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塔寺散記

無意的邂逅,也會入了心。
當我攜帶如蓮的心境探訪柏塔寺時,其實她早已向我敞開了心門。
大凡佛寺,或求山之幽,或占林之靜,或?qū)に?。寺名,或依山,或就水,或祈愿。柏塔寺,似乎也不例外。古柏千余、古塔高聳、古寺梵音,終成“柏塔寺”之芳名。
順著歷史幽深的巷陌尋去,那條通往隋朝的山徑鋪滿了菩提,靈逸的清風(fēng)恍如從遠古飄來。有人背著詩囊,有人手持禪杖,有人攜帶古琴,有人執(zhí)佩孤劍,萬千香客曾經(jīng)從五湖四海趕來登山朝覲。
金色的霞光灑遍這里,遙遠的子民,潮水般澎湃,幽靜的寺院張揚著活力。彪勇的羅漢,昭示著佛的威嚴;怒目的石獅,震懾了多少可怕的邪念;千年松下,留下眾生的贊嘆……
獨自走在柏塔寺,我仔細打量著這座在記憶中陌生而在意識中熟悉的寺院。(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時逢隋“開皇之治”,伴隋文帝楊堅一紙詔書,“門下法無內(nèi)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佛教從囚禁的藩籬中掙脫,游走青山林野,結(jié)緣于這方中條山麓的風(fēng)水寶地。
公元589年某個清晨,旭日從中條山巔噴薄躍起,霞光滿天,給萬物生靈以光、以暖。這是慈善之光,是救世之光,也是吉祥之光。恰逢一位高僧云游于此,南望中條,巍峨壯麗;西瞻鹽湖,波波蕩漾;北視平原,綠野蒼翠;東觀黃河,氣象萬千。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有此等妙境,為何不在此建一座祠廟普度眾生呢?
“座北朝南”、“水流環(huán)抱”、“倚山面水”,民間關(guān)于好風(fēng)水的詮釋,在這里得到很形象的驗證。當?shù)乩习傩崭琴x予了柏塔寺傳奇故事。
相傳,在柏塔寺東邊瑤臺山上,有一師徒和尚,因小和尚劉三無意中動了師傅的天書,便被師傅罰去割草。說也奇怪,劉三不論走的遲早,割回的草總是又青又嫩。師傅很納悶,最后得知,在柏塔峰有一塊地方,青草鮮美旺盛,再割也割不完。老和尚聽后便親自查看,可是只見苗枯草蔫。老和尚一怒之下,便趕走了劉三。無家可歸的劉三,便在柏塔峰開荒種植,沒想到挖出了一個聚寶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和尚得知此事,產(chǎn)生了霸占之心。正當老和尚要去搶寶盆時,突然一股旋風(fēng)從盆底吹起,把老和尚帶盆吹上了天,向西南角飄去,旁邊的柏樹都吹得扭了半個身。
后來,在三十里之外找到了老和尚尸體,卻不見了寶盆。不久在這里卻出現(xiàn)了鹽湖,就是如今的運城鹽池。柏塔峰上的柏樹,子孫萬代都是扭扭身,面向鹽池,寶盆下的石板上出現(xiàn)了風(fēng)洞,晝夜不息地吼叫著。人們?yōu)榱思o念劉三,在柏塔峰上蓋了座寺院,叫:“柏塔寺”。
傳說,固然不可信,但揚善棄惡,當是佛教的核心。從此,香火的熏染,梵音的低唱,讓瓦當凝重如黛,讓樓閣清淡如洗。一道重門,幾扇木窗,佛光燈影,掩映著柏塔寺生動的剪影。我想起了那首《柏塔秋風(fēng)》,曾經(jīng)享譽縣域八景:“岧峣晴日快登臨,洗凈寒空翠淺深。塔勢半藏還礙日,秋聲一片盡歸林。風(fēng)傳天籟雌雄意,樹亦人情子母心。清玩不忘即景好,晚鐘欲動看棲禽?!?/p>
柏塔寺的風(fēng)景,是一軸天然的山水畫卷,它遙掛在云端,飄蕩在風(fēng)中,流淌的水墨訴說著禪佛的性明。一炷檀香可以馨香流逝的歲月,一方木魚可以警醒沉寂的光陰,一卷經(jīng)書可以更改注定的宿命,一管竹簫可以聆聽山水的雅韻。歷代高僧與無數(shù)旅人于此,浸潤古木檀香,聆聽梵音經(jīng)貝,心如蓮花,堅守著這份純凈的美麗。
生于夏縣的唐朝著名諫官陽城,大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慷慨之氣。然而,就因為這"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膽識氣魄,惹得皇帝不高興,招致奸臣排擠,諫官沒做多久,就被逐出京城,貶為道州刺史。陽城雖然接連受到打擊,依然豪氣不減,到了道州任上,又仗義為百姓干了許多好事,最終他自認為百姓盡心費神,問心無愧,便掛冠而去,隱居在故鄉(xiāng)柏塔寺的柳谷,閑對春花冷落,慣看秋月消殘,在禪境里追尋更遼闊的清醒。封建官場的潛規(guī)則容不得這樣的“良心官”,但道州百姓卻始終不忘陽城的功德,男孩取名字時,都喜歡以“陽”為字。當?shù)厝罕娺€專門修建了一座“福星祠”來紀念他,被當?shù)匕傩展┓顬椤案I瘛薄?/p>
清人錢謙益過中條山,想到陽城遭受貶謫,在此隱居,不平則鳴,寫下《中條行》:“君不見中條山,陽城昔日曾閉關(guān)。白衣征起作諫議,脫屩就職無慚顏……君名長比條山云,君心尚似條山石……”詩人借人抒懷,哀婉沉痛,對不識人才的世道表達了深深的憤慨和無奈。佇立山頂,眺望柳谷,總會有許多的遐想。陽城斯人早已逝去,但他執(zhí)著為民、無私無畏、淡泊名利的人格光華,依然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唐朝“七絕圣手”劉禹錫,來了,不止一次。身置佳境,人的心神往往會被那些與眾不同的景物所牽引。步入?yún)⑻斓陌貥淞?,登臨高處,詩人一臉的清新,滿眼的開闊,心曠神怡,禁不住高聲吟誦道:“古柏寺亭前,森森歲月延。有心凌碧漢, 無桿拂蒼煙。 春至凝龍化,秋深任鶴眠。 登高來小憩,瞻連幾留戀?!眳⑴c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后,十數(shù)年的貶謫生活,使劉禹錫的心靈飽受創(chuàng)傷。他雖有“我言秋日勝春朝”豪邁詩情,有《陋室銘》獨立曠達的胸懷,但遭受排擠打擊、顛沛流離的現(xiàn)實,不得不使他很想尋找一個窗口透透氣。柏塔寺宛如善解人意的先知先覺,適時地把沉溺于困境中的詩人高舉過自己的頭頂,讓他徹底明白自己該怎么辦。這難道不是佛性的昭示呢?這情景怎不叫詩人“瞻連幾留戀”呢?
