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寫作
文/鄧忠勝
時常想寫卻不知道該寫點什么,寫點什么都覺得不太妥當。這種想法似乎已經(jīng)由來已久并且企圖占據(jù)著我的全部思考而根深蒂固,我最后才發(fā)覺原來不算是我的原因,有時我看到時代的潮流時就暗自將一種憂國憂民的思考蜷縮到一個無法找尋的地方,甚至于越遠越好。按常理來說我完全可以佯裝媚俗,終日吟風弄月無病呻吟,但我沒有盲目跟風當個瞎子地接受這個事實,不過趨勢也無疑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環(huán)境的力量,時代不僅能夠改變?nèi)耍?qū)使人去適應,而且也能夠改變?nèi)说母惺?。要是換在前幾十年生活的話我們不僅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情懷,而且更多的是讓自己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
縱然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quán)利,但不是每個人都是人之后能夠說出像人說出的話語??梢詫θ苏f人話而對鬼說鬼話,但絕不可丈著會幾個華麗的詞藻堆砌之后說出人鬼都無法聽懂的話。不帶這么欺負人的,欺負鬼鬼不知道也就罷了,不過好歹還有那么幾個人能夠識貨能分辨?zhèn)€真?zhèn)巍?/p>
或許一個人的作品“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卻也不必因此就把別人都當無藥可救的傻瓜或一概叱為別有用心?!眲e總以為別人或粗或細的脖子挑起個腦袋只當擺設(shè)與裝飾,同樣也會像有用的機器那樣運轉(zhuǎn)起來。
寫作可以是一個人情感的寄托,直白點即是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一種尋找,更可以是一種不斷的丟棄。不過,無論是寄托、宣泄、尋找或者丟棄都必須傾注個人真實的情感,唯有如此方可真正的得到寄托、宣泄、尋找或丟棄,才不缺失掉其中寄有的那份靈性。切不可無病呻吟,肆意做作。(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誠然,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并無無聊之人借文字消遣消遣,發(fā)發(fā)牢騷諸如此類等等。一個人發(fā)出點牢騷還是需要費點力氣的,從找到了發(fā)泄的地方與找到發(fā)泄的對象并把它發(fā)出來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足令人發(fā)指。譬如有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在一篇堆積如山的文字里或是短短幾行字句里有時不免要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不辭勞苦地勞作一番才有所收獲?;蛟S在別人的眼里什么都不是,甚至于比垃圾堆里的垃圾還不如,可他人哪知即便是垃圾也至少還是一件值得珍視的東西,因為有時垃圾有人還會回收呢!在宣泄者的眼里自己的牢騷不僅是寶,而且常常還把這種被理解的渴望寄托得很深邃,希望在別人那里得到些許的安慰,把希望降到最低限度之后就只能聊以自慰了。不過,在誤解、猜疑、誹謗等的陰影籠罩之下如此聊以自慰亦甚好。
一個人從自己的大腦之中形成一種思想,然后借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自己的種種的情感,繼之將其不顧后果(意指自我的秘密)地公諸于世是需要極大魄力的。在這種過程之中不斷地確認自我,并讓自我得到認證。于傳頌一種思想或是始作俑者都是在尋找自己,在自己這里尋找自己,在別人那里尋找自己。
在此期間必然要坦然地面對自己,將自我的情感從骨子里滲透出來,并付諸漫長的時間與逐漸消失殆盡的精力。寫作不僅時常在認識自己與別人的同時也丟失了自己,長久的自我獨處之后獲得一定的成果有時必然為別人所遺忘,這是從一開始選擇這個行動所要付出的代價。
書寫的過程無論寫出的是殽亂的思想還是值得圜視的論證都無需角材,因為每個文字里早已透漏或是泄漏出未過的感情,不必在他人那里得到認證。
如果一開始決定這項充滿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就必然要與自己糾纏與不清,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未知的自己,而且還要在虛無的時間里尋找答案,時常得到一些線索然后又間斷,即便得不到答案還得繼續(xù)鼓足勇氣背上行囊繼續(xù)上路探索。清醒到困頓,困頓又清醒,如此單純地付諸悃悃款款的情感進行下去,糾纏在如何寫下去,然后如何寫的問題下進行,困惑的自己從別人那里異等出來,即使背負負俗之譏。但這是何其的艱難困苦。
對于一個寫作之人,大可為自己寫而給讀者讀,或是為自己寫且作自己的讀者。這也得因人而異,有的人在讀者那里才可以得到印證,有的則把那種印證蜷縮起來。自己的作品在他人那里或許得到認證,或許遭到譏諷,但只要曾經(jīng)為之傾注過最認真的情感,如今的這一切也將顯得無關(guān)緊要。作品在他人那里只不過換了一身衣裝,一身不打緊的皮囊,內(nèi)在的靈魂并沒有改變。每一個別人都是自己的化身,他人可以對此感到不適,或是可以因為感到不是自我靈魂而倍感羞恥,但卻不可認為這是一種警告,哪怕是以為是最真誠的忠告。
作為自己的探索者在尋找的過程中只會越來越走向深淵,走向沒有邊界的原野。越走越遠只會更加地懷疑自己,連自己都不會給予自己認證,甚至于有的探索者對生命發(fā)生了生存的障礙,生發(fā)存在的困頓。在這種孤立與孤獨的狀態(tài)之中沉淪掉自己,儼然這是極其不合理的。畢竟來說還是得打破這種沉默,不打破的話也得能夠在沉默之中發(fā)出聲音來,于其中“退思補過”。
把寄托到文字之中并不去詮釋其中所蘊含的臆意,只待有理解與有此歷練的人覺察到,并不宣揚,自己只管往前行,抵達自己渴望的那個地方。
附注:舊作新改而成。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