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仙女池
至7月24日,終于從網(wǎng)上征夠了有同好的驢友,男男女女共十三人,一起去蜚聲縣內(nèi)外的仙女池作一番體驗游。
是日下午,明通鎮(zhèn)政府除安排熟悉情況的老曾為我們導(dǎo)游外,還用越野車把我們送到金字山腳大轉(zhuǎn)拐前的山路旁,我們便開始徒步向老曾在山上的住所進發(fā)。大約40分鐘后,我們終于到達了這次行程的第一站。老曾和他的夫人隨即展開了緊張的忙碌……
一夜無話!
第二天早上醒來,才剛剛五點,天已既白,聽到樓下火塘里柴火燃燒的嗶啵聲,這是主人在給我們燒早飯了。我還不想起來,躺在床上聽鳥鳴:遠處的近處的,高處的低處的,時高時低,婉轉(zhuǎn)悠揚,如欣賞一曲清脆悅耳的高原交響樂。捱到近六點,我披衣下樓,老曾已出門蹲守日出去了,我立即跟了出去,原野上的空氣十分清新,像用水剛剛洗過一樣!
六點四十,吃罷了早飯,從老曾的住所蒿園出發(fā),我們走上了一條舊時挑山工挑鹽、挑山貨經(jīng)仙女池、過十里坪、翻雪寶山去開縣的必經(jīng)之道。老曾指著東南方最遠處高高的山梁說,到了那里,就等于到了仙女池。我們一行經(jīng)過呂家坪,很快進入了一片亂石崗,野草和被露水壓低的竹枝倒伏在道路中央,遮住了羊腸小道,老曾在前面邊走邊用棍子為我們開道。我們緊隨其后,也學(xué)著用木棍和撐開的雨傘抵擋露水,但這絲毫不起作用,很快,我們的衣褲鞋帽都被濃濃的朝露給濡濕了。約摸行了兩公里,到達了黑龍泉。這黑龍泉是老曾和金字山山民的飲用水源地,因為身在黑山而得名。潺潺的水聲,從幽靜的林間傳出,老曾他們把這汩汩的流泉用塑料管道引到山里的家中。雖然昨夜和今晨我們喝夠了用這泉水泡出的清茶,吃了用它燉出的食物、美味,還用這甘冽的流泉洗臉洗腳,雖然我們的行囊里也裝著足夠我們飲用的礦泉水,但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么清洌的泉水時,即使是在這樣的清晨,我們還是感到格外親切,于是,大家貪婪地俯下身子,順手用泉旁被飛濺的水花沖刷得干干凈凈的樹葉,舀起清泉咕嚕嚕地喝了個夠。之后,我們正式進入黑山那風(fēng)竹鎖道、雜樹林立的密林。這里的風(fēng)竹滿山滿嶺,濃蔭蔽日,每年春夏兩季,前來采割風(fēng)竹筍的人絡(luò)繹不絕,因此,這里又被當?shù)厝私兄S子山。用風(fēng)竹筍晾曬成的筍干膘肥肉厚,用來燉肉,吃著叫人回味綿長。在這里,一個人用半天的時間,可以采夠一百公斤,然后再用半天時間把這些鮮筍背出山去……沿途都有采藥人在山林中采挖野生天麻留下的坑坑凼凼。
進入望月坡,這已是密林深處,據(jù)說這里每逢冬季,白天遮天蔽日,夜晚不見星月,獵人和采藥人要是不慎捱到天黑還沒走出林子,想要借助月光走出山去,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來到“半邊街”,這哪里是什么街?一點兒沒有街的氣象,也沒有街的繁盛,滿目的巨石高聳,重重疊疊,一株約摸兩三百年的鐵青長在道路上方,枝丫交錯,一樹派生多樹,剛直挺拔,并成一排,正像荷槍的哨兵,在那里列隊守望這道關(guān)隘。這“半邊街”,其實也就是一個世代相傳的由挑山工在密林中穿行時,為方便傳遞信息而取出的一連串地名之一。挑山工歲歲年年走在這崎嶇難行的山間密林中,遇到淫雨霏霏或冰雪霜凍,泥稀路爛,異常艱難,不堪其苦,于是,挑山工把這里命名為半邊街,他們多么希望挑著擔子徜徉在美妙的街市之中,而不是當初這財狼橫行、虎豹肆虐的原始叢林。于是有仙女駕臨仙女池沐浴,發(fā)現(xiàn)民間疾苦,自愿留下每日為挑山工制鞋、送鞋的故事由此應(yīng)運而生!于是我們終于明白,這所謂的“街”和“仙女”,一例裝在每個挑山工的心里,寄托著他們無限純真的向往和樸素動人的情懷!如今時代不同了,再沒有肩挑背磨的挑山工這樣的行道了,人們自發(fā)地到這里來,是為了觀賞眼前這古木森森、危巖高聳的獨特風(fēng)景。我提議就叫這里“古木巖”吧!
到得櫸木嶺,踩在榆錢一樣的櫸木的枯葉上,腳下窸窸窣窣,不時伴有枯枝折斷的聲音,刺球包裹的板栗滾落得滿路都是。不時有橫生路邊的樹,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只好小心地走上樹去,以樹為路,手抓風(fēng)竹,腳踏古木,把畏怯遠遠地拋到腦后,很有些不一般的氣派與豪邁!
