮叮當(dāng)當(dāng)”地剁起來,這聲音在大門外聽的真真切切。我和弟弟在大門外一個一個燃放者小鞭,也就是現(xiàn)在的1千響的鞭炮。那時沒有錢買更多的鞭炮,只能把一掛鞭拆下來,一個一個地分著燃放。
晚上吃完餃子,大家坐在炕上、地下一起聽掛在房梁上小廣播喇叭。到了年關(guān),廣播里也都是播放喜慶的文藝節(jié)目,有評劇《劉巧兒》、《花為媒》,豫劇《花木蘭》、《朝陽溝》,相聲《夜行記》、《改行》、《友誼頌》,評書聯(lián)播《夜幕下的哈爾冰》等等。
我們聽?wèi)颍赣H在灶臺的鍋里用粘米和白砂糖炒“小鍋白糖”,用來晚上祭祀灶王爺時,給灶王爺吃,好讓灶王爺嘴甜甜的說好話。
夜幕降臨了,母親把白天老先生寫好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貼在灶臺兩邊,灶臺前擺好水果、餅干等貢品。把“小鍋白糖”放到一個瓷碗里擺在灶臺前,然后把貼在灶臺墻上的紙“灶王爺”畫像輕輕地撕下來,用火柴點(diǎn)著后,嘴里不停地叨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好話多說、賴話少說”,意思就是讓灶王爺升天后,向玉帝給我家多美言幾句,保我家一年平平安安。等把快燒盡的紙“灶王爺”送到灶坑里燃盡后,祭祀就算結(jié)束了,母親把“小鍋白糖”分給我們每人一塊吃掉,母親說:“人吃了,以后的生活就甜甜蜜蜜了”。
以后的幾天,每天都有一個傳統(tǒng)活動,按照我們那里的習(xí)俗,廿四是掃房日。傳說在人間居住的人身上都附著一個三尸神仙,他經(jīng)常向天上的玉皇大帝說人間的壞話。玉帝當(dāng)即命三尸神給說玉帝壞話人家的墻上做記號,再讓蜘蛛結(jié)張大網(wǎng),掛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靈宮在除夕之夜下界,給這些人家降禍。
不料,三尸神的陰謀被灶王爺發(fā)現(xiàn)了,他向各家各戶貼在灶臺墻上的紙灶王爺下通知:從臘月廿三晚上祭祀灶王爺后的第二天起,一直到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干干凈凈。等到王靈宮奉玉帝旨意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下界后,到各家各戶察看時,讓他看到家家戶戶都很干凈,百姓安分守己,不能讓三尸神冤枉人間好人。從此,廿四掃房,貼新年畫就已經(jīng)成為遼西民間的習(xí)俗了。
過大年,我們吃葷和吃素的人家不在一天過,吃素的人家,也就是信佛的人家,是在三十的前一天過年,吃葷的人家是在三十那天過年。
我家吃素,在臘月廿九這天過年。過年這一天就更忙活了,過年的主食是大米干飯,那時的大米也是國家給我們吃返銷糧地區(qū)下?lián)艿?,一般是每口人一市斤,我們?口人,能夠過年吃三、兩頓大米干飯。那時過大年的副食主要是:一碗蒸肉,肉很少,每片豬肉的中間夾上一片用淀粉炒成的悶子;一碗蒸漾白菜,就是把豬肉餡活成和餃子餡一樣,用白菜葉一塊塊地包好,放在碗里用蒸屜蒸熟;一盤豬肝炒白菜片;一盆燉酸菜。那時過年沒有鮮細(xì)菜,過年基本就是這幾樣菜了,不過這些菜平日是吃不到的。
下午兩三點(diǎn)鐘,吃完過年飯,我和哥哥、弟弟一起到大門口去燃放鞭炮,這一次放鞭炮沒有拆開放,把一掛鞭掛在長長的竹竿頂上點(diǎn)著后讓它一次響完。二踢腳,也就是兩響的大爆竹,哥哥一只手捏著,另一只手用煙頭點(diǎn)著導(dǎo)火索,“丁”、“咣”,二踢腳先是在腳下炸響,然后借著推力飛向高高的空中“咣”的一聲炸開了。我不敢用手捏著燃放,只好把它一頭埋在土堆里,
用一支長長的秫秸點(diǎn)燃后再把埋在土堆里二踢腳導(dǎo)火索點(diǎn)著,撒腿就跑開了。這種方法,不像哥哥那種用手捏著放的響,有時還橫著炸開了。
