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麗的傳說

宗教是人類的精神風俗,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正常的宗教活動是人類在追求真、善、美和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因迷茫而尋求精神寄托、釋放心理壓力的一種行為,具有穩(wěn)定社會的積極作用。
星期六上午,春光明媚,萬物生輝。我應朋友之邀觀賞了云程寺重修大典。
云程寺位于有著魚米之鄉(xiāng)美譽的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qū)曹鎮(zhèn)鄉(xiāng)雨淋店自然村南。該寺始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后屢遭破壞、重修,香火綿延至今。關于云程寺的傳說,玄妙入神,耐人尋味,讓人遐想。
相傳,佛教漢化觀音俗身三皇姑妙善,為妙莊王的三女兒,農(nóng)歷二月二十九生于父城(今河南省寶豐李莊鄉(xiāng)境內),妙善公主生來溫柔聰慧,見善若驚,疾惡如仇,樂善好施。妙莊王沒有兒子,共生三個女兒,大女兒愛吃喝玩樂,無所事事,二女兒性情暴烈,品行不端。妙莊王就把希望寄托到了三姑娘妙善身上,于是,他要把妙善許給身邊一個大臣的兒子,但這位公子生性懶惰,好逸惡勞,妙善堅決反對,拒招駙馬,離家到村中的白雀寺內修行,其父為阻其出家,派人燒毀了白雀寺。妙善被師傅救出后,逃到大香山(今河南省平頂山香山)繼續(xù)修行。后來,妙莊王得了一種病,御醫(yī)說必須用一個人的一只眼和一只手才能治愈。然而,大女兒和二女兒均不肯救父。妙善聽說后,不計前嫌,獻出了一只眼和一只手。妙莊王病愈后,聽說是自己修行的女兒治好了他的病,深感內疚,命大臣要根據(jù)妙善的形象,在香山寺內塑一尊“全眼全手”的金身當作菩薩供奉,由于激動,脫口說成“千眼千手”,因國王金口玉言,不能改,所以“千眼千手”的金身妙女菩薩像就塑在香山寺,千百年來,受世人頂禮膜拜。
一日,妙善菩薩前往浙江普陀山紫竹林做道場時,越過沙河路經(jīng)雨霖店村南一塊空地時,但見祥云騰升,九峰交匯,如群龍聚首,遂賜“云城”二字符置于此處,意旨凈土之地、仕途之始、青云之道程,是修行得道者可通達理想坦途之境。之后,世人在此建寺供奉菩薩,提倡棄惡揚善,樂善好施,以德報怨,祈求風調雨順,前程錦繡,國泰民安。
清朝乾隆年間,文學家李海觀的次子李蘧(qú)求學歸來,遇大沙河洪水猛漲,其母隔岸接子,心急如焚,即跪地向寺,求菩薩保佑,洪水立退,母子團圓,自此立愿。乾隆42年,李蘧任七省漕運時,撥銀五百兩修繕云城寺。民國28年,為區(qū)別榮陽廣武鎮(zhèn)的云城寺,又因當?shù)夭抛觽兂缇蠢钷?a target="_blank">父子之秀,鄉(xiāng)紳魏積臣送寺一匾,改“云城寺”為“云程寺”,取榮登云程之意,沿用至今。(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關于妙善的神話傳說,有多種版本,盡管眾口不一,但九九歸一,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積善成德、以德報怨;都是為了風調雨順、財源茂盛;都是為了移風易俗、平安和諧,向世人傳播一種待人處世的正能量。
甲午之春伊始,正值華夏大地,春和景明,萬象更新、政通人和、一派祥和之際,重修云程寺,對繼承人類傳統(tǒng)文明,提倡棄惡揚善,樂善好施,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俗和精神。豐富香山佛教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一方穩(wěn)定,共圓中國夢,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4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