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與李斯
商鞅,衛(wèi)國人,以國為姓,名衛(wèi)鞅。因之后爵封商君,商於為其封地,史稱商鞅。 小時候的歷史課本里有一節(jié)《商鞅變法》,這是似乎中國歷史上最早值得稱道的改革了。商鞅以士子身份因秦孝公求賢令入秦。入秦三月,勘踏老秦部族最邊遠的府縣,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寫出一份翔實的調(diào)研報告《治秦九論》,從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吏治,法律,軍事,甚至禮儀等諸多方面做了分析闡述,找到秦國積貧積弱的根源,并開出藥方。
信,是制度執(zhí)行的根本。說了不算,算了不說,或者雙重標(biāo)準(zhǔn),任何制度都是形同虛設(shè)。商鞅了解到了這一點,一個“徙木立信”豎起了制度的鐵牌。威信,誠信,都是需要力量維護的。舊制度的打破新制度的建立都會經(jīng)過抵觸,觀望,接納,擁護的磨合期。但是,這種磨合是痛苦的。沒有哪一種改革是皆大歡喜,一團和諧的,改革,必然要觸動一些利益劃分,引發(fā)“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權(quán)利層的動蕩。然而正是在這種動蕩中,才能看到改革者的勇氣,膽識,魄力與擔(dān)當(dāng)。 在于舊世族,舊習(xí)俗的較量中,無論是秦孝公還是商鞅都頂著巨大的壓力, 準(zhǔn)備好面對謾罵,詛咒,和刀光劍影,血雨腥風(fēng)。秦孝公甚至搭上了唯一的兒子嬴駟。年僅十四歲的嬴駟受老世族勢力的利用觸犯新法,老世族就是要看看秦孝公和商鞅如何收拾這個局面。贏駟是秦孝公唯一的兒子。依新法斬嬴駟, 則國無儲君。為贏駟網(wǎng)開一面,則法而無信。秦孝公為了已經(jīng)初見成效的新法決定舍兒子保變法。商鞅掌刑, 黥(面首刺字)嬴駟之師。秦孝公流放了嬴駟,對商鞅而言,嬴駟是唯一的儲君,也是將來能將變法進行到底的繼承者。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新法使秦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著。秦孝公臨終留遺詔于商鞅:嬴駟若不支持新法,復(fù)辟舊制,商君可取而代之。這是何等的信任!嬴駟即位,即后來的秦惠文王。舊世族勢力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處商鞅以極刑——車裂。商鞅很明白,秦惠文王雖然施以極刑,但對新法的堅持和推廣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死是年輕的秦惠文王還朝即位、鞏固政權(quán)的手段。且把嬴駟少年流放顛沛滄桑的私恨放置一邊,即使有秦孝公的“免死金牌”,有封地百姓官民的愛戴,有作為熒玉公主駙馬的身份,商鞅也依然放棄了一切可以逃離的機會引頸就戮。渭水河谷又一次被鮮血染紅,秦國也在變法圖強,西出稱王的路上走得更加穩(wěn)健。
李斯,由布衣入秦。秦王秦王時期,李斯也曾奮然向秦始皇上書《諫逐客令》,使嬴政收回王令,并讓趙高駕王車追回李斯于函谷關(guān)外。他也曾在涇水工地與鄭國日夜勞作謀劃,作為長史統(tǒng)領(lǐng)王城政務(wù),宵衣旰食,孜孜勤政??梢哉f,在這一點上,李斯與商鞅一樣,為大秦帝國一統(tǒng)天下立下了不可磨沒的功勞。作為大秦開國的第一位丞相,李斯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幾個兒子女兒與秦始皇的皇子公主互婚互嫁,分別是長公主駙馬,皇子正妻,與始皇帝是幾重的兒女親家。由此一點,即可看出秦始皇對他的信任與器重。然而秦始皇在巡狩途中于舊趙沙丘宮突然崩逝,遺詔未出,帝業(yè)維穩(wěn)之際,李斯又是如何予決的呢?王帝駕崩,李斯便是大秦帝業(yè)的巍巍泰山。李斯心里是有要建立一番煌煌功業(yè)的雄心的。如果皇長子扶蘇繼位,其政見為緩步收縮目前鋪排過大的國內(nèi)建設(shè)項目,六國復(fù)辟勢力暗流涌動,九原邊境匈奴強患不可懈怠,內(nèi)憂外患,應(yīng)徐徐圖之以求穩(wěn)健發(fā)展。扶蘇繼位后極可能拜蒙恬為相,李斯的地位極可能會受到威脅。沒有了皇帝的支撐,李斯覺得自己的功業(yè)大夢真就是癡人說夢了。李斯為政,好大喜功,他急于在天下樹立起“李公安國,功莫大焉”的口碑。他看重的是自己大秦創(chuàng)制功臣的名分。所以,李斯與趙高沆瀣一氣,矯詔懵懂憨顢?shù)暮ダ^位,逼扶蘇自裁,罷黜馮劫蒙毅,趕殺蒙氏(蒙恬蒙毅)、李氏(李信)、王氏(王翦王賁)等功勛集團,屠戮嬴氏皇族。李斯覺得,胡亥可以 聽任自己鋪排國事,力行新政,秉承秦政,護持秦法,成就自己的莫大功業(yè)。似乎一切順理成章吧?其實,李斯的“謀功之志”是為自己沽名釣譽的“謀私”的掩蓋。趙高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使李斯在“謀功”與“謀私”的路上自相矛盾,最終無法左右自己,落得個眾叛親離。他的承繼始皇帝而再開拓再創(chuàng)制,變成了大秦帝業(yè)的淪陷與毀滅。
安得如此?李斯于商鞅,論謀劃之才,不在以下,論做事能力,辛勤有加。然而,商鞅是為了秦法秦政的推行、為了秦國的穩(wěn)固強盛犧牲了自己,李斯是以秦法秦政做了自己功業(yè)名位的墊腳。只一個“德”,使兩人境界判若云泥。做事不能失卻公允之心,忘記大道所在,必然失了為人做事的大器局。縱使得了一時呼風(fēng)喚雨煌煌功績的榮寵,等被時間淘澄凈了,也終究不過落個“小人”的評判??蓢@,可憐!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