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記憶
昨夜,又夢回了水城蘇州,在夢中,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是那么的清晰。
提起水城,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聯(lián)想起在威尼斯水城乘坐著貢多拉穿梭在城市的中央,觀賞那十六世紀(jì)文藝復(fù)興之后的優(yōu)美建筑。可我卻會常常想起蘇州樸實(shí)的民居來,還有在蘇州、或者其它水鄉(xiāng)所乘過的江南特有的小船。如果說威尼斯的貢多拉既纖巧又豪邁,那么蘇州的小船則顯得很精致、溫婉了,還有難忘的是坐在船上看風(fēng)景的人,這便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吧。
記得第一次真正接觸蘇州,那是我到蘇州上學(xué)的第二年春,同班同學(xué)華邀請我到她家做客,她是蘇州本地人,家就住在縣府街,在我的印象中,離蘇州最繁華的觀前街已經(jīng)很近了。在那一段地區(qū)是典型的老蘇州的建筑:房屋大多臨河而筑,鋪在水中的是石塊和石階,暗白的墻上是紅的發(fā)黑的褐色木窗,窗子上是已經(jīng)灰白色的明瓦,瓦楞中間長著那種特有的“狗尾巴”草。房子一般是兩層,后窗對著河水,幽深帶著古味,有的大戶人家,會有一階河埠通向小河。
多少次,我會想象,一個纖纖少女,一手握著詩冊,一手托著臉腮,坐在幽暗的窗下,看一條小船慢慢地從身邊劃過,駛向那橋洞,水面上留下一道漾漾的波痕,或許那橋上有一抹亮色,或許那橋上有二三頑童嬉戲,不遠(yuǎn)去傳來的那一陣輕輕的琴聲,仿佛在訴說無盡的思忖。
蘇州多巷,尤以水巷聞名。水巷是水從臨河而筑的房子間穿過,屋子多為兩層,風(fēng)格也雷同,青磚白墻,許多石階朝水里鋪去,留在岸上的也長滿了青苔。街巷就不同了,大多是用長條的蘇州地產(chǎn)的“花崗巖”鋪設(shè),下面就是水道,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或者下多長時間,雨水會自然地流向眾多的河道,在巷子里從來不會有積水。
我同學(xué)華,第一次帶我游覽蘇州,既不是熱鬧的觀前街,也不是著名的拙政園、留園,而就是這曲徑通幽的小巷。正是這四月的天,天空中下著絲絲小雨,煙雨蒙蒙。我們打著雨傘,在巷子中走著,聽著一聲聲清脆的腳步聲在巷中回響,也是從那時候起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細(xì)雨無聲”的境界。(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們租了一條小船,在雨中輕輕地蕩漾在靜靜的小河中,領(lǐng)略著古蘇州特有的風(fēng)韻。小船在薄薄的雨幕里,掠過一道道河埠,穿過一座座小橋,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東方水城的內(nèi)涵。我甚至覺得,蘇州的美,正是需要在古式的游船輕輕搖晃中慢慢品悟和體會的。有韻律且清脆的槳聲輕輕拍打著水面,恍如一個又一個泛起又沉下去的思緒。
在蘇州上學(xué)的這兩年時間,我與華無數(shù)次踏足在這深深的小巷,因?yàn)槲业淖员?讓風(fēng)華正茂的我們沒有能走到一起,正如這江南的春雨,就那么沒完沒了的無聲無息地下著,沒見人惱,倒是那一把花傘下?lián)沃粋€流動的人影在雨幕中慢慢消失。那種朦朦朧朧的色彩和情調(diào),像極了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畫作,頗有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之美,永遠(yuǎn)地留在了我的記憶之中。
我現(xiàn)在還常常在想,如果有可能,我還希望再次站在橋上或坐在船中看水巷那種寧靜的美,房子的倒影平鋪水中,隨波浪搖曳,雖然旁邊少了你那靚麗的身影,我同樣會感覺到那逝去的溫情;再次走在那深深的小巷,聆聽那清脆腳步的回響。
這就是蘇州留給我最深的記憶!
(作者:江蘇宜興 趙建全)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43875/
蘇州記憶的評論 (共 20 條)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精彩推薦希望空間一踩
小全大:回復(fù)@軍民大團(tuán)結(jié):謝謝朋友的關(guān)注!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