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之美
憂郁之美
幾乎所有真正可以稱得上藝術(shù)作品的魅力都在于憂郁之美,但這絕不是我的發(fā)現(xiàn),而是古今中外對美有著真正領(lǐng)悟者的共同感受。
追求完美本來是人所共赴的使命,為什么憂郁之美反倒成為極致,這是不是自相矛盾?
其實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zhàn)自我,更接近極致;反過來,又永遠與極致差之毫厘,甚至有人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卻失之交臂。在超越過去中得到的愉悅與總有缺憾、心有失落所造成的落差,給旅途中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者和追隨者們產(chǎn)生的影響就是形成作品的這一美的特質(zhì)的重要途徑。
這似乎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還是看看那些經(jīng)典吧。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腳大,楊玉環(huán)狐臭,王昭君肩膀斜,貂禪耳朵小。 都不是完人,都有缺點。 西施的裙子都很長 ,在腰間佩戴一串搖鈴,走路時不僅沒有腳板聲,反而因為鈴聲,倒更增添了幾分女性的嫵媚。 楊玉環(huán)必須一天洗幾個花粉浴才能減少狐臭的影響。 貂禪戴一對大大的耳環(huán),使美貌與耳朵對稱。 王昭君喜歡穿斗篷,可以掩飾斜肩膀的不足。這還只是身體上的不足,她們形象方面的不足之處更為明顯。她們以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傾國之貌卻相繼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不知給當(dāng)時的后來的粉絲們帶來多大的感嘆。再看看屈原、曹植、李白、蘇軾,那一個不是才氣蓋世的英才,可他們的身世際遇,誰不為之扼腕?這是歷史人物,好像不完全是藝術(shù)形象,但實際上這些歷史人物早已成為后人心中的藝術(shù)之神。(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再看看紅樓一部中驚艷絕代的十二釵,這可是純粹的藝術(shù)形象,有一個完美終結(jié)的?尤其是林黛玉、妙玉,但凡想起來,都會感狠生活。
近代的蘇曼殊,現(xiàn)代的徐志摩,當(dāng)代的海子。這僅僅是時代的悲劇嗎?瓊瑤作品中的,金庸作品中的,茅盾、巴金、莫言作品中的形象可有完美?這又僅是文學(xué)的悲劇嗎?
再看看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形象哈姆雷特,憂郁幾乎就是他的唯一特點,他所表現(xiàn)的哪一方面不具有這一色彩?在外國這是特例嗎?《復(fù)活》的主人公有沒有?安娜有沒有?簡愛有沒有?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有沒有這樣的特點?
有人說悲劇是這樣的,喜劇就未必?!?a target="_blank">夏洛克是個貪婪、陰險、兇殘的吝嗇鬼形象,但實際上,他也是個可憐而悲哀的人,因為是猶太人,雖然長于威尼斯,卻到處遭人排擠,甚至有人罵他是猶太狗,這個既讓人痛恨又讓人悲哀的人物正恰恰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不公平?!保ā栋俣劝倏啤罚?中國的著名喜劇,魯迅的《孔乙己》、《阿Q正傳》,趙樹理的《小二黑結(jié)婚》、《李有才板話》,高曉聲的《陳奐生進城》,余華的《兄弟》、《第七天》,莫言的《豐乳肥臀》,《娃》都不同程度有著喜劇色彩,試問,作品中的喜劇角色哪一個不具有憂郁色彩?只不過有的以荒誕呈現(xiàn),有的以熱鬧呈現(xiàn),有的以憂郁呈現(xiàn),有的以悲情呈現(xiàn)。他們實際上都有作者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憂慮和求解不能的郁悶。
歷史文學(xué)是這樣的,音樂繪畫是不是呢?