彎月無云,冷雨清秋,一個又一個朝代遠去了。清朝末年,柏塔寺崎嶇的山路上,行走著一位老者,身后是長長的如同老藤的辮子。山民們發(fā)現(xiàn)老者郁郁寡歡。他是誰呢?他是大清相國閻敬銘。為官幾十年,一直穿一件褡褳布做成的袍子,出門在外,人們竟不知他是朝廷大員。一代清官,在清末腐朽的官場上無力回天,“布衣宰相”救不了大清,只有在他那首《不氣歌》中尋找精神的寬慰:“他人生氣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y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把命棄。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p>
柏塔寺那寧靜樸實的自然意境,與爾虞我詐的官場有如天淵之別。滋潤的是山野春花的風(fēng)韻,棲居的是疲倦浮躁的靈魂,感悟的是苦悶清醒的人生。我相信大清相國,踏足這佛門圣地,聽到那空靈的梵音,嗅到那清淡的檀香,如同鳥兒找到了綠蔭棲居,如同藤蘿找到了樹木依托,詩情勃發(fā)肺腑:“連巖叢綠霧,蒼靄高無極。彌望蘚苔封,不分樹和色。古柏幾千年,神物標峻特。柏母偕柏翁,奇名幾時得。羅列似兒孫,卑者百尺直。澗壑夏生寒,窅然風(fēng)洞黑。靈境森殊現(xiàn),病臥陰捫陟。幽人談勝跡,謖謖風(fēng)聲逼。開圖更示我,真形出堂閾。何當躡游靨,千樹萬樹側(cè)?!?/p>
最是這千古美景惹人醉,由來如夢境的柏塔寺,在閻公如流的筆下清晰。我能讀出他對理想生活的強烈向往,能讀出他對黑暗現(xiàn)實徹底的否定。在世俗的塵網(wǎng)中曾苦苦地掙扎了幾十載,惟有柏塔寺可以收藏他的夢想。
漫漶的石碑訴說著往事悠悠,發(fā)黃的紙頁記憶著風(fēng)景不老。緣來緣去,文人雅士飄動的身影和靈動的思緒,使柏塔寺充滿禪意的空靈和詩意的遐想,豈不樂哉?如此這般,柏塔寺,當歸、當歸!
歲月滄桑,興廢更迭,多少樓臺煙雨中。
昔日的過客遠去了,昔日的古塔頹毀了,昔日的柏林迷失了,昔日的飛天羽化了。勝境還憑佳士護,漫將興衰問蒼天。一片廢墟之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是一顆顆不泯的佛心。
心愿和心愿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柏塔寺,正積攢歷史的文明,吐納時代的風(fēng)云,晨鐘暮鼓,山高水長,慈悲度航。
云水禪心,千年流轉(zhuǎn)。
有人來過,走了,只是天涯過客;有人走了,又來了,做這寺院歸人。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72580/
柏塔寺散記的評論 (共 24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柏塔寺的風(fēng)景,是一軸天然的山水畫卷,它遙掛在云端......
- 芊凝 推薦閱讀并說 柏塔寺的風(fēng)景,是一軸天然的山水畫卷,它遙掛在云端,飄蕩在風(fēng)中,流淌的水墨訴說著禪佛的性明。一炷檀香可以馨香流逝的歲月,一方木魚可以警醒沉寂的光陰,一卷經(jīng)書可以更改注定的宿命,一管竹簫可以聆聽山水的雅韻。歷代高僧與無數(shù)旅人于此,浸潤古木檀香,聆聽梵音經(jīng)貝,心如蓮花,堅守著這份純凈的美麗。問好作者!
- 荷塘月色 推薦閱讀并說 柏塔寺的風(fēng)景,是一軸天然的山水畫卷,它遙掛在云端,飄蕩在風(fēng)中,流淌的水墨訴說著禪佛的性明。一炷檀香可以馨香流逝的歲月,一方木魚可以警醒沉寂的光陰,一卷經(jīng)書可以更改注定的宿命,一管竹簫可以聆聽山水的雅韻。欣賞,問好作者!
- 孤帆鳶影 推薦閱讀并說 閱讀薦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