爬上轉(zhuǎn)角樓高高的樹杈上,回頭遠眺金字山,可以清晰地看到觀音殿上那琉璃的紅頂和曲曲折折纏繞在寺廟周圍的紅布,配上那巍峨嶙峋的山崖,真是一道微縮的景觀!此地居高臨下,視野廣闊,我們把它命名為觀景臺。大家聚在一起,拍了好多照片。朗朗的歡笑,震蕩山谷!
轉(zhuǎn)入“空歡喜”,這里的一道山梁上,滿目奇石,有的像驢,有的似牛,有的狀若雄雞,還有的類犬、馬、獅、虎。我騎上一匹石馬歇息,這馬振鬃揚尾,翹首怒目,嶙嶙苔蘚是馬的鬃毛,纖纖枝條是馬的韁繩。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和驢友們邊騎石馬、石虎,邊討論著把這地方干脆更名“奇石梁”吧?大家都說好!當年,輾轉(zhuǎn)來到這里的挑山工,原以為爬上了高高的界梁,卻不想,到了這里,依然前路渺渺,實實在在“空歡喜”了一場!
順著奇石梁再曲折向南上行,踩著硬生生挖出的一級級泥階,不出兩公里,就到了我們出發(fā)前望到的那道高高的山梁。由于距仙女池已只有不到十分鐘的里程,池周邊的迷人景色都能盡收眼底了,我和大家齊聲叫這里“望仙埡”。這時才剛剛九點,大家一片歡呼!
望仙埡背面靠西南的坡下,花海夾道,陽光和煦,沐著獵獵勁風(fēng),穿行其間,只聞鳥鳴,不見鳥影。走在綿軟的草甸上,聽著千奇百怪的鳥語,享受著花香,看著紅屁股的小蜜蜂在花間采蜜,大家無比舒心愜意!
仙女廟在仙女池的西北方,距仙女池兩三百米,仙女洞則在仙女廟后百米外的山上。而今仙女洞已因山體崩塌被掩埋掉了,仙女廟也在山火中被焚毀,只剩下幾段燒焦的木頭和幾只香客祈禱時用過的杯盤。
廟正對著的一個大湖,名仙女池。池東西向,長約百米,寬至八十。四野樹木繁翳,花枝鮮媚,香氣襲人!各種不知名的野花,蝶攢蜂采,在原野上爭奇斗艷,薇菜、蕨菜、地丁草,天蔥、天蒜、野草莓發(fā)出馥郁的芬芳。這個季節(jié),環(huán)繞它的還有滿坡滿嶺的青青灌木,碧藍的紅豆果已然小指頭大小,累累地掛在珍稀植物紅豆杉的枝葉間,著實惹人愛憐!池中景致,四時晴雨皆宜。每至春暖之時,仙女池兩邊開滿了爛漫的各色花卉,紅綠間發(fā),多得美不勝收。一池碧水,清澈透底,好像一面銀光閃耀的明鏡,鑲嵌在萬綠叢中。仙女池便置身在這浪漫的山花錦屏之中;夏季林鳥千百為群,低飛輕舞,婉轉(zhuǎn)嬌啼,嘹嚦干云;深秋層林霜染,一片令人迷醉的顏色在湖面泛動著,碧波蕩漾,掩映水際;隆冬天氣,彤云密布,那迷蒙的、四時幻化的霧嵐,時而低迷如濃煙,時而縹緲如薄紗,更兼那皚皚白雪,將仙女池銀裝素裹,讓人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
這看似一潭死水的仙女池,卻常年遇暴雨不漲,遇干旱不降,永永遠遠不臭不腐,淺水區(qū)沒有孑孓、浮萍,也沒有蝌蚪、螞蝗……按照流水不腐的理論,我們不禁懷疑仙女池中有一個天然的排水口,使它永遠保持在和排水口等位的水位,這也暗合了從仙女池傾倒谷糠,三天三夜后谷糠從蓼子鄉(xiāng)的魚泉洞涌出的傳說。但傳說歸傳說,畢竟一批又一批尋險探奇的人們至今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神奇的排水口。
來到池邊,大家紛紛掬上一捧圣水送到嘴里細細品嘗,這才發(fā)現(xiàn)這水其甘如飴,爽口上心。
我們正被大自然天造地設(shè)的仙女池所震撼,突然,一條靈蛇,自東向西從水面正中游來,平靜的池水上劃出一道靈動的、漂亮的曲線,曲線過處,大水紋套著小水紋,一圈又一圈地擴大。人們驚呼“仙女現(xiàn)身了!”靈蛇游動的景觀,給仙女池平添了一份靈動的神秘色彩。我們紛紛聚上前去,想和靈蛇近距離傾情交流,于是,蛇的倒影、人群的倒影、山與樹的倒影,還有花與草的倒影,一起出現(xiàn)在嫵媚的仙女池中,出現(xiàn)在我們的鏡頭里!
觀賞完綽約美景,我們臨時決定來一場采天蔥天蒜比賽。我們一頭扎進花海里,恣意采摘,不一會兒,每人都收獲了一大捆,大家伙的臉上都掛滿了豐收的喜悅!時間已過去一個半小時,我們一行準備按計劃打道回府了!
仙女池,這高山生態(tài)旅游區(qū),這春天賞花的樂園,盛夏消暑的圣地,秋季采擷藥材的理想場所,冬日十里滑雪的疆場,朋友們,背著帳篷來吧,來這里小住幾天,說不定你會有幸邂逅那美麗的仙女,神秘圣潔的她或許會幫你實現(xiàn)你的大志向、大愿望哦!
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北大街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76431/