中國十大經(jīng)典名曲,《高山流水》山之雄渾、水之幽深之外難道只有知音的快感?《梅花三弄》表現(xiàn)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寫梅者哪位不是清戄出世的失意之人?《春江花月夜》表現(xiàn)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但詩中相思之情、離合之狠在樂曲中豈能缺失?《漢宮秋月》寫宮女秋月秋風(fēng)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xiāng),如此寂寞,情何以堪?《胡笳十八拍》是表現(xiàn)蔡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廣陵散》自嵇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xiàn)當(dāng)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可當(dāng)年嵇康琴音之中何能失去自我?《十面埋伏》離鄉(xiāng)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后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這些由中國傳統(tǒng)樂器演奏,聲音優(yōu)雅,盡現(xiàn)中國韻味之美的同時,絕大多數(shù)都包含傷感、哀怨、憂憤之情。
畫作何嘗不是這樣?想一想梵高,看看他的畫作,豈能沒有憂郁的色彩?蒙娜麗莎的微笑幾成美的經(jīng)典,但微笑的表情之下是否還有原型和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悲歡離合?誰敢否定?徐悲鴻的奔馬寄托的只有激昂?齊白石的蝦、李可染的牛只表現(xiàn)悠閑?激昂、悠閑之外恐怕不無深意,不然何以成為大家?
其實,不論歷史、現(xiàn)實,藝術(shù)、人生,社會、自然:無不有缺憾。有缺憾的美恰是真正意義的完美,據(jù)說斷臂維納斯的兩條臂膊已經(jīng)找到,但裝上又被拿了下來。原因是給人無限聯(lián)想的作品更為完美。
自然何嘗不是這樣?有人說駝走大漠,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是自然的極致之美。豈不知,駝鈴聲聲反襯的平淡與寂寞,鷹鳴九天流露的困倦和孤獨,魚處水中無時不在的污臭還有警覺,又豈是外物所知所覺的感受?“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哪能不知“梅花香自苦寒來”?“接天蓮葉無窮碧,眏日荷花別樣紅”豈是甘愿“立身污泥中”?“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的青竹也是無法擺脫“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的窘境。即使“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國花也難免“牡丹花好空入目”的非議。
既然沒有完美,只好表現(xiàn)缺憾,于是,經(jīng)歷時間過濾后的真純,飽含歲月滄桑的蘊藉,歷大悲僅只憂郁的通達,有大喜也不無憂慮的懷遠就成了人人珍享激賞的極品。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不無感慨地寫道: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guān)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p>
贊美秋天,有贊美其金色的華貴,有“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感念,有“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的欣喜,但“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所含深意絕不能僅以一個“酣”字注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雖寫執(zhí)著,其實怨憤已顯。 倒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更為實在,“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個中深意恐不是飽經(jīng)風(fēng)霜之人所能悟及。
總之,秋給人的形象,憂郁二字只說到了表層,用秋聲、秋色、秋意表達情感的作者,內(nèi)心之秋更不只憂郁一層,但似乎確能作為藝術(shù)作品幾乎無不憂郁的詮釋吧。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72745/
憂郁之美的評論 (共 22 條)
- 曉曉 推薦閱讀并說 屈原、曹植、李白、蘇軾,那一個不是才氣蓋世的英才,可他們的身世際遇,誰不為之扼腕?這是歷史人物,好像不完全是藝術(shù)形象,但實際上這些歷史人物早已成為后人心中的藝術(shù)之神。問好作者!
- 王鵬 推薦閱讀并說 總之,秋給人的形象,憂郁二字只說到了表層,用秋聲、秋色、秋意表達情感的作者,內(nèi)心之秋更不只憂郁一層,但似乎確能作為藝術(shù)作品幾乎無不憂郁的詮釋吧。
- 荷塘月色 推薦閱讀并說 總之,秋給人的形象,憂郁二字只說到了表層,用秋聲、秋色、秋意表達情感的作者,內(nèi)心之秋更不只憂郁一層,但似乎確能作為藝術(shù)作品幾乎無不憂郁的詮釋吧。問好作者!
- 白草詩人 推薦閱讀并說 我在讀?。。?!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問好作者!祝創(chuàng)作愉快!
- 雨袂獨舞 推薦閱讀并說 既然沒有完美,只好表現(xiàn)缺憾,于是,經(jīng)歷時間過濾后的真純,飽含歲月滄桑的蘊藉,歷大悲僅只憂郁的通達,有大喜也不無憂慮的懷遠就成了人人珍享激賞的極品。——欣賞!問好作者!
- 無不為之 審核通過并說 欣賞
- 纖纖柳絮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并推薦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秋給人的形象,憂郁二字只說到了表層,用秋聲、秋色、秋意表達情感的......
- 孤帆鳶影 推薦閱讀并說 閱讀薦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