到了三十那天,吃葷的人家過大年,我家一天吃素,不吃肉和葷油。到了晚上,就是除夕夜了,可以開葷,吃豬肉餡餃子了。
到了三十晚上,母親開始包餃子,做“年夜飯”了?!澳暌癸垺币步小皥F(tuán)圓飯”,遼西地區(qū)三十晚上“年夜飯”吃餃子,大概早在漢代就開始了。舊時,由于生活水平較低,平時吃不到餃子,只有到了過年時才能吃到兩頓餃子。我們那兒在三十晚上包的餃子,都是捏的一順邊的柳葉狀,意思就是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一帆風(fēng)順。三十晚上的餃子是煮餃,剩下的留著大年初一早上吃蒸餃。
我們那里還沒有通上電燈,不過除夕之夜,也要燈火通明,正屋、外屋都要點(diǎn)上蠟燭,豬圈、羊圈即使是空著的也點(diǎn)上“氣死風(fēng)”的煤油馬燈。把米口袋嘴敞開,好讓三十晚上財神爺來往米口袋里裝米。
那時,沒有電視,我們一邊吃著煮餃子,一邊依舊聽廣播,三十晚上的廣播節(jié)目更豐富了,多數(shù)都是喜慶的相聲什么的,不過也播放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和喜兒的“扎紅頭繩”唱段。
吃晚餃子,約摸到了晚上12點(diǎn)左右,各家各戶開始燃放鞭炮了。大戶人家的鞭炮買的多,品種也多,燃放的時間很長。我家沒有錢買很多的鞭炮,我和哥哥、弟弟燃放了一掛小鞭和六個二踢腳后,就順著梯子爬到房頂上,去看人家燃放鞭炮。山村的除夕之夜,一片寂靜,只有各家各戶在同一個時間燃放鞭炮時才熱鬧起來,鞭炮齊鳴,天空五光十色,伴隨著孩子們的吶喊聲,除夕之夜真美。
都說三十晚上要坐一宿,可是折騰了下半夜,我們就熬不過去了,不多久,大家都橫七豎八地躺在炕上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大年初一,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年,長輩的要給小孩子壓歲錢,有的給5角錢,有的給1塊錢。我那時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沒有給我壓歲錢,其實(shí)我很小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壓歲錢。
生產(chǎn)大隊組織的秧歌隊在大年初一早飯過后,便開始到大街上演出了。從村的東頭一直演到村西頭,在寬敞的地方要打個場子進(jìn)行固定演出。那時我們村的秧歌隊在全公社、乃至全縣都是最好的。什么“青蛇白蛇”、“客大爺”、“西廂書生”,他們兩條腿上綁著高蹺,踩著喇叭和鑼鼓的點(diǎn),走著十字步,舞著整齊的姿勢。特別是到了步行的“老漢推車”、“劃旱船”、“回娘家”的互相挑逗的場面時,更是好看。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也就是“破五”,秧歌隊每天都出來演出,包括晚上。過了“破五”就每三天演一場,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晚上,大秧歌達(dá)到了高潮,喇叭聲、鑼鼓聲、鞭炮聲響徹山村,好不熱鬧,直到午夜才各自回家了。第二天,秧歌隊解散了。
正月十五過后,后半月就沒有什么節(jié)日了,等過了二月二“龍?zhí)ь^”吃一頓豬頭肉以后,整個大年就算過去了。
然而,過年的氣氛一直在我的頭腦里縈繞,過年真好。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3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